中文版序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医生,她是意大利的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毕业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她先在罗马大学的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主要研究弱智儿童教育。后来,她成为了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过了不久,她又进入罗马大学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学习,第一所“儿童之家”也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

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开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使世界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蒙台梭利的教学法以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并加以自己的独特观念,她的教学法影响了整个世界。

英国教育家称赞蒙台梭利是“20世纪内被世界所承认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认为,“在讨论学前教育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否则就称不上完全”。

在蒙台梭利的努力下,如今,世界各国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自主教育。她的著作已经被译成了37个国家的文字,被人们广泛传播并应用。如今,已有110多全国家完全或不完全地成立了蒙台梭利学校,还有许多国家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在中国,蒙台梭利婴幼儿班和学前班也受到了家长和幼儿园的青睐。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生命力”,它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释放强大的力量。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它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发展。蒙台梭利还指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促进孩子发挥“内在潜力”而存在的,所以要使孩子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地发展。孩子不应该被当成物体或宠物,而应该被当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孩子不是承载成年人思想的容器,不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泥块或软蜡,不是用来随意雕刻的木头,也不是花园里的花草或门旁拴着的小狗。孩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人,教育家、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受阻碍地成长。

蒙台梭利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提出: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胚胎期”和敏感期,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孩子是在“工作”中成长的。

精神胚胎期是人类特有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新生儿期开始的。孩子会在出生后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从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这一时期内,成年人应该为孩子提供符合孩子内在需要的环境,把不利于孩子成长 的各种因素排除掉。

敏感期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感情。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每样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很强。孩子具有多种敏感期,成年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要结合孩子所处的不同敏感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以免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0~6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具备了心理活动功能。0~3岁是孩子的“精神胚胎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能够吸收外界的刺激,但都是无意识地进行吸收。3~6岁的孩子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他们会慢慢产生记忆,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理解等思维活动。6~12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对平稳。12~18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三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开始走向成熟。

游戏不能培养孩子准确、求实、严肃、认真的习惯,只有“工作”才能让孩子学会遵守纪律。蒙台梭利把孩子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为“工作”,并认为“工作”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会在“工作”中追求秩序、要求独立,对成年人给予他们的过多帮助表现出排斥。孩子喜欢“工作”的过程,并享受这一过程带给他们的乐趣。孩子们在“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进行,不会感到厌倦。

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儿童教育的模式,帮助人们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最终使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并使他们更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社会需求。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基础上,蒙台梭利写了很多著作。其中主要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和《有吸收力的心灵》。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以1907年在罗马创办的第一所“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而写的,出版于1909年。这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蒙台梭利成了儿童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蒙台梭利在书中论述了对如何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观察,讨论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纪律意识,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体系,还指出了孩子们面临的饮食问题。该书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原则,并向父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传授了教育孩子的最佳的方法。

《儿童教育手册》是一本操作性的手册,出版于1914年。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蒙台梭利方法时,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她的方法产生了兴趣,并强烈要求她把这些方法总结成一本书,于是便有了《儿童教育手册》的诞生。这本手册中讲述了“儿童之家”所运用的教具和技术,并向读者们说明了每一种教具的使用方法。蒙台梭利指出,对待不同的孩子时,所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童年的秘密》出版于1936年,该书主要探索了“幼儿之谜”,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孩子的疑惑。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与自己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时,他们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成年人的压抑使孩子喘不过气,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宽容,让他们自然地发展心理活动。书中对“精神胚胎”下了一个定义,并点明了老师们应负起的责任和正确对待孩子的方法。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的心理会畸变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成年人可以帮助孩子、指导孩子,但绝对不可以代替孩子去工作。

《发现孩子》一书向全天下的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揭示了培养孩子、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新方法。该书出版于1948年,作者在书中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她指出,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本能和孩子的根本需求,不要干涉孩子的活动,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她也指出,很多老师和家长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错误的做法,并指出这些做法很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最后一部儿童教育学著作,出版于1949年。该书是由蒙台梭利在印度举办的国际训练班的讲义整理成的。她强调了双手的活动能够帮助孩子发展智力,独立生活是孩子“自然成长”的基础,孩子在教育中不会得到知识,他们只有亲自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够真正明白这些事情的意义。作为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集中在“教”上,而是要让孩子在符合自身实际的环境中驾驭环境,并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

为了让中国的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掌握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教育方法,我们对上述五本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进行翻译,推出了这套蒙台梭利著作的译本。这套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并运用了大量比喻,生动有趣,希望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和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能够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帮助孩子发展。

译者序

《儿童教育手册》

《儿童教育手册》是蒙台梭利应广大家长和老师的强烈要求而出版的一本富有操作性的手册。这是一本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指明方向的手册,手册中对“儿童之家”所使用的教具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每一种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这本手册首先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起源和发展,并提出对孩子采取新式教育的重要性。蒙台梭利指出:“忽视性格方面的教育是教育中最基本问题。”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使用过时的教学方法,孩子不但会在身体上受到创伤,还会在精神上感到痛苦。蒙台梭利赞同教育学家把小孩子定义为“软蜡”的观点,但她不赞同教育学家认为“孩子必须由成年人塑造”这一观点。她认为,孩子必须对他们自己进行塑造,并提出“绝对不可以盲目地、不合时宜地对孩子进行干预”。

成年人总是忽略孩子的真实需要和内心感受,用盲目的、粗鲁的、不适当的方式强行介入孩子的生活,破坏孩子的内心构建。想要让孩子顺利地成长,我们就必须控制这些行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自我创造,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不应该干涉他们的创造过程。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孩子没有能力进行这种工作,只有我们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总是强迫孩子遵从我们的意愿。蒙台梭利认为,“在旧式教育和一些较为人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并没有被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我们会习惯性地对其他成年人表示尊重,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也需要得到尊重。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才是他们的创造者”,成年人应该把觉察孩子的人格作为首要任务,并像尊重成年人的人格一样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也有他们独特的人格,可是我们却总想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和尊严,我们以为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就会快乐、健康地成长,而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只靠物质活下来,特别是这些敏感的孩子们。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去了解孩子,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敏锐力,并正确地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判断,以确保我们所做的都是帮助孩子发展所必需的。”

在对孩子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具。我们应该清楚,孩子不需要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玩具,而是能够帮助他们发展智力、心理和性格等的教具。只有设计合理的教具才能够让孩子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愉快和满足,同时得到身体和智力上的锻炼。蒙台梭利根据孩子的需要设计了许多教具,这些教具都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儿童教育手册》详细记录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我们明白应该如何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教具等。书中还提出了对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的要求。阅读此书定能让我们了解满足孩子真正需要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从而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发现孩子》

想要解决教育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让孩子服从我们,而是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孩子。正如蒙台梭利在书中提到的,如果我们做得过少,孩子可能无法顺利地成长,但如果我们做得太多,同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阻碍。我们需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而《发现孩子》一书恰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蒙台梭利曾说:“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主掌握自己的智力活动,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另外一番景象。”由此可见,自由是使孩子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出生之日开始就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没有身体上的束缚,也没有心灵上的束缚,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蒙台梭利不提倡命令式的教学。在蒙台梭利的学校中,我们不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停下来!”,老师会先向孩子示范该怎样使用教具,然后站到一边,看孩子们怎样使用。让孩子得到自由并不意味我们可以对孩子不管不顾。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但是要学会观察孩子。当孩子们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我们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但是当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也应该出现在他们身边,为他们做指导。

有些老师缺乏教学经验,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只要尽可能在示范教具的时候使用更有意义的方法,自己就已经尽到了老师的责任。蒙台梭利指出,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她说:“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同样是老师应尽的职责。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停留在知道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上,还要进一步了解能够使他们能力得到提升的方法,最终使孩子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出色地表现自己。”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一些家长喜欢用自己的意志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约束,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个只会按照设置好的程序行动的“机器人”。孩子的创造力是很珍贵的,如果失去了创造力,孩子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们总是在埋怨孩子太难管教,其实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通过阅读《发现孩子》一书,我们能够明白一个道理:想要让孩子顺利成长,我们就要让孩子们回归自然,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学习和活动。这也是蒙台梭利教学法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目录

第一部分

003  Part 1 蒙台梭利系统的起源和发展

011  Part 2 在观察中发展起来的方法

019  Part 3 我们应该对孩子采取新式教育

027  Part 4 关于“儿童之家”

037  Part 5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039  Part 6 培养孩子的运动神经

045  Part 7 对孩子进行感知训练

067  Part 8 孩子的语言发展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072  Part 9 孩子需要自由

075  Part 10 孩子学习书写的过程

085  Part 11 教孩子识谱

088  Part 12 教孩子算术

095  Part 13 精神道德因素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100  Part 14 蒙台梭利教育的大纲

110  Part 15 蒙台梭利方法对老师的要求

114  Part 16 老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

129  Part 1 儿童群体

134  Part 2 我们应该为新生儿做的事

139  Part 3 新生儿的心理需求

143  Part 4 “有吸收力的心灵”

146  Part 5 心灵的建构

150  Part 6 孩子的行为能力

154  Part 7 3岁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道分界线

160  Part 8 让婴儿自由成长

167  Part 9 孩子的公民权利

173  Part 10 给孩子一个自然生长的环境

179  Part 11 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182  Part 12 让孩子有独立活动的机会

189  Part 13 新时期的老师

196  Part 14 成年人能为孩子做的事

205  Part 15 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212  Part 16 正确引导孩子的注意力

224  Part 17 训练孩子的意志

234  Part 18 让孩子自己进行意志训练

242  Part 19 自由是促使孩子智力发育的关键

249  Part 20 智力的发育过程

256  Part 21 选择是进行高级智力活动的基础

262  Part 22 天才的诞生

267  Part 23 想象是打开奇迹之门的钥匙

273  Part 24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82  Part 25 不要束缚孩子

288  Part 26 在家庭中实施儿童教育

第一部分

Part 1 蒙台梭利系统的起源和发展

想要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就必须以孩子为出发点。时代在进步,仅仅对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也并不赞成人们把我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事实上,我只不过对孩子进行了研究,并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信息整理起来,然后发表而已。在整理资料的这一过程中,蒙台梭利教育法形成了。准确地说,我只是孩子的代言人而已。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最初以帮助心智发展迟缓的孩子为主要目的,对他们进行医学方面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当我开始采用新的观点,并设法对潜意识的心智进行研究时,我发现这些孩子的潜力非常大,于是我决定在正常儿童身上也进行这项实验。

“儿童之家”最早建立在罗马最贫困的地方,接收对象为3岁以上的孩子。当来到我们学校参观的人看到4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读写能力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常常会问这些孩子:“是谁教会你们这些的?”孩子们会不解地看着提出这种问题的人,然后回答:“并没有人教我们啊。我们自己就学会了。”于是,各大报纸开始纷纷刊登有关“自然习得的文化”的新闻,心理学家则把这些孩子看作拥有过人天赋的孩子。有一段时间,这些说法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也许他们说的是对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才醒悟过来,我们浪费了孩子大量可以用于学习的宝贵时间,并且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因为根据这种错误的观点,孩子只有到了6岁以后才能够接受教育。

学习的基础是阅读和书写,如果没有它们做基础,孩子就不能学习其他科目,就如同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很难学习到其他东西一样。一般人认为,书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只有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才能做得到,而我则让4岁左右的孩子学习认字母,在正常儿童身上进行从前用于智能不足儿童身上的实验。我发现,如果只让孩子学习一些差异较大的字母,过了几天,孩子就会失去对这些字母的印象,而当我让人在木板上刻下字母,并让孩子临摹这些字母后,孩子很快就能认得这些字母了。即使是那些智能不足的孩子,也可以在这种教具的帮助下学会书写字母。在这一实验中,我了解到触觉经验能够对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孩子起到很大的帮助,于是我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字母,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触摸来识别字母的形状。在这些字母的帮助下,孩子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步。这些孩子大约是在9月中旬以后开始学习字母的,到了年底,他们已经能够书写圣诞贺卡了,我连做梦也不曾想过他们能够取得如此迅速的进步。伴随着字母学习的深入,孩子开始提出更多的问题,他们希望对字母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比如字母的发音。孩子对字母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的力量就像一个强力吸尘器一样,想要把所有的字母都吸到自己的脑子里。虽然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表现感到惊奇,但同时我们也能理解他们。这些字母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刺激,它们对早已存在于孩子心中的语言进行图解,并帮助孩子对他们所讲的话进行分析。

当孩子想到了一个陌生的单词,并发现这个单词中有些字母的读音超出了他们所学的范围,他们就会提出问题。他们的心里萌生了想要知道更多知识的渴望,于是他们会着手用字母拼出他们要说的词。在进行听写的时候,不管我们说的词有多长,孩子都能把它们拼写出来。孩子能够从字母盒里挑出需要的字母,然后根据老师的读音把这些字母按照顺序排列好。有时,老师刚刚快速地念了一遍这个单词,孩子们就已经把这个单词拼好了。在对4岁的孩子进行听写时,老师只需念一遍,而对7岁以上的孩子进行听写时,老师则要反复念几遍,这样孩子才能掌握这个单词正确的读音。显然,这一情况受到了特殊敏感期的影响。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柔软的蜡,它对某些刺激非常敏感,等到这一时期过去了,孩子也就不再具有这种敏感性了。

经过一段酝酿时期后,孩子开始进入书写阶段。此时,孩子已经了解到组成词的元素是声音,并在用字母拼写单词的练习活动中学会了对单词进行分析和组合,他们也对各个字母的形状产生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因为他们已经触摸过这些字母许多遍了。孩子突然之间能够书写了,就像他们在2岁时能够突然学会说话一样。当整个心理结构成形时,孩子就进入了全语言时期,这时,我们就不再需要像传统学校一样对孩子进行单独的词汇教学了。孩子只要写出了一两个单词,他们就能马上学会书写其他单词,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能够把所有他们会说的单词用书面形式表现出来。从此,孩子们将不断地进行书写,他们并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书写,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强大的渴望而书写。孩子们会利用任何工具进行书写,也会在任何能够写字的地方进行书写,比如用粉笔在墙上或走廊上写字。孩子们不会在乎自己书写的地方是否合适,所以我们会发现家中很多地方都布满了孩子的字迹,就连面包皮上都被写了单词。一些家庭由于贫困,买不起供孩子练习写字的纸和笔,这些家庭的妈妈们便来到学校,请求我们可以为她们的孩子提供帮助。于是,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纸和笔,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恰当的地方练习书写了。有的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即使回到家也会写个不停,每天都是在书写练习中握着笔睡着的。

最初我们为孩子设计了一种特别线条的纸,它有双倍的空间,然后渐渐缩小。不久之后,我们发现这些孩子能够在任何格式的线条上流利地进行书写。有的孩子甚至喜欢把字写得非常小,就像印刷的铅字那样小。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孩子的字迹非常工整美观,甚至比在普通学校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写得还要漂亮。孩子们写出的字体都非常相似,因为他们在练习时触摸的字母是相同的,所以这种字体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他们肌肉的记忆中。

虽然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书写的能力,但是他们还不能够进行阅读。人们在最初听到这一事实时都感到很荒谬,可是只要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并不荒谬。按照一般的观念,孩子应该先学会读,后学会写,可是我们的孩子则是先对单词中的每一个读音进行分析,然后用活动的字母把这个单词拼出来。对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每个字母都带有一个读音。孩子在敏感期会出现这种把字母和语言连接起来的能力。随着语言能力的增长,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用“口”来表达意思,还学会了用“手”来表达意思,即进行书写。但是,孩子们还不能进行阅读。在过去,我们以为孩子会出现阅读障碍是因为印刷体和书写体之间存在差异,可是当我们正想教孩子识别不同字体文字的时候,孩子却突然能够阅读了,他们不会再对任何字体感到困惑,甚至连只有月历上才会使用的哥德体都能认识。最后,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了5个月的拼写后,心中产生了另一种强烈的渴望,即了解拼写的单词的意义。他们就像科学家研究史前的碑文一样,极其认真地对这些还未被他们识别的符号进行观察和比较,试图从中弄清单词的意义。孩子的心中燃烧着一团新的火苗。父母们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对商店外面的招牌或广告有很大兴趣,每次他们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孩子都会多次在商店门口停下来,然后拼读招牌上写的内容。这些孩子一旦到了6岁,就能阅读几乎所有的故事书了。

数学则不像语言学习那样容易解释。我们对数学有3种理念:

1. 算数:数字的科学。

2. 代数:抽象的数字。

3. 几何:抽象的抽象。

依据和孩子相处的经验,我们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一同教给了孩子。教授的时间也早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这种“三合一”的教学方式对孩子却非常有效。如果把逐一进行的教学方式比作在一个支点上求得平衡,那么我们的这种方式就相当于三角支撑,它具有更稳固的特点。比如,我们会在介绍数量时用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来表现“个”“十”“百”“千”。在设计教具时,我们也会让教具同时具有这三种特性。幼儿十分热衷于学习数和几何,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能用代数方式来表达这些量的抽象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了。这是另一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发现。孩子在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并不会表现出像对语言一样的兴趣,于是我们就认为,数学既枯燥又抽象,所以孩子才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在传统学校老师的心中,数学是最不受孩子欢迎的科目。其实,这只是我们的偏见。我们所知道的也仅限于10以内的四则运算。孩子向我们揭示出了事实的真相。5~6岁的孩子十分热衷于学习十进制,他们会进行许多10以上的运算。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是,一些4岁的孩子也想学习,并且同样学得非常认真。我们也在数学教学中添加了代数教学和几何教学。如果我们用实物进行教学,孩子就会更感兴趣。最近,有个孩子在学过三项式(a+b+c)后自言自语道:“既然可以用a和b,那么我使用其他的字母应该也可以吧。”由此可见,孩子不希望受到限制。

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既生动,又令人激动。和语言的发展一样,孩子们不会在数学能力正式得到发展之前表现出任何征兆。我们不能追溯出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只好说它是一种早期的特殊倾向的表现。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不但对那些准确度要求很高的活动感兴趣,而且甚至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活动越复杂,他们就越喜欢。这种要求准确性的活动不但会出现在动作中,还会出现在具有操作性的工作中,如对花卉的观察和对昆虫的研究。孩子追求准确、深入细节的要求属于一种天然倾向,这种倾向会渐渐向数量的方面发展。算数是一种抽象的活动,所以其准确性是针对抽象层面而言的。孩子在工作中会经历3个阶段:先从具体的实物开始,然后渐渐向抽象的“数”过渡,最后进入更抽象的代数阶段。孩子在这3个阶段中会遇到有关实物、抽象和代数的准确性的问题,孩子对这种活动非常投入,所以他们会充分明白这些“单位”的游戏。大哲学家兼物理学家巴斯卡曾潜心研究过数学,他提出,人类的心智具有数学的特征,人类的进步就是遵循这一特征发展的。巴斯卡的这种说法得到了普遍的欢迎,现在,就连幼儿都能证明他说的是对的了。

让我们对巴斯卡的话做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整个人类的行为都是以环境发展为中心的,而且这种活动越来越趋向于精确。这种精确性只有在心智的作用下才能完成,由此证明了我们的心智的确具有数学的特质。回顾历史,人类的心智的作用就在于改善环境,并对我们周围的事物及其所产生的现象加以解释。我们只有先正确地了解这些事物,并把追求精准作为我们的目标,然后我们才能成就这些。由此可见,巴斯卡于200多年前发现的准确性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

有人提到了孩子学习中的疲劳问题。我们对6岁以下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并得到了证实。传统学校里的孩子很容易产生疲倦,并且只要他们一感到疲倦,老师就很难继续对他们进行教导。所以让孩子提早入学并不是件好事。爱护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除了玩耍和睡觉,什么都不要做。可是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孩子并不喜欢这种作息模式,相反,他们非常厌恶这种作息模式,所以才会用各种顽皮的方式向家长们表示抗议。我们和3~6岁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相处时,我发现他们不但不会因学习而感到疲倦,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有精神。并不是所有活动都会让人感到疲劳,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的上下腭、牙床、舌头会不停地工作,这样会为我们带来更新的能量;我们也能在各种健身运动中感受到自己充满活力,并不知疲倦。孩子的心智发展也是如此,当孩子的心智正在发展时,他们不仅不会感到疲劳,还能获得能量和健康。造物者为了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赐予了他们天性,可是我们的社会反而让处于敏感期的孩子放弃这一权利,只是玩耍和睡觉。孩子既不能停止吸收,也不能停止活动,可是他们实在找不到可以让自己吸收的东西,所以他们只好用玩具来满足他们的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必须让孩子游戏,因为只有游戏才能让孩子得到逐步完善。他们也承认孩子正在吸收一个特殊的环境,然后用一架历史性的桥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他们的结论是:我们应该观察孩子,但是不要干涉孩子。孩子就是借着游戏和生活来吸收现实的,所以我们不需要给他们提供任何帮助,只要让他们尽情地玩他们喜欢的东西就够了。可是,这个世界是如此复杂,孩子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吸收这里面的文化呢?难道我们只要让孩子玩玩具、堆沙子,就能够让他们吸收文化吗?我们一边说我们需要在吸收期和孩子沟通,一边说要让孩子自己玩,以便他们建构和发展他们的能力,这说明了什么?由此可见,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大的矛盾之中。

真正合乎逻辑的是,如果3~6岁的孩子能够在一种自然倾向的作用下吸收文化并学习,我们就应该把握好这一时机,在环境中为孩子配备合适的设施,并为孩子设计一些合适的活动,这样孩子就能通过对成年人的模仿让自己在3岁前就开始发展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适应当今的文化,而不应该只给他们提供玩具娃娃、玩具士兵等物品。孩子会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当蒙台梭利教具正式投入使用后,孩子们便对其爱不释手,那种热切的喜爱之情简直难以形容。这些孩子的心灵曾被孤寂的环境所包围,在那里,他们感到茫然而无助,如今,他们终于迎来了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的器具,他们又如何能不激动呢?他们像饿了很久的狮子突然之间看到了食物一样兴奋,他们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想要吞食这些能够让他们成长的东西。就这样,孩子渐渐地走入了时代的文明之中,并开始接受人类的文化。

面对孩子体内储存的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已经了解到这股能量对人类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留心观察,寻找合适的途径为孩子提供帮助。与其盲目地相信游戏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还不如信任孩子。既然我们已经对自己的直觉有了认知,我们就必须创造出一种实用的科学,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有效地运用这一巨大的能量。

Part 2 在观察中发展起来的方法

在我的早期实验中,最先引起社会公众注意的就是孩子的“书写爆发”现象。它不仅向人们揭示了孩子会产生“书写爆发”,还让人们意识到孩子的内在潜能会产生爆发。一座火山在没有喷发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稳定,似乎永远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在它的内部,却蕴藏着炙热的岩浆和火焰,总有一天,这些岩浆和火焰会从火山中喷出,形成火山爆发。研究人员对火山中喷出的火焰、硝烟和其他不知名的物质进行了研究,从而对地球的内在成分产生了了解。我们所说的“爆发”也是如此,正因为环境中没有什么桎梏它的因素,所以它才能够发生。这些孩子成长在一个贫困而无知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中没有老师,没有课本,也没有教条。孩子的灵魂在这种一无所有的环境中得到释放,他们不受任何约束,也不受任何阻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障碍。不过我在此要强调一点,即这一爆发并不是由任何教育方法所引起的,因为那时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方法。后来,心理学对这种爆发采取了追踪和研究,最终建立起了一种真正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由于孩子内在的爆发所产生的结果,所以有的报纸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用“人类心灵的发现”作为标题。

当然,随之产生的科学也不是以直观思维为基础建立的,而是以直接的知觉为基础建立的。我们可以把所观察到的事实分为两类:一类事实向我们揭示了孩子的心智可以从非常幼小的时期开始吸收文化,并且只凭孩子自己的活动进行吸收;另一类事实则告诉我们,个性的发现要及早开始。虽然老一辈教育家认为不应该对年龄太小的孩子实行这种教育,但是他们错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之所以能养成良好的性格都是成年人的功劳。事实上,把邪恶转化为善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要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3~6岁是孩子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阻碍他们的性格发展,他们就会按照各自的法则去发展。

孩子在0~3岁的时期从环境中吸收了许多东西,所以他们才能把心思集中在脑子里的事情上。他们会把所有之前所获得的东西留在脑子里,反复思考,正是因为孩子之前学会了口语和说话,他们才会出现“书写爆发”。语言的敏感期出现在5岁半到6岁之间,只有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才会对学习书写这件事情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乐此不疲,当孩子到了8岁或9岁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对这件事情感兴趣了。可以看出,孩子在正式运用书写器官之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这种概念被称为“间接预备”,如今,它已经成为蒙台梭利方法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造物者曾在胚胎期做了间接的预备,如果器官还未成熟,那么它就不会发出命令。只有事先做好了预备,服从才有可能实现,单单模仿或强迫服从都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准备好一个适当的环境,让他们的心灵在这个环境中自由施展。

在语言发展的方面,孩子很小时候的口语发展似乎就是依照文法的顺序进行的,他们会先学习声音,然后学习音节和各种词,如名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动词和介系词等。了解到孩子语言学习第一阶段中的特征,我们决定在第二阶段教孩子文法的顺序,由此教会他们语言。在人们眼中,向3岁的孩子教授文法,甚至在孩子还没有学会读写之前就教孩子文法是件荒唐的事,可事实证明,这时的孩子非常喜欢这种教学,那些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反而对这种教学不那么热情。文法是语言的架构,孩子必须了解文法,吸收文法。

我聘请的老师并没有受过许多高等教育,他们发现孩子对学习单词有着强烈的渴望,这些孩子能够写出所有学过的单词。老师的字体库用尽了,他们就来找我,希望能够在我这里学到更多的单词。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想要试试这些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更深一些的文化术语,如多边形、梯级等不同几何图形的名词,或者其他难度类似的单词。我没有想到,这些孩子竟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学会了这些单词。我又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科学实验器材的名词,如温度计、气压计等;生物学方面的名词,如花瓣、花托、雄蕊、雌蕊等。孩子们学会了这些单词后,仍然热情饱满地要求学习更多。3~6岁是孩子们最热衷于识字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识字的渴望永无止境,无论这些单词包含多少字母,或拼写有多复杂,无论这些单词涉及的领域是否是他们所熟悉的,他们都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感到困难的人反而是老师,因为那些名词对老师们来说太陌生,所以老师们很难记住它们的意义。

孩子对实物的概念已经不仅局限于对眼前事物产生认知,他们还开始变得富有想象力。他们能够在游戏中把桌子当房子,把椅子当马,还能幻想出仙女或仙境的样子。如果他们拥有一个地球仪,他们还能想象出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景象。有一群6岁的孩子正围着一个地球仪讨论,这时,一个4岁的孩子跑了过来,对他们说:“让我看一下好吗?”他看了看这个地球仪,然后说道:“这个就是世界吧?太好了,我终于知道我叔叔环绕了世界三圈是怎么回事了。”这个孩子已经了解到他们手中的地球仪只是个模型,而真正的世界是非常大的。

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也会对大孩子们正在玩的地球仪感兴趣。这些大孩子正在讨论美洲,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孩子,直到这个小孩子突然问他们:“纽约在哪儿?”这些大孩子把纽约指给这个小孩子看,这个小孩子随后又问道:“荷兰在哪儿?”大孩子们在地球仪上指出了荷兰,这个小孩子看到后,便伸出手指指着中间蓝色的部分说:“那么这里一定是海。我爸爸每年都会去两次美国,他住的地方是纽约。每次爸爸出发后,妈妈就告诉我爸爸正在海上。过了一阵子,妈妈告诉我爸爸到了纽约了,然后又过了一阵子,妈妈告诉我爸爸又在海上了。妈妈还说,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去鹿特丹接爸爸。”这个小孩子曾听过许多关于美国的事,现在,他终于知道这个国家在哪里了,他感到非常快乐。他在心智地图上又找到了一个定位点,这一点就像他原来在外界物理环境中找到的定位点一样。这个孩子先从家长那里收集了许多词汇,然后运用他的想象力把这些词汇拼凑在一起,最后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心智世界。现在的6岁孩子们常常会把想象力浪费在玩具和虚幻的故事上,我们应该让他们对真实的事物产生想象,并让他们和环境有更多接触。

众所周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喜欢提问。他们总希望知道事情的真相。成年人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感到厌烦,而是应该把这当成一件有趣的事,因为孩子们的这一表现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要尽可能用简单的话语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不要用过于冗长的句子向孩子解释。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要利用实物来向孩子说明,就像用地球仪向孩子解释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一样。

老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前要做好特别准备,因为单凭逻辑思考并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抱有成见,而是必须了解孩子的心智在前一阶段是如何发展的,在对待3~6岁的孩子时,老师必须机智且灵敏。值得庆幸的是,老师并不需要对孩子讲授许多东西,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学到东西要比老师能够讲授给他们的多得多,老师要做的只是站在一边,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

在探讨孩子的性格和道德教育这类重要问题时,我们也必须从不同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性格不是教出来的,我们只能协助孩子建立他们的性格,而不能教会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性格。6岁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性格的形成与外在的榜样或压力无关,它是靠着孩子的本性形成的。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内,有许多因素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在那时,孩子的性格已经显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也可以看到它是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受到压抑。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怀孕期、胚胎期、出生时和产后都得到科学的照顾,那么他到了3岁时,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模范的个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孩子在这期间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导致性格缺陷的原因出现在产后,那么它所产生的影响就没有胚胎期出现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严重,而胚胎期出现的问题又没有怀孕期出现的问题严重。如果缺陷是在产后出现的,那么这种缺陷可以在3~6岁之间被治愈,因为这一时期是孩子进行调适和修正的时期。但是孩子如果由于在出生时或更早的时期受到惊吓而产生了心智或生理的缺陷,那么这种缺陷就很难被矫正了。所以,我们对许多患有官能性疾病,如白痴、癫痫、瘫痪等的人无能为力。如果孩子出现的是非官能性的问题,那么只要在6岁之前进行治疗,就有痊愈的可能。如果我们不予以理会,那么孩子的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一个6岁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许多本不属于他的性格,这些性格是这个孩子在后天的经验中得来的。如果一个孩子在3~6岁期间被疏忽,等他成长到7~12岁的时候,他的道德良心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这个孩子也许会出现智力不足、缺乏道德品格或学习能力的情况,他的内心会遭受许多打击,并布满伤痕。

我们的学校和其他现代化的学校都为孩子作了生理状况记录,我们可以对每个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并作出相应的处置。我们会询问每一位孩子是否有遗传性病史,并询问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各自的年龄是多少岁,妈妈在怀孕期间是否经历过意外事件或是否受过神经性的创伤,孩子是否顺利地被生产出来,是否有因为难产而窒息的情况等。我们也会关心孩子的家庭生活,这其中包括父母或保姆是否很严厉,孩子是否受到过惊吓等。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填写这样的问卷,因为每一个孩子来到我们学校时都或多或少有些怪异或顽皮的性格,我们必须找到导致孩子们出现如此性格的原因,这样才能对每一个孩子进行适当的治疗。

这些脱离常态的偏差行为会逐渐渗入孩子的性格,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最终形成脱离常态的孩子。脱离常态的孩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坚强的孩子,另一类是比较懦弱的孩子。第一类孩子会对外界采取敌对的态度;他们经常发脾气、反抗、破坏、贪得无厌地占有、自私、心不在焉、胡思乱想或做白日梦;他们经常大吵大闹,很贪吃,还会欺负小动物。第二类孩子无力反抗,只得在淫威面前屈服;他们处处表现得被动、消极;他们喜欢发呆,做事缓慢;他们喜欢以哭泣要挟别人为他们服务;他们对熟悉的成年人非常依赖,总要求成年人陪伴,却很害怕陌生人,当成年人真的陪在他们身边时,他们却很快就会感到乏味;有些孩子还会用说谎、偷窃等行为来作为自我防卫。

伴随这些症状出现的还有一些疾病,导致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心理问题,我们不可以按照治疗生理疾病的方式来治疗这些疾病。有的孩子会缺乏食欲,出现厌食症;有的孩子则出现贪食症,并因此导致消化不良;有的孩子经常做噩梦、怕黑,甚至出现生理疾病的症状,如贫血症状。没有什么药物能够治疗孩子们的这些病症,因为这些病症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

如果孩子出现第一类症状,他们就会作出激烈的表现,对此,他们的父母会感到非常困扰。这些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们,于是便把他们送到了托儿所或幼儿园。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父母都健在,可是他们却过着和孤儿一样的生活。有的父母对这样的孩子采取强硬的手段,非打即骂,晚上不许他们吃饭,而是让他们尽早去床上睡觉。这种管教方式会让孩子们变本加厉,用更消极的方式抵抗。有些父母在打骂过孩子之后会转而使用柔和一些的方式,比如对孩子进行劝说,或试图用情打动孩子。一些妈妈总是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让妈妈伤心呢?”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进行反省,却不知这种方法对孩子并不起作用。

至于出现第二类症状的孩子,父母们不会对他们过多干涉,一些父母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听话。当一些孩子缠着妈妈,要求妈妈陪自己睡觉时,妈妈们还会认为这是孩子非常爱她的表现。但是用不了多久,妈妈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在走路方面还是说话方面都要比其他孩子发展得迟缓。这样的孩子虽然健康,但是却非常胆小,也不爱吃饭,他们总是需要妈妈给他们讲故事,这样他们才能觉得安心。妈妈们在刚刚遇到这种情况时只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些神经质,也许他在长大后会成为一位诗人或圣贤,可是用不了多久,她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需要接受治疗。

导致我们早期的学校特别出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一旦进入我们的学校,他们身上的这些消极症状就会渐渐消失,最后完全不见。产生这一效果的关键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孩子在我们的学校中拥有自由,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中做他们喜欢的实验或工作。他们能够在从事这些实验或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一旦他们对这些事情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这些事情,并把这种专注从一个工作转移到另一个工作上。当孩子已经能够在兴趣的吸引下专心地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出现消极的症状了。秩序代替了杂乱,那些被动的和捣乱的孩子变成了协助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拥有消极的性格,是环境把他们变成这样的。所以我们建议妈妈们让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工作,并且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工作。我们不可以对那些惹麻烦的孩子感情用事,更不可以说他们是白痴。人对物质食物的需求远不及对精神食物的需求高,糖果、严酷的态度和药物对孩子都没有帮助,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心灵上的食物。人和动物不同,人类具有智慧的本质,必须在生活和相关经验中建构自己的行为。只要我们按照这一路径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安排,那么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了。

Part 3 我们应该对孩子采取新式教育

在过去的讨论中,虽然没有人谈论过应该如何开展教育,但是大家一直认为教育应该开始于出生的时候。看起来,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它并不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太多实际性的东西。

比如,有的医生给小于1岁的孩子设计了一所特别的学校,孩子可以在这所学校中接受一些手和脚的运动课程,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日后进行需要用到手脚的活动时不那么辛苦。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可能会让娇弱的新生儿在运动中受到伤害。何况新生儿已经有很多事情要学习了,这种做法会给新生儿增添一层负担。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他们施加过多的保护,什么活动都不许他们做。我们在引导新生儿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即如果我们在教育新生儿时不采用上述的特别学校的教育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一直往前走。让成年人帮助孩子进行手和脚的运动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因为成年人会让孩子按照成年人的动作方式进行运动。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小大人,而是应该不干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禀性去从事各种工作和活动。

肢体运动的产生应该基于孩子自身内在的意愿,并且受到孩子内在生命的安排。身体的活动本身是自我意愿的表达,所以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他们的肌肉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我们不能强行对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要静静地等待孩子自身的内在生命来为他们作安排。对此,我们可以借用许多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我提倡借用一些方法,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和这些孩子直接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当然,我们所借用的方法必须都是经过确实观察所得出的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孩子看作一个身体不能自主或需要无微不至地照顾的麻烦群体,他们只要一哭起来,就会吵得身边的人不得安宁。对待一个刚出生不到1岁的孩子时,我们最常采取的就是如上的态度,我们不会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些人认为处于婴儿期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人格,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一个人在婴儿时期经历的阻挠他成长的事情会对他的人格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不仅对教育有重要意义,对人类发展史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出生之日开始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进行观察。在观察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试着从孩子的一些难以捉摸的行为入手,并从中找出生命最初几个月可以作出分辨的模式。

教育学家用“软蜡(ceramolle)”来定义小孩子和只有几岁的大的孩子,意思是说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可塑性,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塑造。教育学家的软蜡观念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他们认为孩子必须由成年人塑造这一观点却是错误的。孩子必须对他们自己进行塑造,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念,因为孩子具有自动自发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孩子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各种方式上得到证实。

成年人在孩子眼中是无所不能的,但是成年人盲目、粗鲁,他们会不适当地介入,并破坏孩子亲手画在“软蜡”上的轮廓。我认为,我们即使把这种干扰称为“邪恶”也并不过分。即使成年人并不是存心这样做的,可是他们的确破坏了孩子悉心费力地在内心建构起来的东西。虽然孩子会在成年人不注意的时候重新开始这种建构工作,可是只要成年人发现了,他们就会再一次对其进行破坏。孩子和成年人之间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会一直僵持下去,直到孩子完全屈服于成年人为止。然后,孩子不会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会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由此可见,在孩子敏感时期进行的教育有多么重要。

其实,对处于敏感时期的孩子所进行的教育工作要比接下来任何时期的教育工作都重要。如果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教育成为阻碍孩子正常发展的阻力,那么我们就必须保持顺应的态度,绝对不可以盲目地、不合时宜地对孩子进行干预。我们都知道魔鬼和天神之间的区别:天神用力量进行创造,而魔鬼用力量进行毁灭。作为一名教育家,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去了解孩子,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敏锐力,并正确地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判断,以确保我们所做的都是帮助孩子发展所必需的。我们要控制自身的行为,不要破坏孩子的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创造,但进行创造的人应该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然而,由于一般人都认定成年人才是创造者,所以我们很难让他们接受这一事实。所以,我们必须抛开自以为万能的幻觉,并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赎罪。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才是他们的创造者时,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更加了解孩子的人格。不论我们教育的孩子是新生儿还是年纪大一些的孩子,我们都应该把觉察孩子的人格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并尊重孩子的人格。当我们为了避免被孩子打扰而不许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对孩子不够尊重。当我们觉得某件事情能够让我们感到愉快和舒心时,我们也应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体会这种感觉。很多时候,当我们正在一个房间里愉快地吃着晚餐时,孩子却在另一个房间里大声地哭泣,他们会哭泣是因为我们对他们进行了隔离,如果换作一个成年人,我们一定不会对他如此不尊重。我们应该像对待成年人一样让孩子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并从内心感到“荣幸”。我们应该因为见到孩子而高兴,并让孩子和我们亲近。

有一些人坚信成年人吃的东西会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在这一方面操太多的心。也许我们会很自然地做一些事情,并在做的时候感觉理所应当,可是这些事情却伤害了孩子。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该认识到忽视孩子就等于伤害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伤害孩子,却从未想过向孩子道歉。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孩子拥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想象不到孩子可以对所有可以看到的事物进行观察。可是为什么我们还以为只有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手势和高分贝的声音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呢?我们不知道孩子拥有强大的观察力,他们不但能够吸收东西的影像,还能吸收动作的影像。除此之外,孩子还能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吸收。他们对很多东西的观察和吸收都是在我们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进行的。

举个例子,有个婴儿刚满1个月,他从出生以来从来没有踏出过屋子一步。在这1个月内,他只是分别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叔叔。由于这两个人从来没有同时出现在他的面前过,所以当有一天,这个婴儿同时看见爸爸和叔叔时,他感到非常惊奇。他先盯着其中的一个看了好久,然后转过头去看另一个,又看了很久。在婴儿观察的期间,爸爸和叔叔都非常配合,他们站在那里一动也没有动,这样,这个婴儿就能够有时间仔细观察他们。如果中途有一个人离开了房间,或者两个人不停地交谈,那么婴儿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他也就不会再有印象如此深刻的体验了。这两个男人在最后离开房间的时候也是缓慢地走开,以便让婴儿观察到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婴儿的爸爸和叔叔通过帮助婴儿建构内在能力而达到了教育目的。

还有一些和不会说话或走路的孩子有关的例子。一个人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站在饭厅里,这个婴儿正在喝奶,就在这时,他突然看到了一幅画了许多水果的画。这个婴儿之前曾见过成年人是如何吃水果的,于是他一边看着画,一边作出模仿成年人吃东西的动作。抱着婴儿的人看到这个婴儿十分开心,便抱着他站在画前,直到婴儿不再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时才离开。我们可以称这位抱着婴儿的人为“教育家”,因为他能够让这个婴儿尽兴地进行练习。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小孩曾看过别人跳舞的样子,所以当他在大厅看到芭蕾舞者的雕像后,马上就知道这个雕像要表现的是一个人在跳舞,并模仿着雕像的样子跳起来。

孩子会对房间里的某些特定东西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如果有人在一个房间里放了一件原本不放在这个房间里的东西,孩子就会马上发现,并追问这件东西是什么。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玩的时候发现墙边有一块石头,她对这块石头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每次出门后,她都会特意在这块石头边停下来,然后盯着它看上一会儿。

毫无疑问,孩子喜欢接近光亮和花朵,也喜欢观看动物,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把看到的东西按照次序储存在大脑里。孩子经常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观察欲望而做一些事,比如在我们讲话时观察成年人的嘴形,可是我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认为想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们就必须大声喊叫,或叫出孩子的名字。其实,哪怕我们只是假装说话,嘴唇只是作出了轻微的动作,孩子都会专注地观察我们的嘴唇。我们嘴唇的运动让他们感到着迷,因为有一种必须要完成任务的意识正在他们的体内进行着发展,所以孩子会对语言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果我们把一个只有4个月大的孩子抱到一个只动嘴唇而不发出声音的人面前,这个孩子一定会好奇地观察那个人。显然,孩子观察他人唇形的变化是为了激发他对语言的模仿能力,这刚好符合他的内在发展。

让我们把视线转向年龄较大一些的孩子。我曾有机会观察几位日本的爸爸,他们对孩子表现出了充分的了解,这种了解甚至比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要深入。有一天,一位日本爸爸带着一个两岁的男孩外出散步,这个男孩走着走着,突然坐到了路边。这位爸爸并没有大声训斥孩子,也没有向孩子发出“地上很脏,快起来”一类的命令,而是站在一边看着孩子,等孩子自己站起来。这位爸爸并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长者的不可一世的姿态,他对孩子表现出了尊重,这种表现正是一位教育家应该拥有的。我还见过一位日本爸爸把双腿分开,任由孩子在自己的双腿之间跑来跑去。这位爸爸虽然作出了这样的姿态,但是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尊严。我对那些从育儿方法或是传统的教养方法中得到智慧的人表示钦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只是急着把孩子教导成为和成年人一样的人了。

我曾在米兰的街头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位在我们学校上过课的妈妈正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时,孩子停了下来,想要听完钟声再走,可是妈妈却很生气,她一边责怪孩子,一边催促他快些走,丝毫不理会孩子听到钟声响起时心中的喜悦。由此可见,想让成年人对孩子保持被动的态度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可是虽然非常困难,我们还是必须这样做。每个成年人都必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同时抑制自己心中想要塑造孩子的虚荣心态。我们绝对有必要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进行内在生命的自我教育。

目前,我们似乎只注意到孩子需要新鲜空气和阳光。这两样东西的确不可缺少,但它们只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即使我们让一个孩子每天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可是他的内心却接受不到一丝光亮,因为孩子特有的缓慢、脆弱且重要的内在建构工作被成年人用力量盲目无知地摧毁了。

成年人必须学会敏锐地观察出孩子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如果我们想要拟订一套育儿原则,那么这套原则中的第一项就是要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孩子必须在成长期间对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如果他们观察不到成年人行为的方式,他们就没有办法学得很好,就如同失聪的人没有办法学会讲话一样。成年人在听到我们要求他们延长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允许孩子参与他们的生活时,都会流露出为难或不情愿的表情,其实这只是他们的心理作用。这样做并不困难,也不需要花费他们一分钱,他们只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整,一切就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了。如果一个孩子不会提问,他就像一个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然而,人们在过去形成的偏见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不接受我们提出的“成年人应该长时间陪伴孩子”的原则。所谓的健康科学认定孩子和植物人一样都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我们为什么要用蛮横残忍的方式强迫孩子去睡觉呢?如果我们不对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让他们待在我们的身边,直到想要睡觉时才去睡觉,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其实不需要睡得那么久。

在北欧地区非常流行让孩子早早上床睡觉的做法,虽然这只是一种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可是我们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它。曾有一个孩子对我说,他非常想看到星星。这个孩子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星星很漂亮,可是他却没有办法看到,因为他的家人总是在天刚要黑时就让他去睡觉。由此可见,这个孩子在进行内在建构时一定会觉得很累,因为他每时每刻都要和成年人进行拉锯战。成年人强迫他去睡觉的做法恰恰摧毁了他的建构过程。

耶稣基督要我们学会宽容:“不要把冒烟的蜡烛熄灭。”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解释为:“当蜡烛已经熄灭时,不要多此一举地去再次熄灭它。”如果把这条宽容原则应用在教育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要摧毁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这是那些正在教导处于建构自我过程的孩子的老师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责任。

我们坚持这样的基本教育观念,即绝对不能成为孩子发展中的障碍。明白必须做的事虽不是件简单的事,却也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最困难的事是了解必须去除哪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无益的偏见,只有去除了这些不利因素,我们才能教育好孩子。

Part 4 关于“儿童之家”

近年来,孩子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看过各文明国家对婴幼儿夭折率的统计后,我们可以发现,婴儿的夭折率在不断下降,这一现象在英国特别明显。

婴幼儿夭折率明显下降和孩子身体发育条件的改善有关,现代的孩子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健壮的体格,这与科学的传播和普及是息息相关的。妈妈们渐渐对现代卫生学要求的条条框框表示接受,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用了这些原则。社会上也成立了很多新的机构,这些机构以“为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孩子提供帮助和保护”为宗旨,并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

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种族就诞生了。他们的身体发育得更好,体格也成长得更加健壮,并且能够对各种逐渐加剧的疾病的侵袭产生抵抗力。

科学是怎么让这样的效果产生的?科学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准则,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准则去做,孩子就能够尽可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他们身体各种机能的运行机制可以按照一个正常的秩序和一个指导性的规律进行。比如,科学提倡妈妈们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提倡废除襁褓,提倡给孩子洗澡,建议家长们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们穿上简单轻便的衣服,并让孩子拥有充足和安稳的睡眠。这些科学准则还向我们提出,要根据孩子的生理需求合理地为他们安排饮食。

然而,科学还是没能让人们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妈妈们还是用习惯的方式照料各自的孩子,亲自给孩子穿衣服,并为孩子准备和以往相同的饮食。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盲目地、毫无秩序地进行某种身体行为,那么他一定会生病甚至死亡,相反地,如果他有秩序地、合理地进行同样的身体行为,那么他就能够获得力量和生气。

也许科学最大的“进步”就是让我们误以为我们是无所不能的,误以为孩子的一切都要由我们来掌握。

我们应该仔细地掂量并思考一下,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只是一个无能的躯壳,他们是否一旦离开我们的帮助和照料,就无法健康地成长和发育,又是否会因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感到非常满足。如果孩子真的像我们假设中的那样,他们的命运和我们饲养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比那些动物吃得更好,并且可以吃掉我们饲养的动物吗?

很显然,人类的命运并非如此局限,我们所指的照料孩子不仅涉及生理卫生学的方面,还要涉及许多其他方面。一些妈妈们以为自己只要给孩子洗澡,再用婴儿车推孩子去公园就已经尽到了义务。而事实上,人类母亲的使命并不仅仅如此。鸡妈妈会把小鸡聚集在一起,看着它们玩耍。猫妈妈会用舌头舔遍小猫的全身,温柔地照顾并呵护自己的孩子。动物界的妈妈们为孩子所做的这些事情和人类的妈妈们对孩子做的事情是相同的。

我们不可以这样,如果人类的妈妈也仅仅用动物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她的心思就白费了。在她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要求她为孩子做更多的事,而如今,这种渴望受到了抑制。

孩子不但身体上需要成长,精神上也需要成长。妈妈们希望了解孩子的精神是如何成长的,她们希望看到孩子慢慢地成长为一名“圣人”。

很明显,科学并没有停止它发展的步伐,它在这条道路上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截至目前,科学还只停留在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上。科学必须发展,必须让它以前努力改善孩子健康状况和拯救孩子生命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因为只有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发展,孩子的思想生活才能得到加强,孩子也能够从中受益。思想生活是真正专属于人类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积极探索精神的驱动下,科学还会对那些隐藏于人类精神胚胎中的潜在创造力如智慧、性格等进行指引,以便它们能够正常地发展。

食物和氧气是孩子身体成长所必需的元素,孩子必须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这些必要元素,这是一项伟大的生理工程,即成长工程。想要让成长工程顺利进行,精神也必须从外部环境汲取发展所需要的养料,至于需要汲取什么养料,则由它自身的成长规律决定。成长现象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其中包括骨骼的坚固、整个身体的成长、大脑细微构造的完善和牙齿的形成等。这些现象都是在生理器官的真实劳动中产生的,它们也说明了器官在发育期间会经历必要的转化。

这些努力不同于人类在所谓的外部劳动,即社会生产中所做的向前推进。人类可以在进行学习的学校中进行这种社会生产,也可以在能够通过各自的智力劳动创造财富并改变自己周围环境的社会中进行这种社会生产。

然而,把它们都称之为劳动也不正确。其实,器官至少能够在最重大的几个生理发育过程中执行某些外部任务,有时,它们还可以完成一些程度非常高、难度非常大的成长任务,哪怕这些成长任务的强度已经超出了个人能够负担的范围,比如单凭过度的劳累损伤这一个原因,就可以让一个人感到精疲力竭,甚至死亡。

如果一个人想要避免这种沉重的外部劳动,他可以利用他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完成。可是如果他想逃避自己内心的思想劳动,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因为所有人都必须亲自完成自己的思想劳动。这种劳动虽然艰难,却不可避免,我们称为“孩子的劳动”。

我们说孩子应该多休息时,所指的只是劳动问题中的一个方面。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让孩子把精力都花费在那些看得见的外部劳动上,因为如果单靠他们微薄的力量去做这些劳动,他们并不能为任何人带去贡献。所以,我们这些主张也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我们认为孩子在休息的时候,孩子却正在进行一种以“自我形成”为目的的、神秘的思想劳动。他们在为长大成人做准备工作。

想要长大成人,除了在身材上长大之外,还要确立具备本质的运动神经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此外,智力的发育也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把孩子需要具备的功能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孩子可以通过这种功能获得平衡力,学会走路并对肢体的动作进行协调;第二类是感觉功能,孩子可以通过这种功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感受,并不断对其进行观察、比较和评价,这些行为都为他们日后智力的发育打下了基础。

这样,孩子就能够逐渐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熟悉,并让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同时,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孩子不仅要面对发音动作所产生的运动神经问题、发音和语句,还要对名称和语言句法的构成进行理解。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刚刚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他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既不知道这个国家有什么特产,也不知道这个国家的自然概貌如何。他不懂这里的风土人情,更不要说社会制度,最麻烦的事情是,他对这个国家的语言也是一窍不通。如果他想要和这个国家的居民共事,他就必须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这方面,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他必须亲自去了解这些事情,然后在心中形成相应的概念和评价,而后,他还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这样他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

那么孩子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呢?刚刚“移居”到我们的世界的他们是如此弱小,他们的各部分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可是他们却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如此复杂的世界。

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在这一方面给予孩子合理的帮助。我发现,当我们面对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精神发育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像当初面对孩子的高死亡率时一样,我们对此束手无策,只好听天由命,任其发展。

“身体适应”是一种内在劳动,它和任何“外在劳动或产品”都不同。我把“必须用科学而理性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完成身体适应”作为我提出的婴幼儿教育方法的根本目标,也正因如此,这里阐述的某些原则和实际应用研究的技术只能针对3~7岁的孩子使用,而不能通用于所有的孩子。也就是说,这些原则和技术能够满足孩子性格形成时期的教育需要。

我的教育方法无论从内容或是从目标上来看都很科学,它不仅能让孩子在物质和生理方面取得进步,还能够取得更高层次的进步。过去的卫生学仅仅从生理角度进行了一些论述,为了让卫生学变得更加完整,我的教育方法还会尽力对卫生学已经进行的课程进行补充。

如果我们现在拥有一些对正常儿童出现神经衰弱、语言障碍、感知推理能力不足,以及缺乏个性等情况进行统计后得出的数据,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和对那些具有同样资质,但经过几年理性教育的孩子身上出现的上述病理进行统计后得出的数据放在一起作比较。然后,我们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这些统计数据和如今表明儿童死亡率下降和身体发育改善的数据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开展活动的环境,我们不会为这种学校设定一个固定的类型,根据可调配的资金和学校能给孩子提供的机会的不同,学校也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儿童之家”是一个真正的家,在这个家里有一些房间,还有一个大花园,孩子们就是房子的主人。我认为带有遮蔽处的花园最为理想,因为孩子们可以在遮蔽处玩耍或休息,也可以在这里搭上桌子吃饭或工作。这样,孩子就可以几乎完全在露天环境中生活。同时,遮蔽处还可以让孩子避免暴晒和雨淋。

通常情况下,学校中最主要的,也是唯一可以受孩子自由支配的房间是孩子们进行脑力劳动的房间。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资金情况和学校所处的不同位置适当在主室周围增建一些小一点的房间,如洗澡间、小餐厅、小客厅、公共休息室、手工房、健身房、洗手间等。

在布置这些房间时,我们必须按照孩子的标准进行布置,而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进行布置。我们应该在这些房间中放一些专为孩子的智力发育而配置的教具,还要放一些一个小型家庭所需的全套配置。我们要选择一些轻巧的家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随意挪动它们;我们要用浅色的漆来漆家具,这样孩子就可以用水和肥皂清洗它们。我们还应该为孩子准备各种尺寸和形状的低桌子,它们可以是正方形的,也可以是矩形或圆形的,它们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

矩形的桌子最普遍,因为只要有两三个孩子就能对它进行清洗。我们最好为孩子准备木制的椅子,但是也可以用柳条做一些小扶手椅或沙发。

在手工房内,有两件家具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件是敞开着的长橱柜,这个橱柜必须很低,这样个子小的孩子才能在上面摆放一些小毯子、花朵之类的小东西。我们在橱柜里放了许多教具,这些教具属于孩子们的共同财产,第一个孩子都可以随时使用它们。

另一件必需的家具是一个小衣柜,这个衣柜里有两三排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配有一个把手,还贴有一张写了孩子名字的小卡片。把手的颜色比较鲜艳,外观比较明亮,能够和抽屉的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抽屉,他们可以把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在里面。

房间的墙上低低地挂了一些黑板,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进行随意书写或画画。我们可以用这些画当作教室的背景,还可以不时地更换这些画。孩子们会以小朋友、家庭、自然风景、各种花和水果等作为画的主题,他们还会把听到的故事和历史故事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要保证孩子进行劳作的房间内始终摆放着观赏性植物和开着花的植物。

我们还会在手工房里铺上各种颜色的小块地毯,有红色的、蓝色的、粉红色的、绿色的和褐色的等。孩子可以随意地把小地毯放在地板上,然后坐在上面摆弄教具。我们学校的教室比一般的教室要大一些,这不仅因为我们需要有地方摆放孩子们的小桌子和独立的小椅子,还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留出大部分的空地,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意地坐在地上,然后进行练习。

我们学校为孩子设置的起居室就相当于家庭中的客厅或会客室,孩子们可以在里面玩耍、聊天、做游戏或听音乐。这个房间里摆设了一些讲究和雅致的家具,包括摆放在四周的尺寸各异的小桌子、小椅子和沙发,固定在墙上的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小托架,这些小托架用来放置小雕像、艺术花瓶或相框等。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专属的花盆,他们可以在花盆中种各种室内植物,并负责护理和栽培这些植物。我们应该在起居室的桌子上摆放一些装有彩色画片的大册子,还要放一些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既可以供孩子玩,也可以被孩子用来制作模型,这就要求我们为孩子设计一些旨在培养孩子耐性的游戏。我们最好再为孩子准备一架钢琴或其他乐器,如果可能,我们最好专门为孩子制造一架小型竖琴,这样就形成了一间完整的起居室。老师也可以不时在这里为孩子们讲故事,这一定会吸引许多孩子围上来聆听。

在餐厅里,我们除了要为孩子准备吃饭用的桌子外,还要放置一些孩子够得到的矮柜。我们用这些矮柜存放碗碟,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自己取放碗碟、勺子、刀叉和餐巾。我们为孩子准备了瓷制的碟子以及玻璃制的杯子和水瓶,并且会把刀子一直放在餐桌上。

此外,我们要为孩子准备一个更衣室,并在更衣室里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衣柜或搁板。我们应该在房间的中间设一个简单的由桌子构成的盥洗台,每张桌子上摆放一个脸盆、一块肥皂和一个指甲刀。我们在靠墙的地方设了一个水槽,用于孩子们汲水和倒水。

在“儿童之家”,我们从不限制孩子使用这些设施,因为我们要求孩子什么事都自己做。孩子们需要自己清理房间,自己清洗家具,把铜器擦得闪闪发光,还要摆放和清洗桌子,洗餐具,打扫并卷好小地毯,还要自己洗衣服和煮鸡蛋。我们为孩子钉了一些很矮的小挂钩,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然后把脱下的衣服挂在小挂钩上,如果是孩子非常小心和在意的衣服,孩子就需要把它们折叠好,然后放进存放床单等物品的衣柜里。

如今的玩具产品已经制作得非常精致和复杂了,所以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娃娃小屋。他们可以给屋里的娃娃穿衣服、脱衣服,还可以假装在厨房里给娃娃做饭,生产这种玩具的人希望现实中的孩子能成为自己生活舞台上的演员。我设计过一种计步器,它是“儿童之家”装备的一部分,我对它进行了多次的改良后,终于让它成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仪器。

计步器的用途正和它名称所表明的那样,是用于测量孩子身高的仪器。它有一个由宽矩形板构成的底座,在底座的中央竖着两根木制标杆,两根标杆的顶部由一个扁平的窄金属片连接在一起。每根标杆都连着一个水平的由金属棒制成的指示器,指示器外面被金属的外框所包裹。金属外框和指示器是用一个金属片制成的,其末端还固定了一个橡胶球。我在一根垂直标杆的后面安了一个木制的小座椅。每一根标杆上都刻有刻度,不同的是,固定了座椅的标杆上的刻度以椅面的高度为起始高度,而另一根标杆则以底座木板的高度为起始高度,最顶端的刻度为1.5米。我们用有座椅的标杆测量孩子坐时的身高,而用没有座椅的标杆测量孩子站时的身高,这个仪器的实用性在于,如果两个孩子合作,这个仪器就可以同时为两个孩子进行身高的测量。

孩子们会很乐于脱掉鞋子,然后在计步器上摆好姿势。他们可以并不费力地上下移动金属指示器。金属外框把指示器紧紧地固定在标杆上,所以即使使用它的人是新手,也不会把指示器弄偏。此外,这个仪器操作起来非常容易,我们几乎不需要花什么力气就能移动它。放橡胶球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孩子们的头部在碰到金属指示器时受伤。

孩子们非常喜欢计步器,他们常相互建议一起去测量身高。这样的提议往往能召集到许多孩子。孩子们非常爱护计步器,他们会把它擦拭得干干净净,并把金属部分擦得闪闪发亮。计步器的表面非常光滑和明亮,这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爱护它的欲望。清洁明亮的计步器就是对孩子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回报。

计步器证明了我的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因为它以对孩子们所进行的人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为参考,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记录。这个记录对所有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孩子在我所实施的教育方法下的发育历史进行了记载。我在我的另外一些著作中也提及了这一点。我们把孩子们在计步器上量身高的场景拍进了我们的系列电影,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走到计步器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愿的,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会自愿地这样做。

Part 5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我主张让孩子遵循自然的法则开展生理和精神的发育,所以我的教育法也以这个法则为本。“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可以被分为三部分:

1. 对孩子进行运动神经培养;

2. 对孩子进行感知培养;

3. 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

我们以照料孩子以及安排和处理孩子周围的环境为培养孩子运动神经的主要手段,而我的教具则可以对孩子进行感知的培养和语言的训练。在对孩子进行感知培养时,我们主要使用以下的教具:

1. 三套立体插件;

2. 三套尺寸不同的立体图形,其中包括一套粉红色立方体积木,一套棕色棱柱体和一套薄板(薄板可分为绿色薄板和红蓝相间的薄板);

3. 各种各样的几何立体图形,包括棱柱体、棱锥体、球体、圆柱体、锥体等;

4. 一些表面粗糙的小板和一些表面光滑的小板;

5. 各种布料;

6. 重量不同的木块;

7. 两盒色板,每个盒子中都装有64块颜色各异的小木板;

8. 装有平面插件的小柜子;

9. 一套圆柱形密闭式盒子(音响);

11. 两套音乐钟、一块画有五线谱的木板和一些用于标示音符的小圆片;

12. 两个有坡度的桌子和各种各样的金属插片;

13. 贴有砂纸字母的卡片;

14. 两个由彩色纸板制成的大小不同的字母表;

15. 一套贴有砂纸数字的卡片(1、2、3等);

16 一套有光纸字数字的大卡片,用于对10以上的数字进行计数;

17. 两盒用于计数的小棒;

18. 适合教学方法的图画书和彩色铅笔;

19. 用于练习系带子、扣纽扣等的四方框,用以锻炼孩子的手部动作。

注:第12~19套教具用于让孩子进行书法和算术的练习。

Part 6 培养孩子的运动神经

培养孩子的运动神经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因为它必须符合孩子的生理机体所必须要建立的所有协调运动。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到正确的指导,他们就会在进行运动时陷入混乱,而运动没有章法是小孩子的特性。其实,孩子“总是闲不住”,并且喜欢到处乱动东西,于是人们便认为“孩子生来就是任性的,他们就是喜欢调皮捣蛋”。

成年人在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时,往往喜欢限制孩子的活动,对孩子下达“老实待着”“不要乱动”一类的命令,其实这样的命令对孩子一点儿用都没有。孩子需要在运动中对那种能够真正把他们的运动组织并协调为对人类有益的运动进行探索,所以,我们不应该试图让孩子保持静止。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是对孩子的运动进行指导,并把他们引向他们真正想要做的运动。这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进行肌肉锻炼的目标。我们一旦为孩子指明了方向,孩子就会改变混乱的运动方式,然后向着正确的目标发展。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安静地成长为一个积极的工作者,同时也会成长为一个镇静而且充满乐趣的人。这种运动培养也是产生“儿童之家”所展现出的外在“训练有素”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在我其他的著作中详尽地叙述过这个主题。

肌肉训练包括以下的7个方面:

1. 基本运动,包括走路、站立、坐、操纵小物体等;

2. 照顾自己;

3. 家务劳动;

4. 园艺劳动;

5. 手工劳动;

6. 体育活动;

7. 韵律活动。

学会穿衣服和脱衣服是照顾自己的第一步。我们学校为孩子准备了许多钉有布料或皮革等的四方框,孩子可以用这些教具进行这方面的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扣扣子、挂钩、系带子等。事实上,这些练习包括了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所有用来把衣服和鞋子系紧的方式。进行练习时,老师会坐在孩子身边,缓慢地向孩子演示手指应该如何运动,并刻意把这些动作分解成许多部分,以便孩子能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

比如,练习的第一个步骤是把绷在四方框上的两块布料对齐,以便在系的时候能够把两块布从上到下对正系好。在四方框上进行系纽扣的练习时,老师会把这个动作分成几段展示给孩子们。老师会先用手捏住扣子,把扣子对准扣眼,然后把扣眼慢慢地套在扣子上。最后,老师还要在扣子穿过扣眼后调整扣子的位置。在教孩子打蝴蝶结时,老师也会以同样缓慢的动作向孩子分步演示这一动作。

在有关我们学校的系列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就是老师教孩子用丝带打蝴蝶结的全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上这个课程,因为他们也可以从其他孩子那里学会这一动作。孩子们非常有耐心,他们会认真地对每一个动作进行分析,独立地、慢慢地、仔细地做好每一步。他们可以把四方框放在桌子上,然后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来练习。如果孩子能够在一个四方框上反复地练习系扣和解扣并不感到厌烦,那么他们的双手就会越来越灵巧,做这些事时也会越来越熟练。这些孩子就像着了魔一样,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给真正的衣服扣扣子。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孩子不但喜欢自己穿衣服,还喜欢帮助其他孩子穿衣服。他们在进行这种动作时感到了乐趣,所以当成年人想要帮他们穿衣服时,他们就会全力地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