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留什么给你,我的孩子?

有的父母留给孩子得体的教养,言行得体、谦和友善、不逞强等,使孩子举手投足间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范;有的父母留给孩子良好的习惯,细心、认真、做事有规律等,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并且终身受益……

  但要想更理性地解答这一问题,父母们不妨思考一下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如同一张白纸,等待外在世界的填充。这时候,如果他们没有价值观念,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对于外在的一切笼统地接受,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做出不当行为。因此,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是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评价,而这种看法和评价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而从一方面也成为了人们的价值尺度和准则,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信念、理解等,也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心理基础,决定着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

  那么,正确的价值观该如何建立呢?

  本书从是非观、人生观、情商观等几个方面入手,以简洁有力的论述、生动的案例详细地解剖了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可行的建议,包括建立是非观念,接受建议与批评,培养参与意识,视挫折为成功阶梯,做好艰难拼搏的心理准备等,并由此衍生出尊重、大公无私、友善和仁慈等品质。

  以此为基础,你一定可以培养出有正确价值观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也一定会有一个幸福、成熟和健康的人生。不过,孩子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甚至会延续孩子的一生,为此父母要做好长期打硬仗的心理准备。

第一章 是非观:世界并不时时美好,你要做好自己

Chapter 01

一个人总会面对是非抉择,

孩子平时若是任性而为,

很可能会自断美好前程。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有最起码的是非观,

有识别真假、美丑、善恶的判断力。

也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知道什么是好的,

为什么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

什么是坏的,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Part1 让你的孩子富有良知

良知是一种发自内心、合乎人性的情感,它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即使周围没有人监督。良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就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帮孩子培养起良知,控制贪欲、自私、利己等本能,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

■明辨是非,让孩子识对错

思雨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最近这段时间班级组织开展学习互助活动,班主任赵老师把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张小飞调到思雨旁边做同桌,目的是希望思雨能够在业余时间帮助张小飞补习补习功课,提高张小飞的学习成绩。

做同桌的这段时间里,思雨和张小飞渐渐熟识起来,两人经常有说有笑的。“调皮鬼”张小飞也会经常捉弄思雨,揪揪思雨的辫子或者放一只青蛙到思雨的课桌里吓唬她,因此教室里经常出现两人追赶打闹的场景。

渐渐地,班里有同学开始拿思雨和张小飞开玩笑,有些女生还故意疏远思雨。对此,思雨心里非常委屈和难过。一天放学回家后,思雨终于忍不住将自己这几天憋在心里的委屈一股脑儿地告诉了妈妈,眼泪止不住地流。

妈妈听完女儿内心的困惑后,心疼地抚摸着思雨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妈妈理解你的心情,被人冤枉的时候,心里是最难受的。”

“妈妈,那我该怎么办?我不要和张小飞做同桌了,也再也不和他说话了。我明天就向赵老师申请换座位!”思雨抽噎着,妈妈对她的理解明显放大了思雨内心的委屈感。

“傻孩子,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思雨妈妈耐心地开导女儿,“你积极参加学习互助活动,认真帮助张小飞补习功课是非常正确的行为。只是今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经常和男同学不分你我地说笑打闹。”

思雨睁着哭红的大眼睛,认真地听着妈妈的教导:“那以后班上的女生还会和我一起玩吗?”

“当然会啦,只要你听妈妈的话,以后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大家还是会和从前一样喜欢你的。要记住,洁身自爱的女孩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喜爱呢。”思雨妈妈鼓励女儿道。

果然,思雨听妈妈的话不再和张小飞大打大闹,没过多久,班上其他女生又像往常一样经常问思雨问题,找思雨一起玩了。

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自古以来,古圣先贤就教导我们要明是非、知美丑、识善恶。但是,这些观念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孩子最初判断是非的标准都是以家长对此事物的态度、情绪、情感来作为参照物的。凡是父母肯定的东西,孩子便认为这是正确的;父母认为是错的,孩子也就认为是错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一点点增强,他们判断是非的观念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由此可见,要想孩子真正做到明辨是非,那么父母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还要时常关注孩子周围所接触的朋友、所接受的信息,等等。家长这两方面双管齐下,那么孩子才会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

不过,孩子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受其思维和认识的局限,容易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当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类似事例中发生在思雨身上的事情时,我们也要像思雨妈妈那样体会孩子的委屈和痛苦。所以,家长应该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事情。

1.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每个孩子在其生命的最初,都是像天使一样圣洁、纯美。他们的头脑里宛若一张白纸,等待着父母去描绘。父母描画出什么,他们的脑子里就会留下什么。

所以,从孩子很小开始,我们就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来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让他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孩子,教育孩子遵守公德、勤劳简朴、自尊自爱等。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些观念和思想就会作用于他们的意识和行为中。当遇到相关的问题时,孩子也就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进而做出明确的是非判断。

2.父母要从内心重视孩子是非观念的培养

由于幼小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这就需要父母给他们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父母不仅要在重大问题上向孩子灌输是非观,而且也要在日常琐事上向孩子灌输是非观。

如果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的品质方面足够重视,就相当于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孩子会在其影响下走向正确的路。当然,父母本身的行为是最好的道德指南。如果父母是一个懂得负责任、正直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向这个方向成长;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喜欢逃避责任的人,那么孩子就难以有正确的行为导向。

3.让孩子把握好是非界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把握好是非界限,掌握一些是非标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孩子的思想道德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的认知水平。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哪些人的言行举止是善意的,哪些人的言行举止是恶意的。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辨别谎言、欺骗,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让孩子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分清对错

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白这些道理,而且听多了还会产生强烈的反感。这时,父母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让孩子从中感受是非对错。

■犯错不是过,不改才是错

9岁的多多一直是小伙伴中的“核心人物”,这和他在家中与父母之间的良好相处是分不开的。

就拿做错事这一点来说,多多的父母从不会无端地指责他,而是给他犯错的“权利”,并引导他如何看待错误,如何改正错误。

例如,有一天,做记者的爸爸下班回到家,发现采访用的录音笔不见了。他找了半天,才从书房的抽屉里找到,但录音笔已经被拆开了。

爸爸看了一眼心神不宁的儿子,就猜出了八九分。他走到多多身边,蹲下来温和地问道:“告诉爸爸,录音笔是你弄坏的吗?”

多多虽然心虚,但是还是不敢承认,战战兢兢地说:“我不知道。”

爸爸说:“是你也没关系,爸爸不骂你,只是想知道是谁弄坏的。”

多多低下头说:“是我弄坏的,我拿着它玩,不小心给摔了……”

爸爸说:“承认了就是好孩子,弄坏了东西没关系,但是你想想,能不能把它修好呢?”

多多拿起录音笔看了又看,好像在想什么问题。于是爸爸就手把手地教起了多多修录音笔。不一会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多多重新安装好了录音笔,高兴得冲爸爸笑着。

这时候,爸爸趁热打铁对多多说:“儿子,你今天把录音笔摔坏了没什么事,但是,如果你哪天把水管弄坏了,流了很多水,怎么办?如果你点了火,家里有东西烧着了,怎么办?所以,犯了错误首先要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你解决。如果你自己能解决呢,那就最好了。”

听了爸爸的话,多多一个劲儿地点头说:“我知道了,以后再犯了错,一定先告诉爸爸、妈妈。”

《弟子规》中有言:“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无意当中做了坏事,叫作错误;而故意犯错,则是罪恶。知错能改,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直到消失;但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百般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如果孩子从不犯错,那么只能说这个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机会太少,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故事中多多的爸爸在对待孩子犯错的事情上做得就很不错,值得家长们学习。

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严厉,容不得孩子犯一丁点错误,一旦发现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对,甚至不够理想,就会对孩子横加指责,而不是教导孩子如何看待错误,如何在错误中成长。

其实,父母们不必对孩子的错误不依不饶,而应该正确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如果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错误行为会坚决制止的话,那么当他犯错后,会立刻产生恐惧感,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当然,大多数父母也都清楚“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只是轮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允许“吃堑”了。这些父母大概不清楚,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强,往往一看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就会本能地用有限的经验、自以为是的做法去探索,即使是做错了,他们依然想知道错误的背后是什么。如果父母一定要逼迫孩子不去参加有意义的实践,对孩子进行各种“不”的教育,孩子对学习的自发性、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扼杀掉,最后,他再也不想犯错,也不想主动去尝试、学习了。

这样,岂不是太得不偿失了吗?

1.引导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

自古至今,人类的学习过程都遵循这样一条规律:错误—学习—尝试—纠正,通过这样的不断循环,人类才会成长,世界才会进步。如果父母把错误这个源头彻底消灭,那么你的孩子也不会有成长。所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允许他犯错误,让他在错误中得到真理,得到做事的正确方法。

妞妞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妈妈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但是妈妈没有制止她,妈妈只是在女儿摔碎之后,提醒她戴上橡胶手套并清理碎片。在女儿“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妈妈还见缝插针地告诉她瓷器容易破碎的常识。后来,妞妞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慢慢地开始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从这个故事来看,在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中,父母应鼓励他去大胆地尝试、去认真地学习,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是大有裨益的。

2.让孩子为犯错付出点“代价”

孩子犯错虽然可以被允许,但是能够通过犯错得到成长和历练,才能最大化地体现犯错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一点“代价”,便是促使其成长和历练的一种方式。如果他们没有为相应的错误受到惩罚,那么错误还会延续下去。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后,马上动手帮他们纠正,可能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惩罚,所以印象并不深刻,导致错误一再地出现。其实,孩子只有真正品尝到一些苦头,才会对自己所做的错事记忆深刻。

3.要听孩子的解释

孩子错了都有原因,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犯错就马上惩罚,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孩子的认知一直处在发展当中,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惩罚孩子,他会觉得委屈,可能产生错误认知,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要在孩子知错之后还严厉惩戒,这样也会让孩子渐渐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你不妨先听听孩子的原因或理由。

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听到门响了一声,但是却没有人出声,妈妈知道这是儿子小天回来了。不过平时他回来的时候都会大声嚷嚷,今天怎么没声音?妈妈好奇地轻轻走了出去。

儿子蹑手蹑脚地正往他的房间走去,妈妈问道:“小天,你回来了,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啊?”妈妈边说边观察着小天的表情。

“今天啊,今天有点累了。”小天说。

“累了?是不是和同学们骑自行车玩累了?”妈妈问他。

这时,妈妈看到小天的表情非常紧张,他支支吾吾地说:“嗯,是,我先进屋了。”

小天进了屋,妈妈不禁有些奇怪,觉得小天的反应有点儿反常。妈妈突然想到,怎么没听到小天推自行车进屋的声音呢?妈妈连忙到阳台上找,平时自行车都放这里。她一看果然没有,客厅里也没有。

妈妈想道:“自行车很可能丢了。”这个自行车的价格不便宜,是小天央求了很久妈妈才买给他的。小天肯定怕妈妈骂他,所以才会显得心事重重。但妈妈没有去质问儿子,她希望儿子能主动认错。果然吃晚饭的时候,小天拿着筷子却吃不下去,低声地嘟囔了一句:“我把自行车弄丢了。”

“什么?怎么会丢了呢?”妈妈没有生气,而是温和地问道。

“我把自行车放在小区里,去旁边玩了一会儿,回来就不见了。是我的错,我没有看好……”小天还没说完话,眼泪就掉下来了。

妈妈把小天揽在怀里,擦着他的眼泪说:“妈妈知道,自行车丢了你心里也很难过。你不是故意的,现在又主动承认了错误,妈妈不怪你,以后小心点儿就是了。”

故事中的小天其实是个好孩子,虽然犯了错误,但在经过思想斗争之后还是向妈妈主动承认了错误。小天的妈妈也是一位好妈妈,虽然孩子丢失了贵重的东西,但妈妈没有责骂他,而是用简单的话语抚慰孩子的心伤,同时又提醒孩子以后要避免再犯这个错误。我们应该为这对母子鼓掌。

■小孩子不能撒谎,撒谎不是好孩子

娜娜是个乖巧的好女孩,很少惹父母生气。爸爸、妈妈也希望她能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因此格外看重她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爸爸、妈妈就很高兴,会奖励她不少东西;但如果她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会责骂她。

这天,妈妈正在逛街的时候碰上了娜娜的班主任。聊天中,妈妈意外得知,娜娜上次拿给她的考试成绩单是假的,分数是娜娜自己改动的!

这个消息,使得妈妈不禁勃然大怒,回到家里一把抓住娜娜,大声训斥道:“你怎么敢对我撒谎!和你说过多少遍,考多少就是多少,别弄虚作假!”

“哇”,娜娜大声地哭了起来,“考不好我就会挨骂,我不想……”

孩子说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家里某个角落里有损坏的洋娃娃、小汽车、衣服等,这肯定是孩子们藏起来的。他们肯定这样想:先藏起来,也许父母发现不了,那我就可以不用挨骂了。当父母发现之后问及时,有的孩子就会撒谎说“不是我干的”、“我不知道啊,不知道是谁弄坏的”等。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偶尔说个谎话并无大碍,但父母绝不能无视或迁就这一行为,毕竟“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那么,孩子为什么说谎呢?原因有很多。例如,为了让父母关注自己,孩子就会撒谎说自己哪儿不舒服,来吸引父母注意,促成自己的愿望;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孩子会说些类似吹牛的大话;当孩子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会寻找各种托词推脱。另外,孩子也会通过撒谎来逃避惩罚。这种心理很正常,因为保护自己、逃避责罚是人的本能。显然,例子中的娜娜之所以撒谎就是为了逃避惩罚。

对于孩子的谎言,父母千万不可一概而论,关键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多观察、多询问,理解孩子撒谎的动机,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看问题、做事情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那么家长该如何具体有效地帮助孩子呢?不妨看看下面的几点建议。

1.不明就里的惩罚不可取

有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撒谎后第一反应就是对其严惩,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家长应该了解事情的经过,如果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那么就应该鼓励孩子;如果家长不管不顾,只要知道孩子撒了谎就是一顿教训,那么为了避免惩罚,孩子自然会隐瞒错误。

在孩子犯错误隐瞒家长,而家长自己发现之后,要先冷静下来,然后引导孩子主动告诉自己。比如以“发生了什么事,能和爸爸妈妈说说吗?即使是你做错了也没关系,爸爸、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补救,但是你要隐瞒错误或者说谎,那就比犯错更严重了”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通常情况下,家长帮助孩子分析利弊过后,孩子会主动认错的。

2.让孩子知道撒谎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有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对于孩子而言,有的事情可能无法独自承担后果,这时候他们可能因为恐惧而撒谎。此时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带领着孩子解决问题。

晓月和小颖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她们经常在一起玩。有一次,她们约好了到小颖家玩。到了之后,小颖去给晓月拿水果,晓月就准备在朋友回来的时候吓她一跳。她左看右看,发现客厅的博古架是个藏身地。她躲了起来,没想到在她准备吓小颖的时候不小心撞碎了一个花瓶。花瓶碎了就要赔,可是晓月又没有钱。她不敢和妈妈说,每天愁眉苦脸的。最后她的妈妈发现了女儿的异常,问了好几次。晓月每次都是支支吾吾的,一会儿撒谎说是因为学习,一会撒谎说心情不好。“你到底怎么了?能和我说实话吗?如果你真有什么问题,妈妈一定会帮你的!”在妈妈的循循善诱下,晓月终于说了实话。后来,妈妈带着晓月买了新的花瓶去向小颖的父母道歉。回来后晓月的妈妈教育了晓月,晓月知道反省了。

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错的时候,恐惧和无助是一定会有的,这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发现孩子撒谎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批评,要引导孩子说出事实,要先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告诉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做,要让孩子知道很好地解决问题才是首要的。

当这样的想法形成一种定式,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解决,不会向家长撒谎了。

■对孩子进行“信用教育”

客厅里,妈妈正在训斥7岁的儿子。时钟已经指向了晚上11点,儿子竟然还不睡觉,拿着剪刀和胶水做飞机模型。妈妈劝孩子赶紧睡觉,儿子却说:“不行,我答应冲冲明天带给他!一定要做完!”

“明天再做也一样,快去睡觉!”

“不行!”

母子的争吵惊动了书房里的父亲。他问明原委,原来,孩子答应帮邻居家的冲冲做手工作业,明天一早,就要把这个飞机模型交给老师。

“那你更不应该帮他做,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完成,马上去睡觉。”妈妈说。

“让他做吧。”父亲说,“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过,下一次,你不能再帮别人做作业了,要让他自己完成,知道吗?”

儿子点头答应,又做了1个小时才把模型完成。妈妈心疼睡眼惺忪的儿子,父亲却说:“咱们家孩子这么小就知道守信用,这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人愿意相信,因为不守信用就像是一张口头支票,是一种变相的欺骗。世上没有人愿意和骗子打交道,将心比心。守信不分大事小事,如果在一件小事上失去了信用,那么就失去了坚守的原则。

家长应该要培养孩子守信用,像事例当中的妈妈那样教育孩子的话,那么孩子迟早会变得自私,认知出现偏差,认为信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认知已经出现偏差,那么一切都已经晚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信用这个词可能不好理解,但是他们明白什么叫作说到做到。有的孩子或许很难遵守自己的诺言,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帮助孩子了,对孩子进行一番“信用教育”。让孩子认识责任和信用是什么,从而让孩子学会守信。

1.父母要先说到做到

对于成长当中的孩子们来说,学以致用是最常见的,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守信,孩子才能学会守信。

茜茜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她上次考得不够理想,茜茜妈为了女儿能够获得好成绩,跟女儿承诺,如果这次考试能够排进前十名,妈妈就带她去一直想去的海洋馆。为了达成目标,茜茜非常努力。然而在考试过后她妈妈一直以工作忙为由,迟迟不履行诺言。到了期末考试之后,茜茜的成绩有所下降,妈妈质问茜茜怎么成绩保持不住,茜茜回答说:“你说话不算话都没什么,我一次没考好怎么了?”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最忌讳的是言而无信。答应孩子周末去公园,但到了时间却又找各种借口推辞;许诺孩子给他买玩具,但到了商场却只字不提……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会作何感想?相信他一定不会再信任父母,一定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父母。所以,言而有信,这是一个成功父母的基本,也是教育孩子讲信用的基本前提。

2.谁的责任谁承担

孩子不守信用其实就是一种撒谎行为,在开始家长如果没有及时制止,那么它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孩子不讲信用是如何发展到习惯的呢?不得不说,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家长的纵容。

孩子的责任意识还不够,而家长又习惯于给孩子收尾,什么事情做不好家长都来担责任,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自然就会越来越散漫,不将承诺当作一回事了。

举例来说,孩子因为虚荣心向朋友吹牛或是承诺什么又无法实现的时候,家长不要帮孩子圆谎,他自己做的事就应该要自己去承担责任。在孩子受到现实的教训后,家长再适时地点拨,让孩子明白责任和信用的重要性。

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时孩子不讲信用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相应的规矩,给孩子一个自由的范围,他通常都不会逾越,最起码的就是时间观念的培养。

对于孩子而言,遵守承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应该从小事做起。比如在孩子做事之前给孩子设定一个时限,和孩子约定到了时间一定要完成。或者当孩子和朋友约定玩的时间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遵守时间。家长平时规定孩子起床和睡觉的时间,不要轻易改变,也不要有例外,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有了原则,守信也就不难做到了。

■学会说“不”,坚持有所不为

罗子蒙在断掉母乳之后就跟着外婆生活了。由于是女孩子,所以外公、外婆生怕外孙女吃亏出事,总是向她灌输“不要与人争斗、遇事能忍则忍、吃亏是福”的思想,以致现在的罗子蒙养成了内向柔弱、隐忍老实的性格。

现在读小学三年级的罗子蒙成绩优异,老师还任命她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有一次,老师让她帮助几个成绩差的同学补习功课,罗子蒙很认真地答应下来。可是,那几个孩子很调皮,根本不愿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学习,还用水彩笔往罗子蒙的衣服上乱画,弄乱罗子蒙的辫子,并且警告她不准告诉老师。

面对别人的责难,罗子蒙敢怒不敢言、默默忍受,到后来苦苦哀求,但这些都无济于事。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罗子蒙想出了一个勉为其难的方法:谁能认真听她讲题,她就给谁5元钱。

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听了,立马蜂拥而上,罗子蒙的50元钱很快便被“瓜分”干净了。

这件事被班主任老师知道了,老师教训了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并让他们把钱如数交还给罗子蒙。同时,老师也教育了罗子蒙:“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为什么不拒绝他们?他们提出无理的要求,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罗子蒙小声地说道:“我不想惹事,不想招惹他们生气,怕他们又对我做恶作剧。”

对于有着如此懦弱性格的班干部,老师也深感无奈,不得已将罗子蒙的职务给撤掉了。此后,同学们知道了罗子蒙很懦弱,就经常抓住她的这一弱点来戏弄她。她向同学借铅笔,同学就会故意对她说:“你帮我写篇作业我就借给你。”上厕所常被男生挡在半路,要求她学小猫叫才让她通过。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罗子蒙对这些无理的要求竟然都一一答应了。

受现代教育理念的启发,现在很多家长都比较注重培养孩子懂得分享、懂得付出的美德。我们都知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获得他人友好的对待,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但家长们可曾考虑过,如果孩子的分享和付出把握不好尺度,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一概答应,从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以至于全然放弃了自己应该拥有的权利,那么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利多还是弊大呢?很明显,正如上文例子中的罗子蒙,其结果可能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虽说拒绝他人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对于小孩子来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为难情绪,但是让我们的孩子做到大胆地拒绝别人,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孩子不懂得拒绝别人,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形成懦弱的性格,以至于长大后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时,不要忘了教会孩子学会拒绝,巧妙说“不”。

1.让孩子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孩子们来说,由于其自身逻辑思维的局限、生活经验的缺乏,从而导致他们对于事情的行为后果缺少预见能力,不懂哪些事情是危险的、哪些事情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孩子会将父母的监护和限制视作管制和牵绊,从而进行反抗,甚至还会采取一些小伎俩来逃脱父母的监护,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本身行为的危险性。

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同意,哪些要拒绝。家长通过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就可以提高孩子主动防范性侵害的能力,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的意义,即使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下,也可以主动约束自己、保护自己。

2.教孩子学会用正当理由婉言拒绝

说“不”也是一门艺术,说得好了,对方不会介意;说得不好,对方会认为故意跟他过不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当遭遇不合理的要求时,只要拒绝得当,一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简单来说,拒绝的时候,要用最委婉、最温和、最坦诚的语气,告诉对方自己不能答应他的要求的理由,切忌摆出一副冷冰冰的神态强硬地拒绝。

要想做到这一点,父母除了言传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身教”练习。比如,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他做不到的事情,引导孩子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如果孩子懂得了拒绝这门艺术,那么当他再遭到同学、伙伴们的无理要求时,就知道委婉地说“不”了。

3.让孩子大声说话,大胆表达,不畏陌生

当发现孩子有胆小懦弱、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现象时,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敢于大声说话,并给他们提供大胆讲话的机会。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多与客人接触交谈。

此外,父母还可以多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表达自我的机会。比如,当孩子遇到事情需要解决时,父母不要急于替他解答,而应该多问问他:“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回答得对,我们就给予称赞和鼓励。如果不对,也不要责怪和否定孩子,而要委婉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口才,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障碍。

4.让孩子学会独立自理,大胆做事

父母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他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比如让他独自外出买酱油醋、独自坐公交等。遇到困难,父母再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些都将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胆量和魄力。

Part2 勤俭是立世之本,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孩子是个“宝”,家中的人都围着他们转,什么事情都满足他们,加之孩子年纪小,没有清晰的财富观,这无形之中就助长了他们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行为,严重影响其品格发展。因此,父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给孩子的物质供应应适度,使孩子认识到勤俭是立世之本,进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形成健康的消费观。

■杜绝挥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

张高明家庭条件不错,家长对于他的花销问题一直是放任自流,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很快,张高明升入初中了。这时候爸爸意识到孩子的花销需要好好地控制一下了。于是,爸爸与张高明约定,每个月中旬会往他的卡里存300元生活费,其余时间不会再汇钱。

按说张高明一个月300元生活费是够用的。可是由于他从小到大养成了花钱如流水的习惯,让他很快就捉襟见肘。有时候,张高明和关系不错的同学到餐馆用餐,一通挥霍就把所有的生活费花光了。每到这时候,张高明就给家里的爸爸打电话,要爸爸给汇钱。

出于爱子心切,爸爸便原谅了儿子的行为,并给他汇钱。就这样,父子俩的约定就是个形式,实质上没什么作用。这样一来,张高明非但没有变得节约用钱,反而变本加厉,花钱越发大手大脚起来。

直到有一天,张高明又囊中羞涩了,就给爸爸打了电话,说:“爸爸,我只有几十块钱了,给我汇1000元钱过来吧。”按照之前的惯例,爸爸明天就会汇钱过来。然而,出乎张高明预料的是,这次爸爸没有汇款,而是在两天之后收到了爸爸寄来的信,上面写着一行字:“儿子,这次爸爸不给你汇款了,没饭吃就饿着吧。”

张高明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他万万没想到爸爸这次和他“玩真的”。出于无奈,张高明只好拮据地过着之后的日子。他想尽办法地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对每一分钱都有计划地安排。到了下个月的中旬,让张高明吃惊的是,居然还剩下十几元钱。这在之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至此,张高明明白过来,原来自己并不是那么需要钱,而只是花钱太没有节制了。从这次经历中,张高明受到了启发,之后他都尽量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样下来,每个月他都能存下八九十元呢!

现在家长们一谈到孩子,大都会提及花销问题:“养孩子真费钱,简直是个‘无底洞’啊!”

的确,有一些家庭中,孩子已经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勇气也不断上扬,尤其是过度攀比、浪费及大手大脚地花钱的现象层出不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社会发展的因素外,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培养。在如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家长们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却忽略了对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的培养。

然而,一个真正有教养的孩子,他们是懂得尊重家长的辛勤劳动所得的。他们不会乱花钱,不会买不需要或者过于贵重的物品。实际上,这种勤俭节约的品质不仅可以使孩子所拥有的东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的要求还是尽量满足吧,反正家庭条件也不是不允许。殊不知,这样下去只会发展成家长们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孩子爱讲排场,爱攀比,不懂得负责任。

因此,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而是希望他知书达理,那么就适当地控制一下孩子的消费情况,尽量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这样他们才会珍惜自己的一切,爱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长大后,他们也就更容易增强艰苦奋斗的责任心,成才、成功的机会自然就会大很多。

1.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像对待宝贝疙瘩一样,把所有的爱和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于是,家长就容易对他百依百顺,对他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不管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他想要的、想做的,都会满足他,哪怕自己省吃俭用、清苦度日也要全力满足孩子。

家长这样的做法看似是毫无保留地爱孩子,但实际上却会导致孩子变得懒惰和不负责任,这样的爱等于“害”!

2.和孩子一起制订消费计划

制订一个开销计划对每个孩子都适用。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周或者一个月内的消费计划,列出必要的花费和机动的开销数额,把全部花费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学会理性消费、根据自己的收入来计划支出。

瑞瑞年纪不大,就有了很强的理财观念了,这要归功于她的父母。在女儿小的时候,他们就曾带着女儿上过一次班,让孩子看看自己的辛苦,并且在此之后教孩子制订消费计划。现在每年的压岁钱都由瑞瑞自己掌控着,她的父母根本不用操心,孩子一点也不乱花钱,都已经成一个“万元户”了。

■养成节俭的习惯,不与浪费结缘

闵轩家庭条件不错,他的父母开了一家公司,爸爸是公司老板,所以他从小锦衣玉食,没有受过什么苦。但是这也让闵轩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比如他小小的年纪就用上了手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所以父母给他配备了手机,但是没想到这竟然成为了孩子炫耀的资本,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后来手机出了新款,闵轩的手机还很好,但是他死活都不肯用了,要换新款。儿子一闹父母就妥协了,给闵轩买了新手机。旧手机就被闵轩随便送给了同学。

闵轩的铺张浪费不仅表现在这方面,他还喜欢买球鞋,不是名牌不穿,新的穿了一段时间不喜欢就要再换新的。他出去吃汉堡,买完后吃了一口又不想吃了,又要吃比萨,咬了一口的汉堡就扔在了那里。更不用说用不完的学习用品,他总是成打地买笔,但是用了一支,其余的就扔在了那里;空本子更是很多,他写两页就不用了。

但就是这样优越的物质条件也没有让孩子专心去学习,他反而喜欢和同学攀比,讨论名牌。刚上小学就经常带着同学出入饭店。而且每次吃饭都点一桌子菜,吃不了浪费是常事。

儿子的这个坏习惯让他的父母都意识到了是自己对孩子过度纵容的结果,但是习惯养成了就难以改变。不是名牌的衣服孩子死活不穿,不可口的饭菜一口不吃,他的父母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办才好了。

节俭是一种美德,无论处于什么年代,都应当崇尚节俭。从小的方面看是为了居家过日子打算,从大的方面看是为人类后代节省资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应理直气壮地崇尚节俭。但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经过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帮助孩子克服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其实,造成孩子习惯铺张浪费的坏毛病,家长难辞其咎。因为父母太过宠孩子,吃、穿、用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家里有条件,就会百依百顺,最终造成孩子喜欢和别人比吃、比穿。

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果孩子总这么被娇宠下去,将来立身处世的能力从何而来?如果不克服掉以上这些比吃、比穿、比玩、比大方的不良习惯,一味地铺张下去,孩子离不知勤俭的败家子还有多远?

想让孩子彻底与浪费绝缘,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吃穿够用就好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物质水平与过去的年代相比都有所提高,所以孩子的衣服不会穿到破再扔。现在孩子的衣服也多种多样,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这也滋生了孩子的虚荣心。

在孩子的吃穿用度上,家长不应该给孩子太优越的条件。衣服朴素一点也没什么,只要干干净净的,孩子不会低人一头。不要给孩子买太多名牌,这样不利于孩子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反而有可能让孩子陶醉于物质享受当中。

在吃的方面也一样,不要孩子想吃什么就给孩子买什么。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营养均衡是最重要的,外面的很多食品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给孩子太优越的条件会让孩子失去努力的目标,沉沦于物质享受当中。

2.杜绝铺张浪费

现在眼花缭乱的学习用品有很多,孩子多变,常常是学习用品没用多久,就喜欢上了另一种。因为是学习用品,所以很多家长都认为应该满足孩子,反正也没有多少钱。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家长应该要限制孩子,比如笔不能不喜欢了就换,要用到没有水才可以换新的;本子没用完也不能轻易丢掉;草纸也要两面都用。

只有日常生活当中孩子学会勤俭节约,才能养成习惯。另外,家长也要做出表率,不要没吃完的饭随便倒掉,出去吃饭也不要点太多的菜,吃剩下的菜也要打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

3.不要买过量的东西给孩子

在生活中,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附加品,有必需品就够了,孩子还不是享受的时候,不然会让孩子忘本。

罗素是个可爱的女孩子。她的父母非常喜欢女孩,在罗素出生之后,他们就把女儿当一个小公主一样养着,什么都给她最好的。在罗素上小学之后,她的父母在给她挑选用品的时候,买了一堆漂亮的学习用品,光书包为了搭配孩子不同的衣服就买了好几个。结果罗素变得非常臭美,注意力根本不在学习上,而是每天要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什么书包。

孩子在成长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必需品,家长给予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如果家长给了孩子过多不需要的附加品,孩子们就会将这些当作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家长给予孩子物品的时候要适度。

4.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思想

行动来源于意识。如果孩子没有勤俭节约的思想,那么父母怎么约束也是枉然,治标不治本。家长要多给孩子讲一些勤俭节约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奋斗才是人生的目标,而不是享受。只有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孩子明白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让孩子明白铺张浪费可耻,孩子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从零花钱开始,教孩子学会理财

五年级的闯闯已经管理自己的压岁钱了,他的妈妈从来不干涉。之所以闯闯妈妈放心孩子自己管理压岁钱,是因为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理财教育。

闯闯刚认识钱的时候,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钱可以换好吃的、好玩的。这时闯闯的妈妈开始教闯闯认识面值不同的钱,随着闯闯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对钱有了确实的概念。之后,闯闯的妈妈就开始给闯闯一些零花钱。

但是闯闯花钱没有计划,常常是开头大手大脚,到了月末手里就拮据了。有一次闯闯的班级组织活动,闯闯跟妈妈要钱,妈妈对闯闯说:“我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给你了啊,而且出去活动的钱也不多,你从零用钱里出不就可以了吗?”

闯闯说自己的钱花光了,妈妈就说可以给他,但是要从下个月的零用钱里面扣,或者闯闯帮家里做些什么劳务给他一些钱,但是要做得合格才行。经过劳动,闯闯知道了钱不是好挣的,以后花钱收敛多了。

闯闯的妈妈还给儿子办了一张存折,将孩子的压岁钱存进去一部分,留了一些给孩子,允许闯闯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闯闯看中了一双运动鞋,可是手里只有100多块存剩下的“零头”,不太够,于是妈妈就建议儿子从零用钱中攒。渐渐地,闯闯学会了计划消费。

第二年,闯闯的妈妈就让他自己管理压岁钱了。而闯闯也没有让他妈妈失望,他将自己的压岁钱管理得很好,每年都能存下一笔可观的钱。

如果让时光倒退到10年前,一个孩子能在一周内拥有一二十元的零花钱,那么就会感觉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然而如今的有些孩子,却早已对10元钱“不放在眼里”。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在孩子身上可谓无微不至,孩子更不会担心没有零花钱。在他们看来,金钱好比是大风刮来的,容易得很。

然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花钱会有计划吗?没有钱时又该怎么办?

只知道花钱而不会理财的孩子是不会养成好习惯的,父母从小就要给孩子灌输理财观念,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具体来说,父母在给孩子零用钱的时候要懂得节制,也要引导孩子自己管理手中的钱。

1.父母把好关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节俭,时常浪费,对于手中的零花钱更是不知计划着使用。有的父母为了控制孩子,不给孩子零用钱,但实际上这并不能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所谓家长把好关,指的是不要无限制地给孩子零用钱。

家长在给孩子零用钱的时候,要问孩子每个月有什么样的支出,这样在控制了无限度零用钱的同时,也能让孩子学会做预算,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且,在和孩子定好每个月给多少零用钱之后,不能追加,不要到月中或月末给孩子追加零用钱,那样孩子永远学不会理财。

2.带着孩子去购物

平时家长可以多带着孩子去购物,在让孩子认识到理财的同时,也增长了一些生活经验。

小路虽然是个男孩子,但他经常陪着妈妈去购物。小路很喜欢这件事,因为每次去购物之前,妈妈都会带着他列一份清单,要买什么,然后带多少钱比较好。有时妈妈会让小路带着钱,这样在买东西的时候小路就会算计、对比,看看买哪种最合适。每次剩下了钱妈妈都会给小路,所以小路在花钱方面很有计划,手里也存下了不少的零用钱。

孩子不会理智消费,所以经常透支,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应该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像小路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带着孩子去购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学会比较、学会计划。当然,前提是家长要懂得理性消费,如果家长习惯了冲动消费,那么带着孩子去购物就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了。

3.灌输给孩子“要花钱,自己挣”的思想意识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给他们灌输“要花钱,自己挣”的理念。随着孩子渐渐成长,这种理念就会促使孩子尽快实现经济独立,拥有更多的智慧和胆识。

孩子还小,不容易发现挣钱的机会。所以,父母就有必要帮助孩子寻找挣钱的机会,否则“零花钱,自己赚”就成了一句空话,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森森年龄不大就有了理财意识,不仅如此,他还有环保意识。这主要归功于他的父母。森森的爸妈从来不会无节度地给孩子零用钱,有时他们会给孩子制造一些“赚钱”的机会,比如做一些家务。除此之外,他们还告诉森森饮料瓶可以换钱。森森在外面玩的时候就会捡饮料瓶,然后拿去卖。渐渐地,森森明白了要获得报酬,就要付出劳动,而且对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也倍加珍惜。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父母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懂得要收获就要有付出的道理。当孩子辛苦赚来钱之后,他会明白物质得来不易,自然会有计划地花销。这是一种习惯,只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财意识才会越来越强。

■孩子有时也需“穷养”

小玲是学校里的“明星”,可她的出名却并非因为学习,而是另一种习惯:每天都要穿不同的衣服,每周都要去逛街买东西,在学校大手大脚……对于此,爸爸劝诫过多次,可小玲却说:“爸爸,这些东西我轻松就得到了,你为何总说要让我珍惜?反正我还要再买,大不了扔了就行了!”

该怎么纠正孩子的这个毛病呢?想了好久,爸爸终于有了主意。一次,二叔要回老家,他让小玲也一起回去,并对她说:“孩子,你还没有回过农村的老家,这回你见见长辈们,同时也看看农村人是怎么生活的吧!”

一个月后,小玲回到了家里。令爸爸欣喜的是,小玲变得沉稳了许多,不再急着去买新衣服,而是将一些从没有穿过的衣服打包装箱。

“小玲,你这是要干什么?”爸爸不解地问。

小玲抬起头,说:“爸爸,这次回老家,我感觉自己过去太不懂事了。我原来以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咱们一样,谁知道看到二爷爷的生活,不禁让我大吃一惊。二爷爷不要说喝饮料,现在喝水都还要打井;婶子家的小妹妹衣服已经穿了两年,有地方都打了补丁,可是到现在还舍不得扔。我的生活这么幸福,可我却一点也不懂珍惜……这些衣服我都没有穿过,所以,我想把它们寄给妹妹吧。”

这件事后,小玲大手大脚的习惯逐渐改善。

每个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小懒汉”,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这样苦口婆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生活有多么不容易,生活有多么艰辛……”

父母的初衷没有错,然而仅凭一两句话,就真的可以起到作用吗?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根本就无法体验到这种艰辛,因为在他的生活体验里,父母会帮他安排好、做好所有的事情。而这,恰恰正是我们目前家庭教育的普遍性弊端。

想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我们就不能将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之上。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将其送至乡下,让他看一看不一样的生活。

小玲爸爸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过度娇宠,无形中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宠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人都一定要在体验中成长,成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体验也是不能代替的。家长如果对孩子过度溺爱,就会使他丧失这一切,体验不到生活中的艰难辛苦,锻炼不出生活和生存的自立能力,他们将变得“无能”,有翅膀不能飞翔,有脚不能走路,有知识不能利用,碰到麻烦的时候就惊慌失措。

不可否认,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间最无私、最深厚的爱,但父母们要知道,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这才是最宝贵的爱。只有孩子看到了生活艰辛的一面,才会懂得勤俭,才会养成好习惯。所以从这一刻开始,我们要改变教育方针,让孩子真切地体会一下什么才是生活。

1.让孩子去体验真实的生活

很多父母怕孩子承受痛苦,便宠溺孩子,这样做从本质上讲是不尊重孩子的,更不利于孩子养成科学的消费观。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比如参加一些业余的打工,自力更生赚取零花钱。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生活艰辛的一面,他才会真正地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2.与孩子进行“换位体验”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往往不珍惜。要改变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生活的艰难,明白任何东西都是要靠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得到的。

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女儿以同学有一辆漂亮的脚踏车为由要求妈妈给自己也买一辆脚踏车,这是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妈妈告诉女儿:“孩子,不好意思。妈妈现在没有足够的钱给你买,等妈妈挣够钱的时候才能给你买。”但女儿不依不饶,非要让妈妈满足自己的要求不可。妈妈非常生气地指责了女儿一顿,结果女儿和妈妈闹起了冷战。经过一个阶段的冷静思考,这位聪慧的妈妈认识到:要改变孩子,就要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亲手去做,亲自去体验,亲自去品尝社会和人生。

于是,在一个星期六的早上,这位妈妈宣布将把“家长”的职位让贤于女儿一天,而自己和丈夫则从现在开始都要变成“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安排一天的家务,理好一天的家财,管理好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等。女儿非常乐意地接受了这一光荣的使命,并且坚信自己能获得成功!

一天下来的花销明细账是:1.餐费30元;2. 电费10元;3. 水费5元;4.燃气费3元;5. 水果消费15元;6.手机费7元。简简单单的一天生活,却罗列着一串惊人的数字—— 一年要用去2万余元的生活费!女儿通过一天当“家长”的换位体验,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真正感悟到了当家长的苦衷。这时,妈妈拿出一大把10元、20元的零钱,认真地对女儿说:“孩子,你看,这是妈妈起早贪黑用了半年的时间攒的钱,我想应该够买一辆脚踏车了,你拿去吧。”女儿看着妈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妈妈,您挣钱多辛苦呀,我不要买脚踏车了……”

这是一位聪慧的母亲,不是吗?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让孩子当一次“保姆”

颦颦是个12岁的少女了。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她变得越来越爱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每次换下来的衣服都要妈妈来洗,这无形中增加了妈妈的负担。

于是,颦颦的妈妈决定和女儿谈谈。妈妈说:“颦颦,妈妈每天要上班,下班后还要做家务,很忙也很辛苦。你现在已经是12岁的大孩子了,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妈妈希望以后你的衣服都由你自己来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听妈妈这么说,颦颦一点儿也没有不乐意,而是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颦颦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颦颦,颦颦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了。

又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都已经放不下了,颦颦直接把它们堆在自己的卧室里,衣柜里、地上到处都是。最严重的是,颦颦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

这时候,妈妈没有立刻批评颦颦,而是想了个办法:冷处理。她决定用对此置之不理的方法来好好教育女儿。但是颦颦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点儿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不过,一段时间过去后,颦颦已经无法拣出哪怕一件稍微干净点儿的衣服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此时,颦颦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颦颦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难。颦颦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如事例中所叙述的,颦颦妈妈用“冷处理”的方法促成了女儿自己动手洗衣服及做家务的行为。如果不是妈妈这样做,恐怕颦颦还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就无法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孩子来说,必须从小养成劳动观念。再小的孩子也有他能够做的事情,比如2岁大的孩子,可以逐渐培养他养成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类的习惯。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应当成为有能力独立做大部分家务活儿的帮手,如负责决定家庭菜单和烹调、收拾与打扫房间及庭院,等等。如果父母过分地纵容、宠爱孩子,会把孩子变成懒惰、依赖的人,危害极大。

与之相反,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则好处多多。通过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学会勤俭,增加对家庭的责任感,还有助于锻炼身体。

既然做家务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呢?

1.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派家务活

作为家长,不要觉得要孩子做家务是残忍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对未接触过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所以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实际上是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一种锻炼。不用担心孩子做不好,每个年龄段都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按照孩子的能力范围来安排就可以了。

小杰是一个活泼开朗、热爱劳动的小学生,他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小杰比起同龄人来说要懂事许多,这让周围的小朋友都非常佩服他,也让他很自信。究其原因,是他的父母从小就对他进行了“特殊”教育。在小杰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开始让他学习擦桌子;到了4岁,小杰的爸爸、妈妈开始把收拾自己衣服的工作交给了小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杰学会了很多家务活,也变得越来越有担当了。

在让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家长要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交给他们的任务也要越来越重要。

2.既要让孩子有新鲜感,又要保持持久度

总是做同样的事,孩子难免会感到乏味,做家务的积极性就会随之降低。所以,这需要父母们在给孩子安排家务的时候,要把握新鲜感和持久度之间的平衡。

持之以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就要出面协调孩子的新鲜感和持久度。一味地让孩子重复同样的事情不利于新鲜感的维持,而孩子失去新鲜感就马上换任务则不利于孩子持久度的培养。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在相同的事情当中发现不同的乐趣。

比如,让孩子浇花的时候不要单单让孩子重复这项任务,而是让孩子在浇花的过程当中注意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样可以提升孩子做家务的新鲜感和持久度,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3.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吹毛求疵

有的家长希望通过严格的要求让孩子进步更快,但有时家长这样做很容易起反作用,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毛毛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但他总是有些唯唯诺诺。说到底,这和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毛毛的爸爸、妈妈对毛毛要求非常严格,当他们认为毛毛可以做家务之后,就给毛毛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开始毛毛非常乐意,但渐渐地有些讨厌了,因为他总因为做不好被家长批评。渐渐地,他不再喜欢做家务了。

孩子毕竟还小,操作能力没有大人那么强,有时候难免会出错。因此,父母需要学会接受孩子做事过程中不完美的地方,并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如果发现孩子忘记给花浇水,父母可以提醒一下:“你给花儿浇水了吗?”或者父母偷偷地给花浇一次水。

其实,让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做家务的意义并不在于分担父母的任务,而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因此,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关注结果,而要多注意过程。

对于孩子而言,劳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父母无须要求过高,重在孩子得到收获。进步也是一个过程,耐心一些才能看到孩子的进步。

■要节俭,但不可以吝啬

杨洋的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勤俭节约,这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有了节约意识,这让她的父母感到非常欣慰。但是孩子似乎有些节约过了头,变得吝啬又小气,周围都没有朋友愿意和她玩。

举例来说吧,杨洋的父母给她买了新的娃娃,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她总是舍不得拿出自己的娃娃来,而是玩朋友的。每当朋友提出玩一会儿她的玩具,她就百般不情愿。朋友说她小气的时候,她就会说:“你知道什么呀?这是勤俭节约,你们玩时一点都不小心,给我玩坏了怎么办?”

时间长了,没有人愿意和杨洋一起玩了,因为大家都觉得和她玩要小心翼翼地。还有,她有一次和妈妈上街的时候,在街边看见了卖植物的。她和妈妈买了一盆文竹,讲了半天价钱,卖盆栽的爷爷以5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她。她掏出10块钱,爷爷眼神不好,以为是一张20块的,找了杨洋15块钱。杨洋见自己占了便宜,拉着妈妈赶紧跑。

回到家之后,她将自己的“光荣事迹”给爸爸讲了,没想到爸爸却批评了她。杨洋觉得爸爸太死板了,自己又没有偷,没有抢,是那个爷爷自己的错。班级捐款的时候杨洋也非常小气,总是不愿意捐钱。大家都疏远她,她还觉得是同学不懂得勤俭节约。

现在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对自己孩子金钱观的教育,但是,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孩子搞不懂勤俭节约和吝啬的区别,就会变成一个“小气鬼”。没有人愿意和吝啬的人交往,孩子更是如此,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够大方,那么就会被同学疏远。虽然铺张浪费应该杜绝,但是吝啬也不该提倡。

吝啬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通常表现在对别人的态度。就像杨洋那样,对同学小气,捐款舍不得,显然,她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家长应该要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让孩子明白钱的真正用途,什么时候应该勤俭节约,什么时候应该大方。

1.家长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有的家长对自己很大方,面对弱者的时候却很冷漠,这无形之中就影响了孩子,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钱就是自己的,没有义务施舍给弱者。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而且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有可能变成只着眼于物质的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金钱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要有同情心,对于弱者,不应该吝啬。勤俭不应该表现在对他人上,这能够让孩子富有同情心。当然,这是一种习惯,需要时间,所以家长才该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培养孩子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同情弱者,这样孩子才能有较高的情商。

蓓蓓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要勤俭节约,但是对待朋友不能吝啬,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看到乞丐也会施舍一些钱,给希望工程捐款也很积极。面对女儿的质疑,她妈妈总是说:“你看,我们有吃的、有穿的是不是很幸福啊?那些可怜的人吃不饱饭,也没有暖和的衣服穿,我们是不是应该少买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让他们买衣服和吃的呢?”每当听妈妈这样说,蓓蓓都不吱声了,慢慢地,蓓蓓养成了勤俭节约却不吝啬的习惯。

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保护自己东西的本能,如果父母不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而吝啬。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要让孩子知道,勤俭固然重要,但不能变成吝啬的人。

第二章 人生观:有意义的人生,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Chapter 02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看法,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活着,

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何在。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包括我们的孩子。

身为父母,

要让孩子懂得人生中有许多事情

值得我们终其一生去追求,

让孩子学会对人生进行思考,

领悟人生的真谛,

从而活出一番精彩丰富的人生。

Part1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从小加强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当孩子从小懂得以礼相待时,他就会成为一个有分寸、有礼有节的人,这对形成良好的操行、品格十分有益,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喜爱和尊敬,走出优美的人生之路。

■公德意识,孩子人生的第一课

8岁的金铭在妈妈的陪伴下去上学,当走在学校附近的路上时,看到一个小男孩随手就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金铭的妈妈正要说什么的时候,只见在那个小男孩身后的一个小女孩走过去,捡起地上的香蕉皮,跑到垃圾桶旁边扔了进去。

妈妈问金铭:“你看刚才那两个小朋友,哪个比较好呢?”金铭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后面那个小姑娘喽。”

妈妈接着问:“为什么啊?”“因为她像我们老师说的,是一个讲卫生的人。如果她不捡起来的话,肯定会有人不小心踩在上面摔跤的。”听了女儿的回答,妈妈非常开心:“你说得很好,要做一个讲卫生的孩子,不可以随便扔垃圾,就算是别人扔掉的,自己也要向那个小姑娘学习,捡起来扔在垃圾桶里。”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的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公德心,那么难以获得别人的赞扬,更有甚者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毕竟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了,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已经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素养,因此,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家长极尽所能地满足孩子,却忽略了对孩子公德意识的培养,使得孩子变得没有礼貌、自私而冷漠。比如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有时只想到自己喜欢吃什么,不懂得平均分配;在公交车上不知道给老人和小孩让座;在公共场合不遵守秩序;更有甚者破坏环境……

这些行为都说明了家长教育的失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没有最起码的公德心,那么家长就必须负起责任来。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让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家长应尽的责任。

1.公共生活的规则必须遵守

想要培养孩子的公德心,那么就要让孩子知道,公共生活当中是有规则的,而且没有例外,必须要遵守。

妈妈和琦琦去超市,过马路的时候,突然红灯亮了,妈妈赶紧拉住了琦琦。这时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车辆不多,就快速穿过了马路。琦琦看见了也想过去,这时妈妈严肃地说道:“不可以闯红灯,那样很危险,而且很不道德。那个人做得不对,这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必须遵守的公共秩序,我们管不了他,但是要懂得约束自己。”

琦琦妈妈的做法是对的,不管路面上车多不多,都要严格遵守交通秩序。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在规则面前没有例外,如果这次不遵守,那么就可能有下一次。作为家长,一定要将应该遵守的秩序告诉孩子。

比如要保护公共卫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遵守公共秩序,排队不加塞等。只有孩子知道了秩序,才会去遵守秩序。家长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必须遵守,直到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

2.公共财物需要爱护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些破坏的欲望,作为家长,应该注意,不能放任孩子的这种天性。如果因为不是自家东西就随孩子破坏的话,除了受人指责,还会害了孩子。

作为家长,想要培养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就必须要让孩子懂得保护公共财物,要让孩子知道保护公共财物是他的义务,他没有权利破坏公共财物。比如在文化古迹参观的时候要先带着孩子观看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不能破坏文物;看到漂亮的花草也要让孩子注意保护花草的指示牌等。慢慢地孩子就会记得这些,他会主动地保护公共设施,不会加以破坏,素质自然就提高了。

3.文明礼貌必不可少

现在有的孩子说话很刻薄,让人听了很不舒服,甚至让人哑口无言。孩子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这样的孩子显然缺乏良好的教育。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就要反思了。

婧婧和涔涔是好朋友,一次两人一起去公园玩耍,却因为争抢公园里的石子而发生了争执。起初两人各不相让,后来,婧婧想到自己既然和涔涔是好朋友,就应该妥协,于是她准备放弃。可是,涔涔却不领情,生气地说道:“你爸爸、妈妈都离婚了,你还不老实点!”听了涔涔这么说,婧婧的眼泪刷刷地落了下来。

涔涔只是一个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能是无心之失,但也说明了她父母对她教育得不够。一个懂礼貌的人,不应该去戳别人的痛处。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哪怕对于一个小孩子,如果受到别人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的对待,也会异常难过。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懂礼貌,父母就必须将这样的道理渗透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口无遮拦,也不要让他恶语伤人。这样,孩子才会人见人爱,得到更多的友谊和尊重。

如果孩子习惯了口无遮拦,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的人缘一定不会太好。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父母应该及时管教孩子,让孩子懂得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孩子的高尚灵魂。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

小唯最近心情非常不好,总是满脸阴郁,一点也不像个十几岁的孩子。其实平常小唯笑的时候也不多,这让他在同龄的孩子当中显得非常特殊。

十几岁正是喜欢玩闹、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是小唯老是面无表情。因为这样,同学们也不太喜欢他。因为他们觉得有距离感,有点害怕他的冷漠,不太敢接近他。这样小唯越来越孤僻。

小唯的父母开始并没有在意,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顺其自然发展就好。但是经过最近班长竞选的事,他的父母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性格。

原来,小唯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在班长竞选的时候他也报了名,但是结果他一票都没有,这让他大受打击。虽然他看起来和平时一样面无表情,但是他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心情非常不好。

为了帮助儿子,第二天小唯的妈妈去了学校,和小唯的班主任谈了谈。小唯的班主任说小唯之所以没有得到选票,是因为同学们和他之间总有距离感,不敢接近他,自然在选班长的时候也将他排除在外了。

回家后,妈妈分析了问题所在,和小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妈妈问小唯:“你平时为什么不喜欢笑呢?”

小唯想了想,说:“没什么值得庆幸的事,为什么要笑呢?”

妈妈又问:“那你有什么特别难过的事吗?”

“没有。”

这时妈妈笑了,她摸着小唯的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内心难过的人,他绝望得想要去自杀。正当他走向河边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迎面走来,这个小女孩看到他后给了他一个甜美的微笑。看到这个微笑,他如沐春风,之后他的内心就快乐了起来。

讲完故事后,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小唯说:“微笑能够给予别人特别的力量,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弯弯嘴角。人并不是只有开心的时候才可以笑,你又没有不开心,何必吝啬一个微笑呢?你笑的时候最好看了。”

小唯听后沉默了,当他再次抬起头的时候,给了他妈妈一个大大的微笑。

有人说,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还有人说,让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微笑。这些都是人们公认的事实,而且不分年龄,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不妨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最受人们欢迎的往往都是爱笑的人。因为任何人都不会去讨厌一个用甜美微笑迎接自己的人。

俗话说,没有人会对微笑的表情“免疫”。所以,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生活,顺利地融入集体,健康地成长,那么就要教会孩子微笑。要让孩子知道,微笑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当你想得到朋友支持的时候,希望朋友帮助自己、善待自己的时候,那么就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

微笑是文明礼貌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那么微笑就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微笑是无价之宝。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人生,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们就引导孩子摘下微笑这朵礼仪之花吧!

1.让孩子感受微笑的妙处

虽然在人们的想法当中孩子是喜欢笑的,但是现在很多孩子的脸上已经失去笑容了。这时候光着急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想要让孩子重新找回微笑,就要让他知道微笑对他而言有多么重要。

张瑾最近和关系最好的朋友吵架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两个人越吵越生气,最后僵持不下,两个人只好以沉默收场。在那之后,她们两个再也没有一起上学、放学。张瑾心中非常不舒服,实际上事后她就后悔了,但是又拉不下脸来主动跟朋友承认错误,思来想去也没有结果。后来,在妈妈的建议下,第二天路上碰到朋友之后,张瑾给了朋友一个微笑。朋友愣了一会儿,然后就对张瑾展开了笑颜,两个人就这样和好如初了。

孩子不懂得微笑的精妙之处也不奇怪,不过家长们是知道的,所以家长可以教孩子通过微笑来解决一些问题。就像张瑾那样,一个微笑可以解决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大事化小,重新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来。当然这只是一方面而已,微笑还能避免误会,给人们留下好印象等。如果让孩子知道这些,那么他自然就会开始练习微笑,逐渐地,当微笑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它就会融入孩子的性格当中,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2.不要吝惜自己的笑容

情绪和打哈欠一样,是会互相影响的。如果你的孩子许久不曾笑过,那么除了你不够关心他之外,还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自己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呢?当你工作一天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孩子非常兴奋地跟你讲学校发生的新鲜事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呢?表现出烦躁的样子还是敷衍孩子?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负面的情绪。如果你的孩子每天看到你闷闷不乐,愁眉苦脸,那么他在你的面前也无法绽露笑容。

既然笑容好处多多,那么从家长开始练习微笑吧。每天早晨,都给孩子一个灿烂的笑容,让孩子在感受你关怀的同时也感受到快乐;在孩子失意的时候不要一味批评孩子,给孩子一个微笑让他得到力量……

微笑可以无处不在,当你将孩子包围在一个微笑的世界中之后,他就会慢慢习惯微笑,逐渐绽露笑颜。

当然,你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笑容,他所接受的就是什么样的笑容,不要敷衍,也不要强颜欢笑,只有发自内心的笑容才是最真实、最完美的。家长做到这点,孩子才能真正认识微笑,习惯微笑。

■说一句“谢谢”并不难

星期天,李磊的爸爸约了几个好朋友来家里吃饭。这几个朋友都是爸爸的“死党级”哥们儿,经常来家里一起玩。所以他们来到李磊家就跟自己家似的,毫不拘束。李磊一家也不拿他们当外人。

这次,有一位叔叔给李磊带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汽车模型,而且是李磊最喜欢的“兰博基尼”。李磊接过汽车模型便端详起来,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却没有向叔叔表示谢意。此时,李磊的妈妈从厨房里出来看到了车模,忙问李磊有没有谢谢叔叔。李磊憨笑了两声说道:“叔叔又不是外人,不用说谢谢了吧。”送他车模的那个叔叔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嘛,我们都是自己人,何必客气?”

李磊的妈妈听了,对儿子说道:“自己人送了你礼物也要说声谢谢呀!你忘了你看过的故事书里小浣熊是怎么向自己的家人表示感谢的吗?”听了妈妈的话,李磊仍旧憨笑了两声,没有任何表示。妈妈要忙于做饭,没时间再继续跟儿子讲道理,就无奈地摇摇头离开了。

等客人们走后,妈妈来到李磊房间,严肃地说:“叔叔送给你礼物,你为什么连一声谢谢都不说呢?”

李磊噘着嘴反驳道:“叔叔总来我们家,我都把他当好朋友了,干吗还非要说谢谢嘛!”

妈妈觉得孩子在这一点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有必要好好教导一下儿子。于是,妈妈对李磊说道:“宝贝,你想过没有,叔叔送车模给你,难道就是人家应该的吗?虽然叔叔不是非得要你说声谢谢,但是,如果你说了,叔叔是不是会更开心呢,而且也会显得你更有礼貌呢?”

妈妈讲完这段话,李磊眨巴了几下眼睛,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认真地点点头,对妈妈说道:“看来还是妈妈说得对,我不该因为觉得叔叔是自己人就这么不懂礼貌,以后我一定会注意的,谢谢妈妈告诉我这个道理。”

有人说,熟悉的朋友之间表达谢意太过生分,也有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就当涌泉相报。对于孩子来讲,他会不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谢意,关键就在于小的时候养成了怎样的习惯。如果从小时候开始就懂得感激,并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长大后他就不会认为感激的话藏在心里即可,而不用说出来。

实际上,是否表达感激之情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的。我们的感激能让对方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否则就会觉得这人真不懂礼貌,帮助他却连谢意都不懂得表示。

两相比较,哪种情况会促进人们关系的和谐显而易见了吧?再者说,表达谢意体现的是孩子的一种感恩之心,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很难有美好的未来。所以,作为家长,如果真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习惯,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1.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的不良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同样地,如果家长能够起到表率作用,那么孩子也会向着你的方向看齐。

娜娜和强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娜娜很有礼貌,强强正好相反。娜娜平时经常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给强强,但是强强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谢谢,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原来这两个孩子性格差异这么大和平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分不开。娜娜的家庭当中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都很有礼貌,在感恩节的时候全家还会一起过。相比之下,强强家的氛围很不好,他的父母还经常“出口成脏”,时间久了强强也被同化了。

想要让孩子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家长就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家庭成员之间也要时常说“谢谢”,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当孩子将感谢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们就会发现日常当中的榜样作用有多重要。

2.让孩子从感恩意识开始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是从意识出发的,因此,要想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就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时的工作,家长要通过平时的教育,渐渐地让孩子产生这种意识。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举例来说,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这种思想渗透给孩子,选择一些以感恩为主线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或许孩子能够受到启发,还可能在生活中进行模仿,当这种模仿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感恩的意识已经深入孩子的心中了。

或者,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助人为乐的活动,通过帮助他人,从他人口中感受“谢谢”的含义,逐渐地孩子也会有一种感恩意识。平时多让孩子学会对周围的人说“谢谢”,即便是父母,这样才能让感恩意识深入孩子心中,才能让它有机会成为一种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