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4年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坎

培养孩子最关键的就是儿童时期,尤其是孩子在读3-4年级的时候。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3-4年级是个非常重要的坎,不管是孩子的学习还是孩子的道德观念,家长的教育在这一时期都起着基础的、广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4年级是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在这一阶段,情绪极不稳定,学习成绩也是时高时低,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自从上了3-4年级以后,就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其实,3-4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他们不再依赖家长,所以家长这时如果不能科学地引导孩子,就可能导致孩子走上叛逆之路。

3-4年级的课程跟1-2年级的课程相比,其深度和难度都开始增大,孩子一下子很难适应,所以这就要求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也要有所调整。这时候,家庭辅导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不管是孩子的数学、语文、英语还是科学课,如果不能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逃学等问题。

3-4年级,孩子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虽然处于迅速发展期,但他们毕竟是孩子,难免会在学习上遇到各种各样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所以,家长务必要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引导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3-4年级是孩子养成好习惯和克服坏习惯的黄金期。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成效,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将会令孩子受益一生。

3-4年级还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时期,只有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而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要从孩子的注意力、思考力、记忆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等入手,这是帮助孩子的学习驶入快车道的关键。

3-4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飞速发展,随着他们开始接触社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际环境有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们变得敏感,如果这时家长不能正确地引导,或者忽略孩子的心灵变化,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彷徨和忧虑,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4年级是孩子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而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撒谎、攻击、偷摸、厌学等行为,如果家长们不能从孩子的心理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帮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那么就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3-4年级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出现了缺失,那么孩子将来的人生之路势必会困难重重;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比较成功,那么孩子将来的人生之路也会顺畅许多!

所以,我们精心为3-4年级的家长们编撰了《3-4年级 孩子成长与定型的关键期》这本书,此书不仅以大量翔实、现实的案例对3-4年级孩子的种种行为进行详尽地分析和例证,还为家长们提供了种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我们希望这本书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能够给家长们一定的启示,也希望家长在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重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

###第一章:3-4年级,决定孩子未来成长的关键期

3-4年级,是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在这一阶段,情绪极不稳定,学习成绩也是时高时低,家长们必须意识到这个转折期的重要性,并帮助孩子走好这一时期,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3-4年级孩子的两大特征

3-4年级是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上不下,不大不小,因为3-4年级之上还有5年级、6年级,3-4年级之下还有刚刚入学不久的1-2年级。处在这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孩子们身上的一些阶段特征显现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4 年级孩子容易出现的第一大特征:学习缺乏主动性。

相比5-6年级的孩子,3-4年级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低了许多,他们更喜欢玩,喜欢看电视,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家长和老师在背后催促,他们大多不会主动去看书、写作业,即便他们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去学习了,常常也是出于无奈,而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小雨曾这样对老师说:

“作业那么多,做都做不完,快把我累死了。我就想再玩一会儿,哪有心思去看书做作业啊?”

这种时候,家长都会在心里着急。3-4年级,是小学期间重要的阶段,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跟以前比要复杂了,这个阶段孩子们如果还是需要老师、家长强制才肯去学习,自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肯定就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一定会选择绕着弯走,得过且过,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必将留下很多隐患。一旦孩子习惯了“差生”的状态,学习方面失去上进心,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3-4年级孩子容易出现的第二大特征:厌学。

孩子刚上小学1-2年级的时候,通常学习劲头十足,热情很高,上课也特别认真,积极发言,放学回家以后不用家长催促,也会先做作业,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是,一到3-4年级,那个曾经听话的乖孩子不见了,放学回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已经变成了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做作业和看书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没兴趣了,不愿意了,有时候即使在你的鞭策下写作业,也是三心二意、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面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他们表现出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出现反感情绪,这让家长们很是伤脑筋。

3-4年级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这跟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3-4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在1-2年级的时候,他们会更多的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老师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他们就会努力地去学习,老师要求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必须提高几个名次,他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但是,到了3-4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又能怎样呢?所以当父母和老师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

佳佳的妈妈苦恼地说:“孩子越来越不争气了,一提到学习她就皱眉头,之前她在1-2年级的时候学习一直不错,可是怎么到了3-4年级,成绩会下降这么多呢?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3-4年级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就是厌倦,逃避,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是在为谁学习,这正是孩子厌学的苗头。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不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而是任其自由发展下去,这种厌学的苗头就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演变成更严重的问题,学习成绩势必下滑。

当然,孩子身上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学习缺乏主动性——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理由:为理想而学习

现在的家长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孩子要好好学习,学习的理由也是大同小异: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没有学历是不会有好工作的。”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有房子住,也不会有汽车开。”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只能在社会最底层生活,过艰苦的日子!”

或许父母是在用自己的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家长们却忽视了这一点:3-4年级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不会像以前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了。

小刚放学回家,总是抱着电视不放,让他去写作业的时候,他就摆着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小刚的爸爸就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教育小刚,没想到小刚却反驳道:“爸爸,学习有那么重要吗?你看咱们隔壁的汪叔叔,人家才小学毕业,现在不是照样自己开公司当老总吗?可比上了大学的强多了。”小刚的爸爸听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告诉3-4年级的孩子,他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要让孩子为理想而学习。是的,3-4年级的孩子,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了。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特长,给孩子创造一些树立梦想的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刚一个在上海读大学的堂哥来家里做客,小刚听见堂哥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还有德语、日语,小刚羡慕得不得了。等堂哥走后,小刚还一直跟爸爸念叨堂哥的国外语言,还有对堂哥的羡慕。

小刚的爸爸灵机一动,故意引导他说:“你也可以像表哥一样学好语言,说不一定将来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官呢。”爸爸说完后,没想到小刚跳着欢呼起来:“对啊,我也可以像表哥那样懂很多门外语,我也要上大学。”

从此之后,不用爸爸催促,小刚都会主动去学习。当老师们看见小刚的变化之后,都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你一下子变得这么爱学习了呢?”小刚总会自豪地回答:“我要成为外交官,所以要努力学习。”

当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积极的时候,一味的讲道理或者强迫他去学习,孩子不一定会接受。若家长换一种方式,借助孩子身边优秀的人去激励他,给他找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往往就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孩子有了心中的梦想时,就会明白自己是在为什么而学习了,且学习的动力也会越来越足。

关于培养3-4年级孩子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成功的家长们还概括出了以下几条:

(1)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不能永远这样。做家长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2)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3)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思考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4)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某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5)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最为明显。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方法二:厌学——不盯着孩子学习,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征征自上学以来,妈妈都会在她做作业的时候,守在一旁认真地辅导她。若是征征考出了好成绩,妈妈还会给她一定的奖励。可每当征征不想看书的时候,妈妈也会马上在背后督促她……可是,征征妈妈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换来的却是征征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其实,很多家长在孩子上1-2年级的时候,就养成了盯着孩子写作业的习惯。那时孩子的自我意识还不强,家长说什么,孩子就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家长的这一做法常常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然而,进入3-4年级以后,家长们就会发现,同样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已经没什么效果了。

前面已经讲过,3-4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他在为谁而学习”这个问题了,家长总盯着孩子学习,往往会让孩子觉得他是为父母而学习。就像征征妈妈的做法,虽然她每天在征征的的学习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但征征却并不一定会领妈妈的情。相反,妈妈辅导她写作业,指出她作业中的错误时,她得到的信息就是:她在为妈妈学习。所以,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不但不会踏踏实实地学习,还可能会做出一些和父母意愿相违背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在孩子3-4年级的时候,他们的厌学情绪只是露了一个苗头。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甚至盯着孩子去学习时,就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给孩子创造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那么,孩子更不会有积极学习的动力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不愿学习、讨厌学习的征兆,你一定不能盯着孩子,更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学习。

家长必须让孩子意识到,学习不是为父母学,而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对他们自己的前程和未来负责,也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不至于总是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催促。

家长必须记住,盯着孩子学习是非常不明智的,你对他们的学习“适当”地放手,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3-4年级孩子说懂事很懂事,说不懂事也不懂事,盯着孩子学习在他们看来是对他们一种不信任的行为,通常都会很不耐烦。

当然,家长有必要多和孩子沟通,多和他们聊天,了解现在他们想要什么,缺少什么。如今孩子的问题已经不是物质上的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他们缺少的是关注和爱护,无论他们怎么长大,他们始终是个孩子。所以,对待孩子要耐心,很多孩子其实是知道学习重要性的,只是缺乏动力。这需要家长正确的鼓励和引导。

###第二节:3-4年级,孩子的叛逆个性开始出现

3-4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大脑结构开始复杂化和功能的成熟,其心理特点也会随着发生明显的变化。处在3-4年级阶段的孩子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开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并且更加有自制能力。此时孩子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

这时家长们会发现,3-4年级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黏着自己、依赖自己了,他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并且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有了独立于父母之外的情感需求;他们有了心事喜欢和朋友倾诉,而不是躲在妈妈的怀里哭泣;他们不再像1-2年级那样把老师和家长的话当作圣旨,甚至会反感家长的监管;他们生气时会大声抗议,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他们伤心时,会躲在角落里流泪而不希望被别人看见……

从以上孩子的行为中可以看出,3-4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以往家长眼中那棵较弱的小树苗,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开始像春雨中的小树一样,伸开了属于自己的枝条,悄悄藏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心事。这时候,家长应该时刻注意,不要强硬地干涉他们,尤其是他们闹情绪、有心事的时候,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自由。

3-4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有了对人生的看法和见解,并且不再像1-2年级那样容易受到别人的左右。他们不喜欢父母动不动就跟他们讲道理,而是希望父母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父母越是限制他们,他们的脾气就越大,就越喜欢跟父母对着干。长此以往,不但会令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感情冷淡、疏远,还会影响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学习和完善。

在人际交往中,3-4年级的孩子已经意识到人际关系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时常又感到自我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此而常常感到焦躁不安,情绪起伏较大。

孩子出现叛逆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最终导致孩子因情绪突变而学习成绩下降。逆反情绪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过度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此看来,当3-4年级的孩子出现叛逆情绪时,父母引导孩子走出情绪、情感的突变期是多么重要。对此,提供一下几种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观察并改善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另外,做家长的不要去与一个处在心理逆反期的孩子较劲。孩子逆反,在言语和行为会上就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作为家长,必须清晰地意识到,3-4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情感的变化期,他们容易生气、发火甚至叛逆,但他们的本质是很讲道理的,也容易被感动。与物质奖励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一旦孩子真的被父母所感动时,孩子先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负面情绪、不听话行为、与父母对着干的行为等,都会很快缓解。

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如问周围有同龄的孩子的朋友,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的办法是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比如,有时家长看见孩子的一些行为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平常要和孩子多沟通,可以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 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例如,小时候只有父母讲,孩子听;3-4年级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方法二:让孩子把影响情绪的问题说出来

3-4年级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

3-4年级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他们可能还是小孩子,但孩子们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毕竟有限,这就难免在与父母沟通时会出现问题。

有位女同学情绪很低落地对老师说了这样一些话:“妈妈非要我每天喝凉茶不可,说这样可以防暑。但是我很不喜欢喝凉茶,因为凉茶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我觉得妈妈好烦。”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好笑呢,大多数人会想,只是不喜欢喝凉茶而已,直接告诉妈妈不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搞得自己情绪低落啊。其实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要知道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让父母去猜他们的心思。所以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说出来,然后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一位家长为了有效地控制自己孩子的情绪,她这样说道:

“我的儿子动不动就爱发脾气,着实让我头疼。后来我就在家里定下了这么一个规矩,那就是,当他情绪激动的时候不允许他说话,若是他感觉自己的情绪实在不能控制时,就要大声地喊‘暂停’,然后让他做做深呼吸或是到另一个房间里去独自待着想一想,或是出外找朋友玩一玩、换个环境等方法发泄情绪。

这种时候,我跟他爸爸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等待他情绪稳定之后,由他自己来告诉我们他情绪变化的原因。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情绪很少失控过,我相信他会变得越来越理智的。”

这位家长采用的方法非常不错,她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又借助其他的方式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去。这对自控能力比较差、很是情绪化的孩子,确实非常有效。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科学的方法应当是这样的: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很快就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而此时,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非常明智而必须的。

其实,不管是哪种发泄方法,只要是能够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就是好方法。但是要提醒家长们的是,一定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允许他们自由表达他们的脆弱、不满和疑问,尽管有时孩子的想法是荒谬的、幼稚的。

###第三节:3-4年级,孩子学习成绩的定型期

一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曾这样说:“我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他们长大之后,有事业有成的,也有碌碌无为的。我曾对他们小学时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次研究,我惊奇地发现,3-4年级,恰恰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

上了3年级的晶晶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里的前五名,还在全校的数学竞赛中获过奖。她的同学都这样问道:“你的成绩为什么会这么好呢?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啊?”她笑了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觉得到了3年级在学习上不能像以前那么被动了。主动去学习,可能会经历一段苦闷的时期,但如果成绩赶上来了,学习就有信心了,自然也更有兴趣了。”上了4年级的小菊同学也有类似的同感。

为什么说3-4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定型期呢?因为3-4年级,也就是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大脑会迅速进入一个发展期,逐渐成熟,他们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总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他们的自信心就容易建立起来;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不会体会到好成绩带来的成就感,进而自信心也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学习没有动力,在以后的过程中,孩子只会越学越吃力。

由此可见,孩子只有在3-4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学习上变得主动,显著提高学习成绩。

所以,家长作为孩子学习的引导人,在3-4年级这个学习成绩的定型期,一定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他们才会越走越顺畅。

当然,家长除了要转变以往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之外,还要转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小女孩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进入3年级以后,学习成绩便迅速下滑。他的父母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找平时和孩子很要好的小姑去帮忙探听探听。由于小姑年龄不大,平时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所以这个小女孩见到了自己的小姑,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孩子委屈地说:“爸爸妈妈关心的事情太多了,衣食住行什么都被他们包办了,平时我写作业,妈妈也帮我检查,有时候我自己都检查两遍了,她还要再检查一遍!烦死人了,现在我都不想再待在家里了。”

孩子的妈妈听了小姑的叙述,迷茫不已。妈妈不明白,自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她跟孩子的爸爸不是一直都这么做的吗?怎么现在孩子却不满意了呢?

其实大多数3-4年级家长都有跟案例中那位家长一样的烦恼。问题很简单,就想家长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一定喜欢看动画片,觉得那很有趣,那现在再让你们看动画片,你们还喜欢看吗?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在1-2年级的时候很听爸爸妈妈的话,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感很强,但是到了3-4年级,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生,并表现在生活、学习中的各个方面。如果家长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还是像原来那样,不忍心、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出现逆反行为。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到了3-4年级,家长就要开始转变角色了,不要再做孩子的“陪读”,而是应该做孩子的“引路人”。

作为家长,在3-4年级这个关键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和稳固孩子的学习成绩,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欲望

有一天,桑桑的妈妈带着上小学3年级的桑桑到同事李阿姨家去玩,看见李阿姨的女儿亲亲正在弹钢琴,李阿姨说:“小孩子学钢琴可以提高乐感,开发智力,对以后的学习有好处。”桑桑妈妈也想为桑桑买一架钢琴,让桑桑练习学钢琴。就问桑桑:“桑桑,你看亲亲弹钢琴多好听啊!你想不想学啊?”桑桑也觉得好听、好玩,就高兴地说:“我也要学!我也要学!”

过了一个星期,桑桑的妈妈果然给桑桑买了一架崭新的钢琴,桑桑就经常在钢琴上敲敲打打地乱弹,只是觉得好玩、好听。桑桑的妈妈看她好像挺感兴趣的,就为她报了一个钢琴训练班,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带桑桑去学琴,回到家里,还要监督桑桑练习学到的曲子。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桑桑开始没有兴趣了。妈妈叫她练琴,她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逃避,一会儿说肚子疼,一会儿说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写完,一会儿又说头痛、头晕,反正就是不想练琴,即使被迫无奈地开始练了,也是三心二意的老走神儿。每次钢琴老师来检查作业,看看她练得怎么样了,她都会让老师很失望。

妈妈问他:“桑桑,你到底喜不喜欢练琴?怎么老是不争气?到底怎么想的?”桑桑说:“我不想练琴,只想弹着玩儿。老师布置的作业一点儿意思也没有。老师老重复,我都快烦死了!”妈妈听了这些话,很失望,说:“当时我问你想不想学琴,你说你要学,我才买琴给你。现在买来了琴,请来了老师,你又不想学了。你可真难伺候!”桑桑说:“你问我想不想学琴,又没有告诉我练琴这么没有意思!”妈妈看她还犟嘴,就生气地说:“什么有意思!你就知道玩!将来长大了能干什么?”桑桑也生气了:“我什么都不能干!我是废物行了吧!我就是不想练琴,你把它卖了吧。”

很多父母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不过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兴趣,最好还是不要勉强。因为如果逼迫孩子去做没有兴趣的事,不但孩子学不好,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的逆反心理,以为学习都是那么讨厌的事情。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开始的。

孩子好比各种树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杨柳苗,有的像榕树苗等,不论是什么树苗,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一样,不学那一样,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例如,有些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搞一些小制作。而家长就认为这跟学习无关,就加以阻止,限制他们,不准他们做。其实,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动脑,不懂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书籍,这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孩子还会学得自觉、开心,况且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家长不但不应该阻止他们做,还要根据孩子的这个兴趣特点,为他们提供有关的书籍,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和比赛。大家都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奠基人,在音乐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与他童年就对音乐有兴趣分不开的。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规定”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这样往往会延误孩子的发展。

在尊重孩子兴趣的这个问题上,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用心去发现孩子的兴趣

首先, 孩子来到世界上的时间不长,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说不确定。比如故事中的桑桑,她一会儿喜欢钢琴,一会儿又说不喜欢钢琴,这种事情往往令家长很头痛,但这却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必须接受和面对,不能因为孩子有反复,就动辄斥责孩子,要允许孩子有反复选择的权利,因为他也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家长平时要给孩子多种尝试,让他们什么都试一试,并给他一段时间的观察期,不要急于买器具请老师,等一段时间过去,孩子和家长都基本确定喜欢学什么了,再定下来。其次,扩展视野对发现兴趣很重要。孩子视野越开阔,发现的兴趣点就越多,兴趣点越多,与学习相联系的地方也就越多。

(2)家长要放弃偏见

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画画、玩乐器;有的喜欢看书、背古诗词;有的喜欢鼓捣各种玩具,不时把它们拆开来又装进去;还有的就喜欢上蹿下跳地疯玩……,前面两种无疑是家长都喜欢的,因为它不仅时尚高雅,而且还是个随时可以表现一番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者两种很多家长就不敢苟同了,他们会说,那算什么兴趣爱好!其实这都是家长的误解。爱拆东西证明这个孩子创造力极强,如果能顺着孩子的这个兴趣启动他的学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至于喜欢疯玩的孩子,运动神经一定特别发达,这样的孩子如果家长能引导他一两样体育运动的爱好,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甚至孩子一生的前途都大有帮助。好多懂体育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运动爱好的培养,这甚至比其他任何爱好都更为重要。所以,家长们要学会把孩子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例如有的孩子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家长可以简单地引导孩子了解电脑硬件知识、编程知识。告诉孩子,如果学好数理化,可以自己开发各种各样的游戏;还可以让孩子浏览国外的网页,告诉孩子,学好了英语,就可以比其他的小朋友知道得更多;有的孩子喜欢踢足球,但是不喜欢数学,家长就可以以足球为基础,找一些蕴含在足球中的数学问题,间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加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就会逐渐形成推动孩子学习行为的恒久动力。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对于孩子兴趣的挖掘,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妈妈正在为孩子规划出一幅美好蓝图而跃跃欲试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问自己:这是我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是我觉得有趣还是孩子觉得有趣?是对我有吸引力还是对孩子有吸引力?

(3)给予必要的帮助

孩子的兴趣确定了以后,家长要随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用品。这将为孩子兴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另外,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对提高孩子的兴趣也很有帮助。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家长千万别不耐烦,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发展的萌芽,家长们应该耐心面对,详细解释。

方法二:相信孩子,经常从正面鼓励孩子

学会鼓励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具权威的评价者,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总是“打击”孩子,有可能会摧毁孩子的求知欲望。

乐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自从他上了3年级以后就开始下滑了。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督促乐乐要好好学习。可孩子就是不争气,每当别的家长夸奖乐乐懂事的时候,乐乐的妈妈却当着孩子的面说乐乐经常贪玩,学习不努力,等等。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乐乐越来越沮丧,成绩就更加差了。

相反的,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位家长的表现:

丹丹是个性格内向的4年级学生,有一段时间,她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因此,她感到很苦恼。

终于有一天,丹丹哭着跑到了妈妈的房间,很伤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听了很奇怪地问:“为什么?”

“我觉得自己比别人笨,有些课程越学越退步了。”

“我的好孩子,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妈妈说,“在我的感觉中,这一个多月来,你的总体成绩虽然比以前退步了一点,但在有些科目上进步却非常明显。在我和你爸爸的心目中,你是个勤奋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吗?”丹丹略带惊喜地问。

“当然了!照这样发展,只要你能弥补一些课程的缺陷,你一定会重新取得优异成绩的。”妈妈继续说,“在我小时候,大家都认为我是个笨孩子,那时我真的很难过。可没过多久,我就摆脱了难过的情绪,同时也摆脱了认为自己“笨”的想法,你可比我当年强多了!”

经过这次对话之后,丹丹的信心又回来了,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由此可见,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就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提到“暗示”,在这里不得不批判一下咱们中国家长的做法了,咱们的家长在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乖”时,往往这样回答:

“哪里啊,一点儿都不听话,功课也不是很好。”

“我家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太好。”

“我家孩子不行啊,很贪玩的!”

这可能是家长们的一种客套、自谦的说法,但是,孩子听到耳朵里,在这样的暗示下,就会从心理上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其行为方式也会依据其自我评价。

在这里,和各种家长们分享一个教子准则:如果你批评孩子的一个缺点,就先找到孩子值得表扬的一个优点。在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方面,一定要重表扬,轻批评。在孩子有了进步时,就大大方方地赞赏孩子,从正面鼓励孩子。

方法三:不要总是当孩子的“陪读”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他们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又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于是,他们每天晚上都会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几乎成了家长们必做的“功课”。

不要小看家长们的这种“陪读”现象,它可能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孩子的作业,很多家长可谓是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从数学到语文,包括英语也在检查之列。家长们很用心,哪怕是一个小错误,或是某个字写得不端正,即刻要求孩子改正。

家长们的这种做法往往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因为有父母在,他们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每次作业都得“优”。但是,这样做最后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云云是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可她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老师看着那满是红叉的试卷,就找她来谈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看电视。”

“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

“不怕,因为妈妈或爸爸每天都会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小错误,他们就会发现。”云云骄傲地说。

“那你要是遇到不会做的难题时怎么办?”

“我会告诉妈妈和爸爸我不会做,他们就会给我讲。”

“他们给你讲了以后,你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如果在妈妈的提醒下我就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就像这次考试一样,我看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可就是想不起来用什么方法来。”

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从“为了孩子好”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得到的结果往往很失望。所以,家长们应该多去了解孩子们的心理。

3-4年级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想早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所以很多坏毛病就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不认真、马虎大意、考虑问题不全面……若是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挨老师的批评的后果。

但是,家长们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候,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他们甚至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毛病了。

而事实也证明,家长越是细心地为孩子检查作业,他以后的作业出现的错误就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孩子对家长已经有了依赖、有了“靠山”,就不把作业放在眼里了,从而便会用无谓的态度对待作业。

因此,家长不要总是当孩子的“陪读”。

方法四:在学习中导入竞争机制让孩子忘我学习

欢欢的爸爸喜欢带她去爬山,总是给山起上“语文”、“数学”这样的名字,跟她说:“你爬到山顶,就是把一门课程踩在了脚下,你就比山更强。爸爸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去爬知识的山峰,不过爸爸后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没有认输过,希望你也不要被它们打败。请放心,爸爸永远在背后为你摇旗呐喊。你听风声,里面就有爸爸的喊声—女儿,加油!女儿,加油!!”

上了4年级的欢欢,把学习看得像爬山一样,每当多明白一些知识,多改正一道错题,她就高兴得要命,好像和爸爸手拉着手,一起站在山顶上大喊一样。她每取得一点成绩,都急着跑回家告诉爸爸,爸爸也为她的成绩特别高兴,家里虽然没有钱买很多礼物,但每天的气氛就像是过节一样。爸爸的笑容就是她学习最大的快乐。

在学习上,每当遇上了一个难题,欢欢都把它当成是一个敌人,觉得自己就像电影里演的大侠,手握着剑在和敌人决战。这个时候,她会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得非常安静从容,让所有学过的只是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从各个角度考虑这道难题,就像是寻找对手的破绽。大多数时候,她都能凭自己的力量找到答案。

这位父亲是一位很懂得启动孩子竞争性来达到学习效果的家长。故事里虽然没有引进真实的竞争对手,但这正是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

无论多么懒惰的人,一旦有竞争对手出现都会努力去拼搏。如果自己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而又在决定胜败的关键时刻,尤其如此。

当这种竞争心理发生作用的时候,担心自己不擅长、不喜欢做等情绪就全都被抛到脑后。要战胜对手,不能失败。这种愿望非常强烈,结果导致人们忘记了自己是不是喜欢去做这件事情。这种愿望会转化成为动力,而动力又唤醒了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那些只喜欢击球而不喜欢防守的队员能够在防守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出色,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都有渴望超越别人的“自我优越欲求”。当有对手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这种欲求就会表现为好胜心,开始发挥作用。当然这种竞争心理不是只能应用在体育方面的,在孩子的学习上,也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其实,学校里已经在无意识地利用了孩子的这种竞争心理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公布考试排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己的好朋友小A名次排在了自己前面几名,经常淘气的同学小B名次排在了自己后面几名,等等。于是孩子就会下决心:“为了下次考试名次提前,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而且竞争还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了解自己的乐趣。以前孩子无从了解自己的实力,通过竞争取得胜利之后才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孩子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利用竞争效果的时候,要注意竞争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在竞争中打败对手取得胜利,固然会促进孩子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屡屡遭到失败,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作家远藤周作先生在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不好,可能就是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造成的。而且,如果凡事都要竞争的话,孩子就会对竞争感到厌倦。孩子投入得越多,比赛失败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有些孩子仅仅因为名次下降了几名就郁郁寡欢,甚至夜里失眠。因此,家长们在使用竞争的方法来促进孩子学习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下面就具体介绍集中可行的方法。

(1)妈妈在厨房里做家务可以和孩子学习进行比赛

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不需要一直都用学习作为比较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够找到可以利用的素材。增加游戏的成分,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其实每天都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比如,妈妈在厨房里做家务,孩子在学习。就可以说:“妈妈洗碗,你练习生字,我们比赛,看谁先做完。”这样,即使是妈妈故意输了,孩子也不会察觉。而且,妈妈也不需要不时地停下手中的家务活去监督孩子学习了。

(2)爸爸戒烟和孩子记日记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更长。这样在互相监督、互相竞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一年就过去了。可见,这种竞争心理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3)如果排名次的话,多设一些项目,增加孩子获胜的机会

画家山下清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无论是什么事,他都喜欢按照军队里的军衔进行排名,像大将、中将,等等。似乎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喜欢这种排名游戏。歌曲排行、职业棒球的十强队的排名顺序等,他们都记得非常清楚。比如,颇受欢迎的棒球队——巨人队的出场顺序如果发生变化的话,他们都会在电视前面大喊大叫。

因此,如果把这种排名用在学习方面就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着迷。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同时做习题集,然后按照成绩排出冠军、亚军、季军,等等。

当然,不能只看分数,还要比较速度、字迹工整等很多方面。这样就会出现“得分最高”、“速度最快”、“字迹最工整”等几个冠军,孩子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进去。让每个孩子都有夺冠的机会,这样的游戏才能够吸引人。

(4)选择对手时,可以选择远程教育上看不到的人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远程教育课程,像数学、作文、英语等。每个月两次,学生把做好的试卷邮寄到本部,老师批改之后再寄回给本人,同时在自己办的杂志或者其他刊物上刊登名次表。这些正是孩子们最为关心和在意的。他们迫切地盼望收到寄回的试卷,这样就可以马上看到自己的排名情况。这种教学之所以如此兴盛,正是利用了孩子们的好胜心理。

既然孩子们的好胜心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利用这种心理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你的孩子也参加了这种远程教育课程,那就应该选择那种名次表很详细的课程。注意看一下哪些名字是经常出现的,把他们当成孩子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都是假想出来的,孩子们并没有见过面,所以,即使输了对孩子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过重的思想包袱,可以轻松迎战。渐渐地孩子就会对这个月的名次表当中某某市的××、某某县的××排在第几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选择实力不相上下的对手,孩子就会在考试中全力以赴。据说有一个男孩子就找到了一个女孩子做对手,一想到如果输给小女孩该多丢脸,他就加倍努力学习。简直和从前那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判若两人。

(5)用画星星的方法,让学习的成果看得见

相扑比赛当中都用星星来标示比赛成绩。这样比赛胜负结果一目了然。选手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还需要赢得几颗白星,名次才能进步。通过这种方法就把计划的目标和实际达到的水平明显地标记出来,很容易让人振奋精神再接再厉。把这种画星星的方法应用到孩子的学习当中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例如,到某天为止如果把习题集完成了多少页就可以得金星,如果没有完成,就画黑星。或者也可以利用教科书每章结束时的小测验的分数来决定胜负。这也就是在和自己制定的计划比赛、和自己竞争。

这样比赛的结果一目了然。孩子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想获胜的话,自己还需要提高多少分,这样的成绩要保持多少次,等等。如此一来,新的奋斗目标也产生了,孩子每天和星星表进行比赛,学习积极性也会明显提高。

###第四节:3-4年级,孩子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为孩子们树立了目标,但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能明辨是非、有同情心、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孩子更重要的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道德标准以后,当他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或者看到别人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候,便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和欣赏别人的情感。但是,当他有能力帮助别人却没有帮,或者看见别人故意陷害某人时,他就会产生一种羞愧或者厌恶的情绪。

因此,家长们要将孩子的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因为道德观念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如果孩子是一个品德恶劣、道德败坏的人,大家就会对他敬而远之,这对孩子日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孩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在了3-4年级,孩子道德情感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进入了孩子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和1-2年级相比,3-4年级的孩子逐步形成了辨认是非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意识。1-2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比较自私,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为别人着想,但3、4年级的孩子已经懂得如何去安慰、关心别人了。另一方面,因为生活经历不足,孩子的道德认识还很肤浅,容易受到社会和身边朋友的不良影响,因此,他们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做好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一个家长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记得女儿小时候有点自私,我们平时给她买的零食她都偷偷藏起来,我们想找她要一点都很难。后来在我们的教导下,慢慢她知道把好吃的东西分一点儿给我们了。女儿慢慢长大,知道孝敬爸爸妈妈是作为孩子应该做的了。因此,她不但不吃独食,而且若家里买了零食,她还会‘逼’着我们去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一般都会教育他们,要礼貌待人、要尊重老人、要孝敬父母……否则就不是好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话去做,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此时,孩子对品德的认识还处于一种很直观、很肤浅的程度。但当孩子到了3-4年级左右,随着他们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明白品德的本质了。就像例子中那个孩子一样,由于父母的教导,她会把自己好吃的东西分给家长一点儿。但她长大了一些之后,已经明白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所以她会主动把自己的好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

虽然3-4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但是也需要父母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父母在这个时期在道德方面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孩子就会成为品德好、品质好的人。相反,如果父母忽略了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孩子则可能受到消极的影响。

孩子太小的时候,理性思维没有形成,家长给他们灌输再多的好品质、好品德,他们对这些品德和品质的认识也只会限于表面。但当孩子长大些,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已经形成时候,父母再想培养他们的好品德、好品质,就有些为时已晚。而3-4年级恰恰是孩子道德观念养成的至关重要的阶段,父母要用心用力抓住这个关键期,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几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换一种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由于受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3-4年级孩子的道德水平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但普遍现象是,3-4年级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有时候无缘无故会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指东,他们偏要往西。就像美国教育家安德森所说的那样:“在学习上孩子是很有趣的,他们总是有逆反心理,如果父母在教育时不露蛛丝马迹,孩子就能很好地学习,相反孩子会觉得妈妈在逼迫着他们。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孩子的角度讲,他们不喜欢“赤裸裸”的教育方式。所以,在这个时候,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东东小时候非常顽皮,经常说脏话,甚至当着客人的面也不安分。为此,他的妈妈不知道批评了他多少次,但东东就是没有记性。对于这个倔强的孩子,他的妈妈算是没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是这样的:东东的妈妈总是喜欢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东东。想想看,妈妈这样不给孩子面子,孩子又怎么会给妈妈面子呢?为了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的这种行为,同时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专家专门为东东的妈妈提了一个建议:和孩子说话时不要直截了当。

有一次家里又来了客人,东东“故伎重演”,妈妈赶紧对客人说:“你看我们家东东现在变化挺大的吧?以前他可调皮了,现在老实多了,连老师都经常打电话夸奖他,现在我们是放心了。”

妈妈的这些话顿时让东东安静了下来。慢慢地,东东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不懂礼貌不讲道理了。

本来东东是个很顽皮的孩子,但在妈妈的积极暗示下变得老实起来,这就是潜移默化积极暗示的结果。暗示教育是运用含蓄的语言或肢体行为使人领会其表达的意思。对于3-4年级的孩子来说,积极地暗示教育能够激发他们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批评,从而改变自身的缺点,这和用强制性、命令性的教育管用得多。

方法二: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孩子

家长用某种固定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样就会导致对孩子的评价会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从而产生偏差。

当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时,家长不要抹杀掉孩子的其他优点,这种以偏概全的态度,对孩子是不客观,也不公平的。

如果你读过《爱的教育》,你一定记得里面有这样一个片段,因为里面的一个家长就险些犯了这样一个大错误:

一个叫叙利亚的小男孩,他已经上了小学4年级,他的爸爸在铁路上做雇员,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了贴补家用,他的爸爸从别处接了书件来抄写。每到晚上,他都要抄得很晚才能睡。叙利亚看到父亲那么辛苦,非常心疼,于是他为了帮父亲多赚些钱,就每到半夜12点的时候爬起来替父亲抄写。他每夜去抄,连续抄了3个多月,由于叙利亚的睡眠不足,每次上课都要打瞌睡,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作文只写一点点,而且字迹也很潦草。叙利亚的父亲以为他不专心学习,非常的生气,从此对他非常冷漠,再也不愿意去关心他,甚至觉得叙利亚不争气,而责骂他。叙利亚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但他一直没有辩解。

直到有一天晚上叙利亚不小心把一本书掉到地上,把父亲吵醒,他害怕极了,他的父亲看见他瘦小的身影,心里难受极了,这时他的父亲才明白了真相。最后父亲把这可怜的儿子抱回屋让他美美地睡了一觉。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叙利亚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为父亲分忧解难,当父母责骂他时,他还保持沉默、忍受委屈这说明他把对父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虽然是一个故事,但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案例,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孩子有缺点,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因为孩子的优点,就看不到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家长以偏概全的做法。

在前面我们已经强调过,3-4年级,是孩子情绪的突变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出现,他们会变得十分敏感。如果父母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的话,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叛逆。所以,要想孩子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父母首先应该克服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种种偏差,不能出于思维的惯性,不问清情况就斥责孩子。

方法三: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出现不妥行为的时候,家长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是打就是骂。这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许还会有点效果。但是,当孩子到了3-4年级,他们独立自我的意识渐渐形成,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彤彤的妈妈最近对女儿的一些表现十分头疼。自从女儿上了小学4年级以后,因为受同学的影响,就学会了说脏话,妈妈对她的这一缺点深恶痛绝,所以整天地责骂彤彤。但令妈妈意想不到的是,彤彤说脏话的坏毛病不但没有改掉,反而是变本加厉了。

妈妈和彤彤出门,看见隔壁叔叔,妈妈马上拉拉彤彤的胳膊说:“快问叔叔好。”可是彤彤就是不吭声。妈妈气得用手指一点她的脑袋说,“看这孩子,都10岁了,还不知道叫人。”隔壁叔叔笑笑说:“孩子还小,慢慢教嘛。”邻居走后,妈妈指着彤彤说:“你看看你,和你小表姐比起来差远了,你小表姐离大老远就知道喊人。就你这性格,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妈妈没有看见,彤彤强忍着泪水看着妈妈的眼神有多么哀怨和愤怒。

其实,不是彤彤不想学好,而是妈妈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彤彤的自尊。10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他们不喜欢父母使用一些强硬的方法管教自己,当他们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时候,就会和父母“对着干”。对于3-4年级的道德教育,父母只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就可以,而不是经常指责孩子哪些行为不对,更加不要说孩子“没出息”“坏”“没教养”之类的话,也许父母说这些话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出于一番好意,但在孩子听来,却是对他人格上的污辱。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听到这样的评价也难免会心生敌意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枝枝蔓蔓,这就需要父母精心地修剪和呵护。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不应该用暴力的手段去管制,而是应该用尊重他们的方式去疏导。若是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换取孩子高尚的品德,那已经有了强烈自尊意识的孩子,宁可放弃高尚的品德,也不愿接受父母的打骂。

方法四:父母要在孩子的细节行为上下功夫

3-4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正处在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的时期,但3-4年级的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即使他们在思想上懂得了一些大道理,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往往跟不上,因此常常会出现言行不一之的情况。所以,好的行为榜样是孩子最好的约束力,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注重在孩子的行为细节上进行教育,促使孩子按照道德标准行事。

在孩子道德转折的这个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那么,针对孩子生活中的行为细节,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给家长们:

(1)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珍惜和孩子讨论行为规范的机会,比如,在看电视和读报纸的时候,尽量多和孩子积极地讨论其中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

(2)针对孩子任何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父母都要细心地捕捉,并给予孩子赞赏和表扬。打个比方说,孩子今天帮同学值日,给老奶奶让座等。这样的赞赏会给孩子以后的行为树立一个可以延伸的榜样,只有这样不断地通过细节进行强化,道德教育才能落实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3)和蔼、注重感情的教育风格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而且有助于孩子变得成熟和独立。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在童年时代受到关爱、照顾和鼓励的人,成年后会更尊重他人,道德素养也更高。相反的,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惩罚,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偷偷摸摸,并且爱撒谎,因为他们害怕被妈妈打骂。

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并且让他们遵守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孩子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之后,他们就会更容易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变得更有素养,更受人欢迎。因此,父母要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的行为细节上下功夫。

###第五节:孩子学习、生活习惯的定型期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习惯决定命运,也能决定孩子的未来,3-4年级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3-4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么这些好习惯就会伴随孩子一生;在3-4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家庭中父母要起示范作用,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方法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尽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孩子学习的事。

(2)孩子放学以后,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时间规定,一般不要随意更改。

(3)孩子每周的学习与娱乐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诸如星期一至星期四,不看或少看电视,最好能做到不看,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与休息中去,星期五、六、日每天可看1-2小时电视,同时星期六、日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做他特别感兴趣的事,如打篮球、乒乓球、玩电脑,但玩电脑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以松弛一周的紧张学习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以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4)规定孩子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不得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

(5)杜绝孩子边做作业边吃东西的坏习惯。

(6)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单独的房间,固定的写字台、专用护眼台灯等。让孩子一踏入这个环境,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方法二: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

(1)引导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意识,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从3-4年纪开始就慢慢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同时,在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自己穿衣、叠被、整理学习用品等,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识就会不断加强,自理习惯也会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逐步形成。

(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好的习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同时,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制约下调整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孩子掌握家庭学习的几个环节,孩子回家后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在家如何学习,这就需要家长的精心培养。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四个环节;即复习、作业、检查、预习。复习就是把当天所学的知识重新过目一遍,找出重点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然后把写完的作业仔细检查一遍;最后,把下堂课要学的知识预习一遍,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字典来掌握,对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以便下堂课上注意听老师讲解。3-4年级小学生一旦形成“复习、作业、检查、预习”这样一个家庭学习的学习模式,不仅会促进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4)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家长本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以,家长应在平时要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好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是成功的基础,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是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设计者和培育者。

方法三:习惯培养注意事项

(1)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2)家长对孩子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3)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