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医生,她是意大利的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毕业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她先在罗马大学的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主要研究弱智儿童教育。后来,她成为了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过了不久,她又进入罗马大学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学习,第一所“儿童之家”也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

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开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使世界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蒙台梭利的教学法以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并加以自己的独特观念,她的教学法影响了整个世界。

英国教育家称赞蒙台梭利是“20世纪内被世界所承认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认为,“在讨论学前教育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否则就称不上完全”。

在蒙台梭利的努力下,如今,世界各国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自主教育。她的著作已经被译成了37个国家的文字,被人们广泛传播并应用。如今,已有110多全国家完全或不完全地成立了蒙台梭利学校,还有许多国家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在中国,蒙台梭利婴幼儿班和学前班也受到了家长和幼儿园的青睐。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生命力”,它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释放强大的力量。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它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发展。蒙台梭利还指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促进孩子发挥“内在潜力”而存在的,所以要使孩子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地发展。孩子不应该被当成物体或宠物,而应该被当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孩子不是承载成年人思想的容器,不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泥块或软蜡,不是用来随意雕刻的木头,也不是花园里的花草或门旁拴着的小狗。孩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人,教育家、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受阻碍地成长。

蒙台梭利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提出: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胚胎期”和敏感期,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孩子是在“工作”中成长的。

精神胚胎期是人类特有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新生儿期开始的。孩子会在出生后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从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这一时期内,成年人应该为孩子提供符合孩子内在需要的环境,把不利于孩子成长 的各种因素排除掉。

敏感期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感情。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每样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很强。孩子具有多种敏感期,成年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要结合孩子所处的不同敏感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以免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0~6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具备了心理活动功能。0~3岁是孩子的“精神胚胎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能够吸收外界的刺激,但都是无意识地进行吸收。3~6岁的孩子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他们会慢慢产生记忆,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理解等思维活动。6~12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对平稳。12~18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三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开始走向成熟。

游戏不能培养孩子准确、求实、严肃、认真的习惯,只有“工作”才能让孩子学会遵守纪律。蒙台梭利把孩子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为“工作”,并认为“工作”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会在“工作”中追求秩序、要求独立,对成年人给予他们的过多帮助表现出排斥。孩子喜欢“工作”的过程,并享受这一过程带给他们的乐趣。孩子们在“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进行,不会感到厌倦。

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儿童教育的模式,帮助人们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最终使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并使他们更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社会需求。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基础上,蒙台梭利写了很多著作。其中主要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和《有吸收力的心灵》。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以1907年在罗马创办的第一所“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而写的,出版于1909年。这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蒙台梭利成了儿童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蒙台梭利在书中论述了对如何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观察,讨论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纪律意识,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体系,还指出了孩子们面临的饮食问题。该书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原则,并向父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传授了教育孩子的最佳的方法。

《儿童教育手册》是一本操作性的手册,出版于1914年。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蒙台梭利方法时,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她的方法产生了兴趣,并强烈要求她把这些方法总结成一本书,于是便有了《儿童教育手册》的诞生。这本手册中讲述了“儿童之家”所运用的教具和技术,并向读者们说明了每一种教具的使用方法。蒙台梭利指出,对待不同的孩子时,所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童年的秘密》出版于1936年,该书主要探索了“幼儿之谜”,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孩子的疑惑。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与自己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时,他们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成年人的压抑使孩子喘不过气,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宽容,让他们自然地发展心理活动。书中对“精神胚胎”下了一个定义,并点明了老师们应负起的责任和正确对待孩子的方法。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的心理会畸变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成年人可以帮助孩子、指导孩子,但绝对不可以代替孩子去工作。

《发现孩子》一书向全天下的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揭示了培养孩子、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新方法。该书出版于1948年,作者在书中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她指出,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本能和孩子的根本需求,不要干涉孩子的活动,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她也指出,很多老师和家长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错误的做法,并指出这些做法很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最后一部儿童教育学著作,出版于1949年。该书是由蒙台梭利在印度举办的国际训练班的讲义整理成的。她强调了双手的活动能够帮助孩子发展智力,独立生活是孩子“自然成长”的基础,孩子在教育中不会得到知识,他们只有亲自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够真正明白这些事情的意义。作为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集中在“教”上,而是要让孩子在符合自身实际的环境中驾驭环境,并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

为了让中国的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掌握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教育方法,我们对上述五本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进行翻译,推出了这套蒙台梭利著作的译本。这套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并运用了大量比喻,生动有趣,希望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和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能够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帮助孩子发展。

译者序

儿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对儿童实行什么样的教育最有效?一直以来,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工作的人们无时不在思考这些问题。现行的教育方式传统而老旧,这些教学方法根本不能满足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甚至可能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障碍,但是正在延用这种教学方法的人们对此却毫无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与孩子的距离最近,然而我们却不了解孩子,对他们在发展时有什么需求也一无所知,那么我们的教育从何谈起?我们又怎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呢?因此,儿童的心理缺陷越来越严重,他们的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只能一味地被动地跟随成年人的安排学习、生活,要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帮助儿童成长,还可能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危害。

“蒙台梭利”这一词语对众多家长及幼教工作者而言已经非常熟悉。玛利亚·蒙台梭利,这位伟大教育理论家及实践家,提出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无人能及。多年来,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受到了人们的极力推崇,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教育并不是老师对孩子做了什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教育,“它是人类自身根据自然规律发展的结果,儿童学到的知识也不是老师教授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生活环境吸收经验获得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自己在教育中主导一切的角色,在满足儿童需求的同时,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蒙台梭利认为,给孩子的这种自由是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工作的前提,只有专注于某事,儿童才能获得经验以为自身发展做准备。当然,老师可以在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之前按照实际需求指导他们的行为,这种指导对儿童的发展是很必要的。

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发展过程作了明确的划分,她还对儿童在每一阶段里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及发展的需要分别详细地进行了阐述。同时,她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及一系列发展过程都是由儿童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的。蒙台梭利认为,成年人应该仔细观察并研究儿童,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促进儿童个性、精神及智力得以自然地发展。这样,他们会逐渐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并慢慢长成一个不再需要别人帮助、遇到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自给自足的人,而且他们的创造力也能完全发挥出来。

蒙台梭利提出,教育工作应结合人类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在她看来,儿童的实际情况就是儿童天生就具有“内在潜能”,因此,激发儿童的这种内在潜能就是开展教育的目的。于是她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她说:“老师应该扮演保护环境与管理环境者的角色。”因为环境会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如果儿童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不论是身体、智力还是心理方面都不会得到发展,即使有所发展也只会是短暂的。另外,她还告诉我们,当儿童做错事或无法集中精力时,老师不应该惩罚他们,因为那样会让儿童“失去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蒙氏教学中摒弃了命令式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提倡老师应该与儿童形成精神上的交流。

老师在进行这种教育前,如果做好这些准备,他们在与儿童相处时就不会因为某些突发情况感到手足无措,同时他们的教育方法能让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蒙台梭利说:“当老师对儿童的各种需求都予以满足后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犹如喷涌而出的水流一样源源不断地体现出来。”

在《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中,蒙台梭利结合她观察得出的第一手资料及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理论及观点。广大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不用再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发愁了,他们在本书中可以找到教育孩子的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并遵照这种新教育方法的指导,为儿童正常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帮助他们打造美好的人生。

目录

001  Part 1 儿童对重建世界的重要作用

009  Part 2 教育将决定儿童的一生

019  Part 3 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032  Part 4 研究儿童的新途径

037  Part 5 物种形成的奇迹

051  Part 6 儿童的行为与胚胎学的形成

065  Part 7 新生婴儿是一个精神胚胎

087  Part 8 儿童获取独立的方式

100  Part 9 对待生命最初阶段的方式

111  Part 10 儿童学习并吸收语言的过程

119  Part 11 儿童对语言学习的渴望

129  Part 12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障碍及其影响

139  Part 13 运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148  Part 14 手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157  Part 15 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模仿行为

163  Part 16 儿童既是创造者也是劳动者

169  Part 17 通过想象获得文化

188  Part 18 儿童的性格及其形成

198  Part 19 个性让儿童正常发展

206  Part 20 儿童依靠自己形成了性格

214  Part 21 儿童占有心理的产生及其变化

220  Part 22 儿童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233  Part 23 有吸收力的心灵能凝聚社会

245  Part 24 错误的发现及其纠正方法

254  Part 25 儿童服从意识的三个阶段

267  Part 26 老师与儿童纪律性的产生

281  Part 27 老师为教育工作做的准备

294  Part 28 儿童是爱的源泉

Part 1 儿童对重建世界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一本旨在保护儿童巨大潜能的书,是我们不断发展人类思想的一部分,它打破了原有思想对我们的禁锢,从而促进我们为保护儿童的潜能行动起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纷争和矛盾也伴随而来,将来的世界要摒弃这些阻滞社会进步的因素,各种重建未来世界的计划也在筹划当中。人类如果要达到文明发展的程度,就应该提高人类现有的智力水平,所以,教育就被人们广泛认为是重建世界的最佳途径。

我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想要建立一个没有战争、和谐太平的社会,但以人类目前的能力还不能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因为人类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处理并控制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程度。其实,不仅没有人能完全决定自己命运的走向,甚至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人类自己还要深陷其中,成为被动或受害的一方。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能提高人类的能力,然而现有的教育却被限制住了,它仍然停滞在仅仅教育人类“思想”的层面上。这种试图通过教育提高人类能力的方法,与那些传统的陈旧观点没有区别,它既不新颖,也没有活力,对重建世界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为实现人类远大抱负做出贡献的还有哲学和宗教,对此,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是在文明的社会中,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社会发展至今的历程中尚且也没有多少哲学家,那我们怎么能期望将来出现更多哲学家呢?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把人类崇高的理想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标准,但是战争并没有停止或减少,世界也没有变得安宁。如果在这种教育下,整个人类的发展水平没有得到提高,那么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对重建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假如不改变教育方式,仍然沿用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那么被广泛认为是重建世界最佳方法之一的教育,是不能实现改变人类未来这个愿望的。因此,一系列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因素,包括那些没被发现的,或一直都被忽视的精神、社会人格以及新的世界力量等,都必须被考虑起来。如果这些因素能够对重建世界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我们只能依靠儿童来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了,因为儿童是人类延续的保证。

在儿童身上存在可以引导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力量,但是这些力量却还没有被发现。假如我们确实希望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那么,就应该把发展儿童身上的这种潜在力量作为教育的目标。

今天,人类已经开始逐渐重视新生儿的心理活动,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在新生儿出生三小时后,仔细观察婴儿身体的发育情况。而另一部分心理学家则专门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过研究,最后得出了婴儿出生后的前两年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这个结论。

还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及发展是从他出生那刻时就已经开始了。于是,“教育必须在婴儿出生后就开始”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就从这种神乎其神的观点中引申出来。之所以称这个结论不可思议,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无法按常规理论去教育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或是不足两岁的孩子。这个只会嗷嗷大哭,甚至都不能控制舌头活动的小生命根本不可能听懂我们说的话,能对他进行什么教育呢?对他们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难道仅仅是指卫生教育吗?当然不是,结论中所说的教育远比这种狭隘的教育要深远。

所谓对一个新生儿在早期阶段进行的教育,其实就是帮助婴儿发展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去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行不通的。

近来通过多方面的研究证明,婴儿在精神方面有一种特殊的天性,这个研究结论为从事婴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这个方向通向了一条新路。这条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它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但儿童身上具有的潜在力量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人们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一直忽略了深藏在幼儿精神世界中的潜在财富,这就如同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并开始学会通过耕作生存,但却没有考虑隐藏于自己身体内具有的巨大潜能是一样的。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并繁衍至今,隐藏在人类体内的潜能就没有受到重视。直到今天,它的存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比方说,卡瑞尔写道:“毫无疑问,婴儿阶段是最值得研究的时期。如果忽略对这一阶段的研究将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个阶段的研究,并努力挖掘它。虽然教育存在困难,但我们应该采取任何可行且符合实际的教育方式去开发婴儿阶段的潜能。”

现如今,我们已经逐渐发现了婴儿潜能这些尚未被挖掘的宝藏的价值,它们是一笔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比金子更加珍贵。

研究新生儿出生后两年的情况,为我们打开了发现构建人类精神规律的大门,因为人类精神的形成至今还无人了解,但儿童却给了我们启示,从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规律。通过对孩子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于成人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同时这个研究也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新路”。当然,这里所谓的研究并非将孩子放在被动地位,也不是指心理学教授们强迫孩子们去接受心理学,相反,是孩子们把自己的心理展现给研究他们的人。

起初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在我们接下来更深入的讲解和分析中,困惑的人就会逐渐变得明朗了。儿童有一颗能够迅速吸收知识的心灵,让他们有能力独立自主地学习。这一点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就能证明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说着与父母同样的语言,然而,学好一门语言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没有人一字一句地教儿童说话,但他们却能够非常正确且熟练地运用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

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跟踪研究是很有趣的,致力于这项研究的人都认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使用单词及名字是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它会发生在一个非常固定的时期,就仿佛是早就设计好的一样。儿童好像是遵循自然界严格设计好的时间表那样忠实、准确地进行学习,如同一所组织严密的旧式学校。随着儿童对这个严格时间表的遵循,他们还勤奋地学会了语言的不规则变化以及句子的语法结构。

好像每一个儿童自身都拥有一个辛勤的教师,这个老师能用其娴熟的技巧教授人类在婴儿阶段就开始学习他们说得最流利的母语。相较而言,儿童如果在长大之后去学习另一种语言,就算请最好的专家或学者来教授他们,他们也无法像说自己的母语一样流利地说这种语言。

由此可见,肯定存在一种帮助儿童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发挥着作用。这不止体现在学习语言上,因为一个2岁的儿童就已经能够清楚地识别自己周围的人和物了。假如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儿童能够为了促进自己内心的成长而学会很多东西。我们都是经历过儿童时期,我们掌握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儿童时期学会的,并且是在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形成的。儿童不仅能够认识他所在环境的事物,了解自己周围的生活并适应它,而且他们在这一阶段里,形成了智力、信仰以及特有的民族和社会情感等成年人无法教授给他们的复杂东西。儿童不受成年人的推理观念的影响,却能顺利运用他们内在的学习方法,这仿佛是大自然的功劳。当成年人认为能够用自己所谓的智慧去占据并改变儿童内心的时候,其实儿童早就完成了建造他们心理构架的过程。

儿童在他们3岁的时候已经打下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只有到这时,他们才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来帮助他们。由于儿童在这段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人们兴许会说:儿童在3岁去上学时就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如果我们成年人与儿童相比,儿童3年学会的东西,我们却需要通过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所以心理学家们常用“3岁的儿童已经长成一个大人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了这种意思。但事实上,儿童从自己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通常情况下,儿童在3岁的时候就进入幼儿教育学校了。但他们在3岁之前还根本无法接受教育,也没有任何人或学校来直接教育他们,不过他们却向我们展示出人类精神的伟大之处这方面,这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时我们无法提供教育儿童的学校,我们仅仅为他们提供了一所房子,然而他们能在这个场所中,不需要任何直接性的指导,仅仅通过环境对他们的熏陶来学习很多知识。在那里,有的儿童来自社会最底层,他们的父母甚至是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文盲,然而这些儿童仍然能够在5岁之前就学会阅读和写字。假如有人这样问他们:“是谁教会你们写字的?”他们常常会一脸惊奇地回答说:“教我?没有人教我啊!”

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在没人教授的情况下,一个四岁半的儿童就能写字,在这个年龄,他们甚至对学习知识还没有感知,这看起来就有些奇怪。因此,媒体开始对“文化的自然获取”这一观点进行讨论。心理学家们也很迷惑,他们一度怀疑是否因为这些接受观察研究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不一样呢。我们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只是在通过多次试验之后,我们才得出了确切的结论:所有儿童天生都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如果这个试验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会提出疑问,假如文化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就能够获得,那么若我们为儿童提供其他方面的文化要素,情况将会怎样呢?于是,我们通过试验又发现,儿童对此的吸收速度比起读、写来更快。比方说,儿童同样能够毫不费力地以一种简单、自然的方式,认识并学习植物、动物、算数、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由此认为,教育并非是指老师教授了什么东西,而是人类自然而然的本能发展过程。它并非通过讲授方式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得经验得来的。教师的任务并非是讲课,而是在给儿童专门设置的特殊环境中,为他们准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

我的试验在不同的国家已经持续进行了40多年了。随着儿童逐渐地长大,很多父母要求我将试验的时间放到年龄更大的儿童身上。于是我们发现,刺激和促成发展的一个要素就是个体的活动,这不仅适合于学龄前的儿童,对那些接受初级教育,或者中等甚至更高教育的儿童也适合。

同时,从新的试验中也证明了:对学校和教育来说不仅应该如此,同样适用于人本身:假如一个人的天性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那么显而易见地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他的精神并没有受到压制,也不会由此感到情绪低落。

所以,我认为一切教育改革都应该以人类的个性作为依据和基础。教育的中心必须是人自身,我们应该明白,人不是只有在大学里才能获取知识的,从出生时起,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尤其是在出生后最初三年的时间里获取知识的速度最迅速,获取的知识量也最大、最密集。所以,我们在这一时期应该给儿童更多的关注。一旦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就会发现,儿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就会是最伟大和最神奇的自然奇迹,而不再是一个负担。我们还会发觉,我们面对的儿童已不再是不能自立、需要帮助的人了,也不再是只等着我们用智慧去填充他们大脑的对象了。相反,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心灵构造的过程,他们为我们的思想宝库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儿童严格地按照时间表,通过自己的天赋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长为“这个宇宙间最神奇伟大的作品”——人。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协助儿童顺利地完成这个进程,就像侍候主人的奴仆那样为他们提供帮助。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全新的“人”。因此,我们就是见证人类精神发展的证人。我们也由此可以摆脱各种烦琐之事,去指导和塑造人类的未来。

Part 2 教育将决定儿童的一生

在文章的开头就做了“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这个命题,我们有必要为了澄清这一命题而进行更加细致的说明。世界著名的民族领袖甘地曾表示,教育的时间应该延伸至整个生命。除此之外,他还说,捍卫生命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这是作为一个社会和精神的领袖第一次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另外,科学上也认为终生接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终生接受教育能够让一个人取得成功这一点,经过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后也得到了证明。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采纳,令人十分遗憾。

今天,我们的教育还未从人本身出发进行过任何考虑,却只注重教育的方法和目标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所有国家的各种官方教育方式中,还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从孩子降生开始就对人的发展给予帮助的,也没有对这种发展提供保护。如今的这种教育理念已然和生物学及社会生活规律背道而驰,所有在这种教育下学习的人都被隔离在社会之外。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不仅必须遵循学校校规而循规蹈矩地生活,还要学习当局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内容。然而直到最近的一段时间,大学教育的内容都没能考虑到物质和社会生活等因素。假如一个学生因为贫穷而吃不饱出现了听力及视觉上的问题,那么他的成绩最终只能得一个低分,因为这些客观事实都不能成为影响其学习能力的理由。尽管现在的教育确实已经重视由身体方面的缺陷所带来的影响,不过这也仅仅局限在生理保健的角度,而对于不健全或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会威胁和损害学生思想这一点,还是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由克莱帕瑞德领导的“新教育”运动正大张旗鼓地进行着,他们对课程设置的数量提出了质疑,并致力于减少课程数目的量,以减轻学生的大脑压力。不过,这个行动尚未涉及“儿童为何能够毫不费力地学习文化”这方面的内容。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官方教育机构的重心仍只放在教学计划是否全部完成这个问题上面。对于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或者颇有感触的政治问题,一旦学生做出了反应,那么相关机构就必然会发布要求这些年轻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并回避政治问题的命令。由于学校的压制,学生的思想被严重束缚乃至被扭曲,以至于当他们离开学校时,早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从而无法正确地判断自己所处时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整个教学体制的内容脱离了社会生活,学生们犹如一个与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没有丝毫关系的群体,根本不了解社会。身处教育界的人们,仿佛生活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一样,并且似乎准备终生都持续这样的隔绝状态。比如,当一个大学生感染了肺结核时,他就读的大学也就是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表现得漠不关心。不过让人感到奇怪且悲哀的是,当这个学生去世后,在他的葬礼上却突然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与学校不同的社会对他的去世做出的反应。有一部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往往会由于初入社会而感到无所适从和紧张,此时家庭和朋友就要为他们操很多心。尽管如此,教学机构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事实,这一点从种种现行的规定中就体现出了他们的态度。在这些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教育机构的职责就是允许他们去组织学生学习并进行各种考试,而在教育中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则是被禁止的。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能取得的最高荣誉就是通过这些考试取得文凭或被授予学位。然而,学者们在研究社会问题的同时却发现,已习惯了学校规定和被束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考取了学校文凭的学生们,其实在踏入社会时根本没有做好面对未来生活的心理准备,而且他们不能完全融入社会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因为他们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同时,从资料中就能看出,社会中存在精神问题以及所谓的异端人士这样的人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社会犯罪率也在增长。所以社会学家们一直号召教育机构能够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仍然没有予以关注。学校不愿意改变延续已久的传统,仍旧保持在古老时代的教育状态,但是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教育造成的这种缺陷,只有从外界施加压力,才能进行补救和改变了。

这是对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的,但是对那些从出生到六七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教育又该怎么办呢?由于学校的教育从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上,于是出现了一种被排除在政府指导之外的教育,这种教育被称为学前教育。不过教育机构没有考虑这个阶段的儿童这种做法也是情理之中的,试想,让这些刚刚出生的婴儿坐在学校教室里,他们又能做些什么?现在,不论在哪里,几乎都是由非官方组织来管理这些为学龄前儿童建立的教育机构,其中很少有依靠教育管理机构的组织。这些非官方组织往往出自慈善目的,并且他们的管理模式都是私人制定的。另外,儿童被社会认为应该属于家庭而不属于政府,因此对儿童心理的保护至今还没有被当成一个社会问题而受到关注。

即使婴儿出后第一年这个阶段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不过在针对这个问题而采取的实际措施方面,仍然没有人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儿童被认为属于家庭,所以对家庭生活进行指导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也就是说对母亲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仅仅对家庭生活进行指导是不够的,因为不属于学校的家庭毕竟是社会的一部分。基于这种观点,关注人的个性却与人的个性相剥离了。由此可见,家庭原本属于社会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与社会相隔离。另外,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内容也远离了社会生活。由此可见,社会忽略了一个又一个细节,缺乏对生命的关怀,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人们只能今天向学校求助,一旦求助无门,明天只得将目光转向家庭,然而这一问题仍无解决的途径,于是后天又向大学求助。被看成教育过程的最终阶段的大学,也被人们认为类型不同的学校。就这个问题而言,种种隔离现象存在的弊端,已经得到了社会心理学及社会学等一些社会科学的重视,不过这些学科的研究仍停留在远离现实社会的阶段。也就是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能真正帮助儿童的发展。其实,用教育来帮助人发展的这个概念早就被提出来了,只是在社会中这个概念没有受到重视,所以依然没有地位。而且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要采取的进一步措施也是早就形成了的,只是一直没有得到迅速实施罢了。在研究人时,学者们已经明确了人在各个阶段中分别需要的知识有哪些,另外,批评家们对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所存在的缺陷也分析得很透彻。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现有的科研成果已经成形,犹如需要加工的石头已经从采石场开采出来,并被拉到了加工厂一样,就缺乏加工这一步了。同样,为解决教育中存在的这一问题,为了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出新的篇章,现在众多理论已经具备,剩下的工作就是具体实施并付诸行动了。

我们应该结合人的具体情况展开学生的教育工作,而不是将教育限制在死板的课程和时间表上,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颠覆了原有的教育观点。虽然新诞生的婴儿做不了任何事情,我们只能对他们进行观察,但却不能对他们进行任何教育,按照常理,我们能给予他们的帮助就是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等需求。所以,提出以人为本这个理论,婴儿的教育就由此变得非常重要了。为生命提供帮助的首要前提,就是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因此,发现生命的规律就是我们研究新生儿的首要任务。当然,我们要真正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生命规律这一阶段。

为了彻底改变教育的形象,让现在的教育以一个新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要将宣传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工作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权威,从而向全人类宣告:“这才是生命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而发展,这一规律应该受到重视,因为它就是一条真理,是人类生命的‘人权宣言’。”

假如人必须接受教育这一观点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人从降生时起就应该接受教育这个理论也被认同的话,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相关的权威机构还应该呼吁社会看重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改变教育一直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的情况。在权威机构的号召下,让所有人都为这一目标而行动起来,为捍卫生命这个新概念以及生命的固有需求而做出努力。首先是家庭,父母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教育的新概念就是保护生命个体,当家庭不能履行抚养儿童的责任时,已经对此有了认知的社会就应该进行干预,并担起抚养儿童的责任,因为政府永远都不可以对儿童置之不理。

应该摒弃以往那种远离社会的教育模式,社会还应该把教育视为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假如人类个体在良好的社会管理下发展,并且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能够帮助生命发展,那么社会就应该在物质或精神方面提供帮助,以达到管理及教育的目的。事实上,这种管理确实应该得到支持而不是被压制。因此,大力投入资金支持教育以满足教育的需求是社会履行职责的第一步。

以前,媒体就已经报道了对儿童处于成长阶段时的需求进行研究的结果。教育不应该被隔离在社会之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职责,当然,受到社会重视并得到帮助的教育也应该回报社会。作为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一部分,教育也不应该只局限在儿童及家长之间。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对教育实行改革就是对所有组成社会体制的部分进行的革新。就目前的教育而言,因为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显得保守而滞后。比如,当国家提出开源节流的策略时,往往会先从教育上着手以减少经费支出。若说政府没有重视教育,首先政府官员就没有这样的意识,如果我们去征询一个政府官员对教育的看法,他肯定会说在自己的家庭中抚养孩子的工作都是由妻子来做的,孩子教育与他无关。当然,他的妻子自然会将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由学校来进行。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后,现在的这种教育状况一定会被改变,作为政府官员也就不会再认为教育是与己无关的事情了,在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也不会再说出类似这样的话。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新生婴儿时,几乎所有人的研究报告都得出了结论,他们认为,如果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关心,儿童的内在力量能够变得更加坚强,他们的心理能得到健全的发展从而变得更加平衡,而且他们会拥有更充沛的精力。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儿童们来说,我们不应该只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而应该积极地给他们科学的关心和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因为儿童的心理、大脑和心灵就像他们的身体一样也需要我们去保护,以免受到伤害。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刚刚出生时还不能支配自己四肢的婴儿要想移动自己的身体是非常困难的,就更别说让他们做其他事情了。除此之外,即使新生婴儿能看见周围的事物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他们也不能开口说话。不过,通过对新生儿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婴儿的精神力量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个新发现。因为即使婴儿在出生时不能动手动脚也不能说话,但随着他们逐渐地成长,他们开始会走路、能说话了,他们的心理在身体发育的同时也在成长,往日的儿童最终在取得众多成就之后长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从成长过程这个客观事实中反映了一条真理:成年人都是从儿童成长来的,没有儿童自然就不会有人类。而儿童并非一无所知,他们也不需要我们用知识去填充他们。相反,他们是不需要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给予帮助的个体。

儿童身上的潜能是富有建设性的,对此我们曾进行了很多相关讨论,科学家们也正致力于对儿童和他们具有的能力进行研究。直到今天,对于儿童的这种能力,大家都认为是母亲的功劳。因为人们总说一些儿童的成长与母亲有直接联系的话,例如,孩子从走路到说话都是母亲手把手教会的,孩子是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等等。其实,儿童成长中的所有行为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成就,而不是在母亲的帮助完成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当母亲去世后,孩子是不是就不能继续成长了呢?当然不是,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照旧会完成。再比如说,一个出生于印度的婴儿,假如将他带到美国并由一位美国人来抚养,那么他学会的语言肯定是英语而不是印度语。由此表明,儿童会自觉地进行学习,正如他形成的各种习惯以及传统都是自己从周边人那里学会的一样,包括他会说的语言没有一样是从母亲那里遗传的。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会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汲取的养分都来自于他们生活的环境。

这样的说法似乎颠覆了儿童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观念,看似忽略了父母的作用,其实,如果父母能说服自己面对并承认儿童具有巨大能力这个事实,并退出主导孩子成长的主角位置,明确自己只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帮助的人,那么,父母就能更好地履行抚养孩子的责任。从长远来说,父母提供给儿童的这种帮助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而孩子在父母适当的帮助中才能健康地成长。也就是说,真正体现父母权威和尊严的,是他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的有益的帮助,而非一张严肃的面孔。

以上是儿童在社会中所占地位的一个方面,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

劳动者是为创造文明社会做出贡献的中坚力量,他们被看成生产财富和福利的人。劳动者的形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扬之下,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体现道德良知的一个部分。他们身上的经济及伦理价值也已经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因此社会也开始充分考虑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并予以满足。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儿童,那么儿童就是以长大为劳动目的的劳动者。此时父母就扮演了保障儿童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角色。就这一点而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得到父母有必要的保障,而且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儿童作为劳动者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性的过程,这并不像一般的劳动者那样创造的只是一般的物质成果,这一点并不仅仅只针对某个社会集团、阶层或某个种族而言的,它对整个人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认识到,社会应该履行抚养儿童、认可其权利并满足他们的需求。集中精力以人类本身作为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人类最隐秘内容的探索,通过研究我们能找到通向掌握并改善人类命运的道路。我们将教育的变革称作一场革命,因为这意味着将会彻底改变如今这种教育的现状。我认为,这场革命不应该有血腥的污染,哪怕是一点点也不可以,并以保证儿童强大的心理创造力为目的,所以,我将教育的革新看作最后的没有暴力、没有血腥的革命。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清除儿童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危险、误解以及障碍,目的是捍卫建设人类正常状态的所有行为。

只有从婴儿降生那刻起就开始实施的教育,以帮助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中心集中并吸引所有的事物,从而形成一场没有暴力的和平革命。作为人类重塑世界的希望,这场革命的中心就是儿童们神秘的心理潜在能力。在这场教育的革命中,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政治家们也必须尊重它,并在必要时为之提供帮助。当然,在这场革命中,人类灵魂要求的不是重建,而是为建设性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并最终取得成效。儿童作为我们的子孙,上天赋予了他们的巨大潜能,将可以在这场革命中被挖掘出来。

Part 3 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对于儿童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整个过程,一些心理学家们专门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明确地分成不同阶段。哈伍洛克·爱里斯和W.斯特恩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后来的很多学者也都持相同的观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崇拜她的追随者们。另外,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个观点。它明显不同于以往流行的许多观点,心理学家们正是通过研究摒弃了以往的观点,因为以往的观点忽视了新生儿阶段存在的价值,并认为人的价值是随其逐渐长大的过程而增大的。这种观点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的形式都是相同的,现在,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成长的过程应该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不仅有很明确的划分界限,而且还分别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有意思的是,在这些阶段中产生的心理类型是与身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也是能够明显观察到的,因此就有人说:“成长的过程就是持续再生的过程。”这样的说法不免有些夸张,但也不失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因为在这些阶段中,继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之后,立刻就会进入另一个阶段。婴儿从出生之后到6岁这一时期就是一系列成长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完全不同于以后成长阶段的时期中,婴儿基本保持相同的心理类型。我们又可以将这个阶段划分为0~3岁、3~6岁这两个均等的时期,不过我们还无法了解儿童在0~3岁这个阶段时的心理,当然也就没有办法直接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施加任何影响。对于3~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类型虽然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但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是,成年人的行为很容易就能影响这个时期的儿童。儿童的人格在6岁之前这个阶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没有一个直观的数据,我们只有通过将新生婴儿和6岁的儿童作比较才能看出来。当然,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但一个6岁的儿童已能够上学并拥有听懂老师所教授内容的智慧,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6~12岁是成长中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儿童会平静而快乐地成长,在这个阶段里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从精神的角度来说,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健康、强壮而且非常稳定地成长着。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罗斯这样写道:“这种稳定不仅表现在精神上,在身体上也有体现。”他说:“在儿童阶段的后期,这种稳定性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假如一个毫不了解人类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之后,如果他们在未遇见真正的成年人之前碰到了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那么,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极有可能会被他们当成地球上的成年人。”

下面来看儿童身体方面的表现,就这两个心理阶段比较而言,是能够发现很明显的变化的。其中,儿童换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12~18岁是第三个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中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同样可以分为12~15岁、15~18岁这两个小的阶段。人的身体在这个阶段中也有变化,并且基本长成型。少年在长到18岁时基本完成了身体的发育,此后虽然年龄不断增长,但身体发育就不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了。

官方教育已经认识到了人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处于不同阶段而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一点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不过他们的认识似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不清晰的直觉上。由于0~6岁这一阶段不在必须接受教育的范围之内,所以把这个年龄段划分为一个阶段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认可。我们都知道,孩子到6岁时就发生了一个变化,那就是他们可以去上学了,这就意味6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很多事情,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走路,缺乏自主能力而且听不懂老师说的话,那么他是没有办法适应集体生活的。也就是说,人们认可了孩子在6岁时发生的这一变化。不过,在接受这一变化时,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表现却很迟缓。比起刚刚出生时什么都不会做的婴儿,儿童成长到6岁时不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具有自主能力,而且还能去上学了,所以说儿童在0~6岁这个阶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在很多国家,由于儿童长到12岁时就离开了初等学校或小学,并进入了中学学习,所以人们对第二阶段的划分态度也就有意或无意地认可了。都说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适合接受基本的文化理念,这是为什么呢?而且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很多国家通常都采取相同的教育方法,难道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因为这种教育结构设置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都通用的心理基础上的,并且教育机构也是经过验证后才采取这种设置的。我们从以往的经验中得知,这个时期的儿童不仅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他们在听讲和学习时也有足够的耐心,在心理上是能够适应学校教育要求的。这个阶段之所以被认为是接受文化的最佳时间,就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中平静而健康地成长,并能坚持学习。

官方教育也开始认识到,儿童个体的心理类型在12岁之后就进入了另一种阶段,所以学校教育也开始进入到一种新的形式,中学被分成初中和高中这一点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也可以将第三个阶段分成两个小的阶段。教学时间上,通常将初中划分为三年,而高中则划分为四年,当然我们没必要去追究时间上是怎样划分的,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中学教育阶段通常也被划分成两个阶段的事实上面。从总体上来看,这个阶段和平静而简单的第二个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阶段与儿童在0~6岁阶段的变化有些相似,青少年的心理在这个阶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正是很多心理学家关心青少年教育的原因。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在身体发育上没有以前那样稳定,而且性格方面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往往会表现出叛逆的倾向。即使学生的变化非常明显,但学校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不会考虑青少年是否愿意接受他们的安排,而自行制定了学生的课程时间表。青少年们不得不遵从这些安排进行学习,并花费大部分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多年来,大学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虽然大学教育在课程量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但与中学教育比起来,仍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很多大学生常常在学校留着样式各异的小胡须,挤成一堆坐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课,这种情景看起来实在有些奇怪。教授讲、学生听,事实上大学仍像中学教育那样没有改变,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们却像儿童一样被束缚着:在校期间,他们必须按照教授的要求,服从地坐在教室里听课;而在家里,他们可能会由于没考出好成绩而遭到责骂,抽烟或坐电车这些事情也只有在父亲心情大好时才能得到特赦。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年轻人们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智慧和经验,是为将来社会的需要而准备的。为了将来可以从事医生、律师或是工程师等职业,他们的大脑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而这些只是为了给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

我们试问,这些年轻人为了取得学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纵使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就一定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吗?他们是否都能赚钱糊口呢?对于提供给他们工作的工厂一方,会信任这些没有经验的工程师,并将设计方案放心地交给他们吗?年轻的律师能打赢官司吗?社会对刚毕业的年轻人缺乏信任,对此我们该作何解释呢?这就是原因所在,往往年轻人们花费一二十年的时间在听讲上,但仅仅靠耳朵听和大脑记的教育是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的。年轻人只有参加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总结出经验,最终成熟起来。所以年轻的医生往往需要通过几年时间去实习,初入行的律师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来指导,刚毕业的工程师也需要在岗位上实习几年,这样,这些年轻人才能逐渐投入到工作中。但事实上,大学毕业生们要参加实际工作也不容易,他们需要逾越很多预期未料到的障碍,为此,他们必须找人推荐或到处寻求帮助。让人惋惜的是,在很多国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毕业生们为找寻工作而苦恼,曾在纽约发生的一次毕业生游行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参与游行的毕业生多达数百万人,在他们举着的条幅上写着这样的话:“没有人雇佣我们,我们非常饿。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回答。教育处于脱离实际的状态,其根深蒂固的传统一直未能被打破。教育的工作内容仅仅认识到了人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而已。

在我还年轻的那个时期,没有现在这种招收3~6岁孩子的各种学前班,那时候2~6岁的孩子是没有人关心的。不过,今天的教育与过去并没有什么改变,教学的最高目标仍然是大学,因为能进入大学的都是很出色的人。不过,现在注重对人本身进行研究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和我的想法一样,很多人也认为0~6岁这个阶段才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而不是大学时期。0~6岁这一阶段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除了形成人类的智慧以外,人的心理也完成了定型的过程。那些研究生命潜能的人也受到了这些观点的影响,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一个新生儿长大后的人格特征是由这个阶段决定的,所以已经有很多人参与到对新生儿及1岁婴儿的研究中来。

一直以来,人们对死亡的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因为人们很想弄清楚人死之后是什么样的情形。不过现在人们对这个未知领域的研究也勾起了人们的遐想,可以说研究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低于早期人类对死亡的探知,原因就是从新生儿身上我们发现了未知的潜能。

婴儿时期非常漫长,可说是最令人辛劳的时期,那人类为什么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呢?宇宙中没有一种动物像人类这样。在这个过程中究竟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这个成长阶段成为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不用怀疑,其中一定存在一种神奇的创造力在发挥着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在刚出生时,婴儿还一无所知,但一年之后他却知道了很多东西。新生儿没有任何主观意识,对任何东西都没有记忆力,他们也没有知识,他们只是在慢慢地成长着。人类不像动物那样一出生就能说话,比如刚出生的猫就能“喵喵”叫,初生牛犊以及刚从蛋壳中孵出的小鸟都拥有与父母相同的声音,但婴儿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就只会哭。这正是我们无法解决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的原因。不过,我们可以对人类发展成型的过程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从无到有,而且因为它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因而显得非常神奇。这对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挑战,要研究清楚这个神奇的过程是十分困难的。

在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儿童的大脑与我们成年人的大脑完全不同,他们的大脑拥有一种创造性非常大的力量。婴儿在成长中完成语言创造的同时,还完成了发音器官的发育及成长的过程。在身体方面,婴儿每时每刻都在为发展自己的智力等因素而准备着。我们成年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但儿童并不知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完成的一系列伟大的工作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与此同时,儿童还必须学习并创造知识。

假如我们认为成年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那么儿童的行为就是无意识的了,不过在这颗无意识的头脑中却充满了智慧,所以他们的这种无意识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这种观点对每一种生物都是适用的,甚至昆虫也一样,它们也拥有某种无意识的智慧,这是天生赋予它们的。在儿童的大脑中也存在这种帮助他们取得种种进步的无意识智慧。

婴儿在这个阶段时是从吸收周围环境的知识开始成长的,那么婴儿又是怎样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的呢?正如我们现在通过研究已经知道的那些特点,通过它们,婴儿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了知识。儿童吸收环境知识,是他们本身具有的天赋,并非通过主观思想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当婴儿的注意力和热情被自己周围的事物唤醒时,他们对事物就产生了一种特殊敏感性,并开始与周围事物进行互动。

儿童从环境中吸收知识的最好证明就是语言。儿童是怎么学会一种语言的呢?在他们学习说话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也许我们会回答说,那是因为他们具有天生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他们听懂并学会了人类的声音。这样说似乎也没有错,但是我们还是存在疑问,在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存在数千种声音,为什么他们只听取人类的声音并进行学习呢?从婴儿唯独听取并学习人类语言这一点可以看出,其他声音给婴儿留下的印象必定没有人类语言深刻。而且在这种强烈印象的刺激之下,让婴儿产生了很强烈的感情共鸣,随之带动婴儿体内的神经也产生一股热情。最终,在这种神经的促使之下,婴儿发出了人类的声音。

在此,我们打一个听音乐的比喻,在听一场旋律优美而动听的音乐会时,听众的表情往往会随着旋律的改变而改变,并且他们的手指或头部会伴随旋律的节拍而运动。这说明人的心理在听音乐时也会产生这一现象。婴儿在学习环境知识时可能正是他们无意识的大脑也产生了相似的反应,但比起观众对音乐的反应来说,婴儿对语言和声音的反应则更加强烈。婴儿的舌头、脸颊或是发声器官都处于静止的状态,但他们却做好了随时学习发声的准备,他们无意识的大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婴儿在学会发声之后为学习语言做了什么准备呢?在他们的心理人格中,是怎样将语言变成自己的一个固定部分的呢?儿童在婴儿阶段学会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母语,在儿童后来学习其他语言时,犹如真牙与假牙之间的区别一样,母语和这些语言就存在很明显的差别。

在儿童学习语言时,起初他们发出的声音不具有任何意义,那么,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赋予这些声音含义和思想的呢?在儿童学习单词并明白这些单词意思的同时,他们还学习了组成句子的结构,进而学会了句子。我们知道,理解语言的前提是清楚句子的结构。就拿“玻璃杯放在桌子上”这个句子来说,有时正是由于单词摆放的位置不同而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假如我们改变顺序后说“上桌子放在玻璃杯”,那么肯定没有人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通过正确摆放单词的顺序,我们才能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同样,儿童才能根据单词顺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不过我们仍然很疑惑,儿童理解单词和句子的过程中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人们通常会说:“因为儿童记住了这些内容。”然而我们都知道,具有记忆力才能记住东西,但儿童出生时是不具有记忆力的。也就是说,儿童要记住东西首先要在大脑中产生记忆能力。另外,一个人如果能通过不同的语序而明白句子不同的意思,那么他必须具备推理的能力。但是,儿童生来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

儿童从婴儿时期的一无所知到学会说一种语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特殊的心理能力才能做到,与成年人不同,儿童正是具备了这种很强的心理能力才完成了这些事情。因此可以说,婴儿通过大脑的智慧能够完成的事情,成年人的大脑却不能做到。

我们可以这样说,儿童与通过大脑来学习知识的成年人是不同的,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与生活的接触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精神上的化学反应在他们体内发生了。与此相反,成年人学习时仅仅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在知识输入我们的大脑之后它们只是被存储起来,犹如一个花瓶与装在它里面的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样,存储在我们大脑中的知识与我们也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过,儿童吸收知识的过程与我们正好相反,他们在接受知识之后,在知识的促进下最终形成了大脑,这些知识就组成了他们大脑的一部分,所以儿童经历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转型期。儿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建立起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类型,被我们称之为“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我们想象不出婴儿具有怎样的心理能力,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心理能力占据的优势。假如已是成年人的我们也拥有婴儿的这种能力该有多好啊!这样我们就能在嬉戏、玩耍的同时学会一种新的语言!同样,假如我们学习知识能像吃饭、呼吸那样简单的话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可能在刚开始时,我们还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变化,随着我们所学的内容逐渐增多,当我们脑海里的知识像是星辰那样繁多时,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些已经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新知识了。

假如在一个星球上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居民每天除了吃饭走路之外,什么都可以不用做,但他们却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很多东西。我的这种想法一定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浪漫的想象而已,然而这却是事实。因为儿童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的,起初他们学习每一件事情时都是出自无意识的,然后从无意识转向有意识地学习,这个过程完全是在毫无负担之下逐渐完成的。

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促使大脑逐渐成型,这看起来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啊!不过,在我们的学习从无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个过程中,每学一点知识都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

儿童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动作,起初,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长达数个月的时间里都要在襁褓中生活。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走路,也能做一些事情了。他们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并在高兴玩乐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动作。现在,在学习语言方面,儿童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了,他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动作。与此同时,习惯、传统、宗教等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他们都会去学习,并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学会其他很多东西。

当然,儿童在学习动作时,并不是随意学习的,这个学习的过程会遵循某种固定的规律,于是儿童会在特定的时期学习每一个动作。在开始学习动作的时候,儿童也开始学习自己的周围环境。儿童无意识的心理发展是在他们学习动作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发展在儿童开始学习第一个动作时,就开始转变成有意识的了。当我们观察一个三岁的儿童时,会发现很多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就说明,以前这些东西对他而言是毫无意识的,而现在他开始有意识地看待这些东西了。他开始研究这些自己在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被他当成一种游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具有了一些外部经验。慢慢地,这个儿童开始具有意识了,并且他会在这些有意识的行为中完善自己。体现人类智慧的一个工具就是手。起初,这被儿童当成了游戏并动手摆弄,但后来这就变成了他们的工作。通过从中得到的经验,他们亲自完成了完善自己的过程。从以上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本身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与此同时,他们也受到了自己性格的限制。原因就在于,知识世界比起无意识以及潜意识的世界来说,毕竟还是很有限的。

从婴儿出生的那刻起,一个神秘的过程就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为了适应他所在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他会逐渐建立起属于他个人的力量。同时,他的思想也逐渐建立起来,最终让他具有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在教育工作者看来,一个儿童成长到6岁时,突然就具有了理解力,而且当老师讲课时儿童也能耐心地听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知识教授给儿童。不然的话,教育工作是无法进行的。

在对出生几年内的婴儿进行心理研究时,我们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起来,这个阶段也正是本书将要讨论的内容。我们成年人的工作已不再是教育,而是在婴儿发展大脑时,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一发现也深深震撼了所有的人。假如我们能做好正确对待儿童智慧的准备,并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发现他们吸收知识能力的时期,然后就能延长具有这种能力的时间段,这会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另外,我们还能发现人类轻易学会知识的方法,这将为整个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假设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在人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也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其实,应该说所有属于自然界的作品都是神秘而神奇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儿童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地吸收知识,这个发现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性格形成阶段之所以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是最需要我们给予正确帮助的。也就是说,为了儿童的创造力能够发挥到极致,我们应该竭尽所能扫除他们遇到的所有障碍。天生赋予儿童的创造力是非常脆弱的,这是我们帮助他们的真正原因。我们应该关爱并用正确的方式来保护他们,当然这种帮助并非是因为他们幼小孱弱。同样,为了巩固儿童的潜能并发挥出潜能的作用,我们应该提供能够促进儿童天赋能力发挥的帮助,而不是指向儿童本身。儿童的能力都来自他们无意识的心理,并且只有通过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才能向有意识转变,当我们认识到这个事实之后就会发现,婴儿的心理与成年人的心理截然不同。因为即使我们想让儿童具有有意识的心理,但我们也不能像影响成年人那样用语言去指导和直接介入这一过程。因此,教育已不再是一味灌输语言和观点的传统模式了,它变成了帮助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手段。可见,整个教育理念已完全发生了改变。

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他们的各种能力提供帮助,以提高儿童具有的这种潜能,这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Part 4 研究儿童的新途径

现代生物学正在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过去,在研究动物或植物时,科学家们通常都会选取成年个体来作为研究标本,在研究人类时也一样,科学家的研究全是围绕成年个体进行的。而且也只有成年人才能成为伦理或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对象。在所有研究和讨论中,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死亡的话题,不过,由于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所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另外,所有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也是围绕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或相关法律进行的。而现在,科学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不论是研究人类,还是其他生命形态,幼年个体以及这些生命的起源成了研究的中心。而且胚胎学和细胞生态学(对细胞生命进行的研究)等学科还走在了研究的前列。同时,一门新兴的哲学正随着对这些低级形态生物的研究而兴起,我们从观察的结论中可以得知,这门哲学并不仅仅只具有理论性,也不是早期抽象思想家们得出的结论,它是以科学为根据的。现在,这门新兴起的哲学正随着在实验室内的实验进展逐渐从神秘的面纱后走了出来。

事实上,我们正是在胚胎学的带领下,回到了成年个体的起点。这是生命的早期阶段,很多在这个阶段中存在的东西和成年阶段是不同的,或者说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由于抽象思想家们在早期根本不了解生命,所以现在对胚胎学进行研究的这门科学让研究儿童性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现在我们将儿童和成年人进行一番比较,通过这种十分简单的说法来表明研究儿童的必要性:儿童成长道路的前方通向生命和辉煌,而成年人却正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儿童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力打造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然,他们走过儿童时期长大成人之后也就与成年人一样了。由此可见,与成年人的生命发展不同的是,儿童生命的发展方向是逐渐达到完善和完美。我们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是能够完善自己的事情,儿童都很乐意去做。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儿童的生命是快乐而幸福的,而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却充满了压抑。

儿童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强壮、更聪明,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自身的一种延伸和扩充。他们获得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在逐渐接触的工作中及各种行动的帮助下得到的。不过,虽然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了种种能力,但不好的一面伴随而来,因为他们长大后就不具有儿童时期完善自己的力量了。简单而言,他们身边已没有像以前那样帮助他们成长的人了。

当然,对婴儿时期进行的研究与成年人有联系,假如我们将研究跟踪到婴儿的胚胎时期,也就是他们还在母亲子宫里的那段时间,他们的成长与成年人仍有联系。如果再追溯胚胎形成前的过程,又需要父母双方的细胞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研究儿童的成长过程,还是追溯婴儿的原始状态,都与成年人息息相关。

儿童的生命与成年人是存在联系的,如果对儿童成长所要经历的路线进行研究,我们将会得到很大的乐趣并受到启发。

孩子是因为爱而降生的,自然规律要求我们去照料他们,我们给他们的爱也是一种自然源泉。因此,孩子出生后都会得到父母百般的呵护和精心的照料。儿童不会被成年人撇在一边孤立生存,因为他们与外界之间有父母作为第一道防线。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自然赋予的,在这份爱里面不会掺杂任何虚伪的成分,而且父母的付出往往不需要任何理由。父母给孩子的爱是伟大的,它代表的是一种能力和本能,它可以让一个人甘愿为他人付出,甚至为另一个人而牺牲。为了保护孩子,全天下的父母都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无私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即使为孩子牺牲了太多,但父母仍不会觉得辛苦,相反,他们从这种奉献中得到的是一种快乐。我们从没有听到一个人会说:“看那个人多倒霉,因为他有两个孩子!”与此相反,人们会认为这两个孩子是非常幸运的,他们会聚父母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具有一种天性,这让他们非常乐意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人类这种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正是被孩子唤醒的,不过那些不属于这个家庭的人是无法做到的。比方说,在贫困的情况下,父母肯定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会把仅有的一点食物留给孩子吃。但如果你让一个商人把自己赚取的钱财让给他的对手,那他绝对不可能那样做,他也不会说:“这些好处我不要了,都给你吧。”

由此可见,一个成年人拥有无私和自私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作为父母,成年人无私地给予爱的心态体现了人类美好的一面,而另一种心态则是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心态。

不仅是人类,这两种不同的情形在动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像狮子、老虎这样凶猛的动物在对待自己的幼仔时,也会表现出十分温和的一面;另外,为了保护自己的小鹿,平日一向很温顺的母鹿也会表现得异常凶悍的一面。这是一条对自然界的所有动物都适用的规律,不论是哪一种动物,在幼仔面前它们都会是一种相似的状态。这些身为父母的动物,也许都拥有一种和我们平日见到的样子完全不同的特殊本能。有的动物比人类还温顺,但它们也具有保护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他们保护幼仔时,会变得惊人地强烈。

即使是弱小的鸟类也一样,在本能的驱使下,在危险来临时它们会迅速飞离自己的巢穴。不过也有例外,假如它们正在孵化雏鸟,那么它们会选择继续待在巢穴里,并一直用自己的双翅护住极易被发现的鸟蛋。再看一些禽类动物,它们为了引开走进巢穴的狗,甚至甘愿冒着被咬伤的危险将狗引开。当然,它们的这种冒险行为有时可能是不值得的,因为狗很可能并没有发现禽类的巢穴。我们在研究了无数动物之后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动物具有自我保护和保护幼仔这两种本能。J.H.法布尔是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列举了很精彩的例子。在他的伟大著作中,他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语:所有生物都应该感谢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保护的母爱。如果说生物仅仅是在一种生存技能的前提下避祸逃难的话,那么根本不具备这种生存技能的孩子们在想要保护自己时又该怎么办呢?靠牙齿捕食的老虎刚出生时是没有牙的,而通过羽毛护住身体的鸟类在刚孵化时却没有一根羽毛。由此可见,一个物种若要延续,那么父母就需要保护自己刚出生且没有自卫能力的幼仔。

假设一种生物仅仅依靠强壮的身体来生存的话,那么,这种生物肯定早就灭绝了。可见,成年个体对孩子的爱就是物种生存下来并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

研究智慧的外在表现是自然历史中最奇妙的一部分,即使是最温和的动物也存在这种智慧的外在表现。自然界赋予了所有生物自我防卫的本能,而且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智慧。对每种生物来说,其特有的智慧都会用在保护自己的幼仔这方面。对于那些拥有自我保护本能的物种来说,不仅种类比较少,而且智慧也相对较低下。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只列举了一部分例子,不过法布尔在自己著作的第十六章中,有对成年昆虫保护幼仔行为的具体描述。

假如我们研究生命中的不同类型,我们一定会发现,自我保护和保护幼仔这两种本能以及相对应的两种生活方式在生命中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将这种研究结论放到人类身上,并只考虑社会方面,那我们研究儿童也是极有必要的,因为这个研究对成年人的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想在研究人类时取得大的进展,就要从研究儿童开始。

Part 5 物种形成的奇迹

人类这个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是怎样出现并最终成为了具有思想的男人或女人的呢?这样的事实一直困惑着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

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他们身上形成了各种神奇而复杂的器官,这个问题也让人疑惑不解。人类用来说话的舌头、用以观察研究世界的眼睛、大脑以及身体的其他部分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在18世纪,那时候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们都持有这样观点,他们认为,在人身上诸如器官等所有东西是早就形成的。他们通过想象认为,肯定有一个微缩的小人存在于人类的细胞中。在这些科学家和思想家们看来,这个存在于人细胞中的小人虽然小到用肉眼无法观察到,但他们坚持认为小人肯定存在,而且会逐渐长大。这种观点不仅只针对人而言,它同样适用于所有哺乳动物身上。不过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又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方坚持精子论,一方坚持卵子论。在这两种观点中,一方认为人身上的小人存在于男性的生殖细胞中,另一方认为小人存在于女性的生殖细胞中。在当时,有关于人类的讨论话题大都集中在这个争论上。

后来,一个名为G.F.伍尔夫的药师为了弄清楚在人形成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他用当时刚发明出来的显微镜亲自进行了观察。通过观察鸡的受精卵细胞,伍尔夫得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结论:经过受精卵细胞形成的鸡蛋里并没有小鸡存在,小鸡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之后才会慢慢形成的。他这样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整个过程:起初只有一个生殖细胞,这个细胞接下来就分成了两个,后来又由两个分成了四个,如此经过不断分解的过程后,最终形成了小鸡。

伍尔夫得出的结论激怒了那些坚持原有观点的学者们,他们愤怒地对伍尔夫发起了各种抨击:无知!异类!胆大!对宗教的亵渎!经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受到人们的责难,伍尔夫只得逃亡到国外.最终,这个胚胎学的创始人在被迫流亡海外的过程中客死他乡。

在此后的50年内,虽然显微镜的使用得到普及,但仍然没有人敢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以验证这个秘密。继伍尔夫这位远远走在前面的先驱者之后,一位大胆的科学家重复了伍尔夫曾做过的实验,这位名为K.E.范·拜尔的科学家也证实了伍尔夫的结论。直到这时,这个事实才被所有人接受,也从这时候起,胚胎学这门十分有趣的科学新分支诞生了。

毋庸置疑,胚胎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科学。这门科学与研究成年个体器官的解剖学不同,它与研究器官功能的生理学也不一样,更不同于研究疾病的病理学,胚胎学这门科学研究的是生命成长和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

包括人这个最神奇的动物和哺乳动物在内,所有动物的形成,如同原始细胞一样都是从单一的细胞发展来的,甚至没有任何区别。这个过程之所以神奇,正是因为发展成动物的细胞都非常小。就拿男人的生殖细胞来说,它的长度还不到十分之一毫米。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细胞之小,如果你将一支铅笔削得特别尖锐,然后点出一个点并紧挨这点点出十个点,这十个点总共的长度差不多有1毫米。那我们可以想一下,其十分之一的距离会有多长呢?足见,一个最终发展成人的细胞起初有多么小。最初的这个细胞与人的身体是分开成长的,在它的外面,有一层将它与承载它的人体分隔开来的囊,这层囊对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

胚胎学的发现不仅适用于人类身上,它也适用于其他所有动物。这个生殖细胞从小到大,都处于与母体分开的状态,并且由它自己完成了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想象空间被无限放大了,不论是亚历山大或拿破仑,还是莎士比亚或者甘地,世上所有的伟人们和他们的同胞一样,也都是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胞发展而来的。

用具有更强功能的显微镜来观察这个生殖细胞,我们就能发现,它是由一部分血球组成的。这些血球被我们称为“染色体”,因为它们很容易被化学物质染色。在不同物种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不同的,不过同一物种的染色体数量却是固定的,比如人的染色体数量的46个,其他物种则有13个到15个不等数量的染色体。染色体,被认为是承载物种遗传特征的工具。近段时间,通过用功能更强、体积超大的显微镜进行观察,科学家发现每个染色体就是一个小盒子,在盒子里装有一条链,大概每条链包含有100个小颗粒,其实这些颗粒就是基因。当打开染色体这个小盒子之后,这些基因被释放到细胞里,于是这个细胞就成为大约装有了4000个基因的仓库。绝大多数观点都认为,基因是一些特定遗传信息的载体,例如它承载了鼻子的形状、头发的颜色等信息,也就是说,所谓“基因”就是一个含有传宗接代之意的词语。

我们不禁联想到,这些科学发现都是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得出的吗?当然不仅仅这么简单,科学研究最终还是归功于人类那颗具有创造性的大脑。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仅有能力“研究挖掘事物”,而且还具有想象力,从而能将正在发生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科学发现正是在具有这种能力的前提下得出的。对生殖细胞的研究也是这样,它虽然小到用肉眼根本观察不到,但人们仍然发现了包含在它里面一代代积累下来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这个科学发现正是人类结合所有经验的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了生物的起源,但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科学结论,那么仅靠枯燥的科学理论叙述就会显得很抽象,并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

基因排列顺序的这个过程,早在我们的肉眼能看见这些细胞发生变化和成长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不过,这些基因的排序并不是随机的,在它们排序的过程中也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且会遵照优胜劣汰的法则进行。由此可见,细胞中的4000多个基因在以后人体的成长中并非都发挥作用,只有在竞争中取胜的那些基因才会发挥作用,人体的显性遗传特征都是由取胜的基因承载的。

发挥作用的基因具有显性特征,而其他不发挥作用的基因则携带隐性遗传特征。首先发现生殖细胞存在这个奇特现象的科学家蒙代尔,为此,他曾进行过著名的演化实验,关于生殖细胞的这一科学假说就是根据他的这个实验提出的。蒙代尔在实验中将属于同一科系,但一种开着红花另一种开着白花的两种植物进行了杂交,然后种植经过杂交实验结出的种子,等它长成并开花之后进行统计,结果是开红、白两色花的比例为3∶1,这就说明,红色为显性基因及白色为隐性基因的植物在开花后,红、白花的比例是3∶1。从这个研究事实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显性和隐性的遗传特征会按照一个不变的规律出现相应的数学组合。研究两种基因可能的数字组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为即使处于相同条件,任一生殖细胞长成成体时长得是美是丑、是强是弱都会根据基因优势的不同而不同。

每个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就是因为这些基因具有不同的组合。所以,即使两个孩子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但也长得也不一样,存在美丑、强弱、聪明愚笨的差别。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人们就开始研究人类优良遗传基因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出现这个问题,于是,优生学这门新的科学就产生了。

此章节研究的内容,是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上的科学历史(关于基因及基因组成的科学),它对组合完成之后进行的研究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基因组成之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正式开始了,这个细胞分裂的过程十分简单,而且也很容易进行观察。我们知道伍尔夫在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时,他就已经能够描述胚胎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了。

细胞从最初的一个分裂成两个,接下来两个又分裂成四个、四个分成八个、八个分成十六个……如此不断地翻倍分裂,分裂后的细胞是均等的,而且彼此紧密相连。就像我们在建一幢房子之前会先购买足够的砖坯一样,细胞分裂会一直持续到出现数百个细胞为止。然后,如同哈克斯利比喻的那样,一块块砖被砌成了墙,而细胞也被分成了界限分明的三个层。接下来的过程,不论哪一种动物都会经历,而且变化都是相同的。首先,有如印度橡胶球的不同侧面(桑葚胚)一样,细胞形成了一个空球。此后,这个空球的外壳会向内弯曲,外壳凹下去之后就形成两面相对立的状态,此时,整个细胞就形成了三个面,此时差不多就完成细胞最终结构的完整形状。

细胞非常清晰地分成了三层:外部的外胚层、中间的中胚层、里面的内胚层。这些分裂出来的细胞在某种程度上比第一个开始分裂的细胞小,这些细胞大小相同,而且最终由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细小的、可以延伸的个体。

在细胞外壳凹进去后所形成的三个复杂的面中,每一面都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器官系统。处于最外层的一个面最终会长成皮肤及感觉、神经系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最终形成皮肤的这一层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并直接与外界接触,而感觉与神经系统则像纽带一样把细胞与外界联系起来了,事实上,这一点和我们想象的差不多。而凹进去的“面”则会长成比如肠、胃、消化腺、肺、胰、肾等身体里的各种器官,并提供营养给人体。处于中间的一层会长成支撑整个身体和所有肉的骨架。由于神经系统器官负责进行人体与外界的联系,故而被称为“联络器官”。而消化和呼吸系统只给生物的植物性或非活性部分提供服务,因而被称为“植物器官”。

直到最近,科学家才研究发现了器官本身的发展方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形成器官系统的同一个层中会出现很多中心点,一种巨大的生物活力会突然从这些中心点上显现出来。因为中心点在这些如同模型一样的分层细胞中最终变成了细胞,而细胞最后就长成了各种器官或器官初期的雏形。虽然这些器官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会各不相同,当然后期是怎样发展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无论这些器官最后会长成什么样,所有器官的起始过程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从这些中心点开始发展的。发现细胞中出现中心点并形成器官这个过程的是芝加哥大学的查尔德教授,这些中心点被他称为“生理梯度”。除了查尔德发现了这个过程之外,名为道格拉斯的英格兰胚胎学家也差不多同时得出了相同的观察结果,不过道格拉斯仅仅对神经系统进行了观察。

器官开始出现的时候,起初在形态上没有太大差异的细胞之间形成了非常大的差异,并开始变换类型。细胞产生改变的这一过程会因为未来器官的作用而不同,这些细胞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未来器官的工作需要,从而会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过,虽然细胞是为了满足未来器官的特殊功能的需求而进行了这个“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不过,在这些特殊功能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之前,形成器官的细胞就已经适应了未来器官的需求。

让我们先观察一下图4中的各种细胞类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已经变换成为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所有细胞中,肝细胞就像用以铺路的石板一样,呈现出彼此相连的六边形形状。不同于其他一些细胞的是,它们之间没有连接彼此的组织。再看骨细胞,呈现出椭圆的形状。它们数量少,彼此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它们被一些细小的线状组织连接在一起。不过,组成骨头最基本、最重要部分的是一种固体连接组织,它是由细胞本身组成的。而气管的表层细胞更有意思,呈现出三角形形状,在这些细胞之间散布着细小的环状物,并且这种环状物还不停地分泌着一种像树脂一样的物质,起到粘连空气中的尘埃的作用。气管中呈三角形状的表层细胞处于纤维边缘,并且不停地震动着,这样,环状物分泌的黏液就能够通过震动不停地向体外的方向移动了。另外,在人体内最重要也最发达的就是神经细胞了,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无可替代性。神经细胞上长长的卷须犹如连接各大洲之间的电话线一样,起到了传递命令的作用。

当然,除了从器官细胞的形状上区分它们之外,从它们具有的不同功能也能区别出这些细胞。比如皮肤的细胞,在组成皮肤的各层中,分布着一种特殊的扁细胞,在外表皮的这种细胞不停地死去的同时,它下面的细胞就会取代这些死去的细胞继续发挥着保护皮肤的作用。这种细胞的作用主要是保护身体的外部,它们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时刻做着为祖国牺牲生命准备的战士。

不论是从细胞形状还是从功能方面去区分这些细胞,这个区别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细胞都有很相像的起源过程,只是为了达到完成未来使命的目的才开始产生变化的。其实,在这些细胞刚开始发生变化时,它们还不能完成后来要做的任务。不过,我们可能会想象,认为这些细胞为了完成它们的任务,一定在最开始就做好准备了。事实上,它们会先改变自己的形态。当然这些细胞并非处于一直变化的状态之中,当它们完成了一系列变化过程之后,就停止形态的变化了。比如说肝脏细胞,它们是永远不可能变成神经细胞的。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人体器官就像一些特定类型的人一样。人体器官细胞在没有发展到“专业化”程度的时候,就像做家庭副业的那些人,刚开始时他们能做很多工作,一个人可以搞建筑,也可以充当木匠、医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生存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当他们从事其他行业时,他们的心理往往难以适应。也许有人会想,从事一个陌生的工作就可以学到一门技术或专长,但是“懂”并不表示“精”,只有专于一项工作中,才能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比起能否学到更多的技术来说,是否具有一种适合这个工作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很多人的理想,并被他们当成终生追求的目标。

下面我们继续来讨论有关胚胎的问题。人体的每个器官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它们都是由特定的细胞组成的,而且各自的功能也是不同的。细胞的这些功能能促使器官正常工作,人体需要借助这些功能才能健康发展,这正是每个器官成长发育的目标。

胚胎不只是为了长成器官而发育,在它们发育的过程中还会建立起器官之间的某种联系。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就是为器官之间提供联系的两个系统。在人体中,连接各个器官的就只有这两个系统,与任何一个器官相比,这两个系统要复杂得多。

仿佛一条河流那样,循环系统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着,它的工作就像进行搜集一样,不断为人体的各个部分输送各种物质。事实上,循环系统从肺部吸收氧气的同时,它就成为了人体各个细胞之间营养物质的输送通道。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的血液在运送营养物质的同时还承载着一种被称为荷尔蒙的物质。荷尔蒙是由腺体分泌的,它对人体器官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刺激各种器官的活动。荷尔蒙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调节器官的工作,以保证器官之间必要的协调。

荷尔蒙之所以需要循环系统进行运载传送,是因为这些产生荷尔蒙的腺体距离人体需要荷尔蒙的器官很远。在人体中,循环系统这条“河流”是与各个器官紧密挨在一起的,而各个器官会各取所需地从循环系统中获取它们需要的物质。同时,器官又会将自己产生的物质释放到循环系统中。当然这些物质并不是废物,因为其他器官可能就需要这些物质。

在人体中,另一个与循环系统一样,对身体起到调节作用的组织是神经系统。从大脑这个“控制室”传达给身体各个部分的一切命令,都是由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同样存在像人体的两大系统一样的体系。社会中货物流通的过程就像人体的循环系统那样,在不同国家生产出来的商品会在很大的领域内进行流通,这些商品通过各种流通途径被众多买者或卖者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此过程中,买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各种商品。人类社会中商品流通的过程不正像人体的循环系统一样吗?我们不也能将倒卖商品的人看作是血液中运输物质的红细胞吗?一个地区生产出来的东西会被其他地区的人买走的情况,不就像人体中一些器官会利用其他器官生产的物质一样吗?

说起由腺体生产的荷尔蒙,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它的工作性质就像那些为协调社会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工作一样。为了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在一些较大国家里已经开始施行造福于人类的种种举措。比如规划环境,监控商业,刺激、鼓励并指导企业的发展,等等。当然,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这些采取“荷尔蒙”调节社会的工作确实存在明显的缺陷,不过这说明了一点,社会还有更大的完善空间,现在仅仅处于“社会循环系统”的胚胎发展的初始阶段。

不同于社会循环系统的发达现状,起到类似于神经系统作用的东西在人类社会中还非常少。甚至可以说,从目前混乱的社会现状来看,还没有出现对社会起到神经系统作用的任何体系。而人类社会要和谐地发展,就需要起到调节社会机体作用的这种体系。现在,民主发展成为最能体现现代文明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我们的领导在民主选举中投票产生。社会中的这种现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从胚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社会形式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啊!我们知道,细胞为了满足器官未来的需求而必须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细胞要达到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程度,那么,对这些细胞进行指导的细胞就需要达到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因为指导细胞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发育的过程中,细胞若想成为指导其他细胞的“领导者”,首先需要增强自己的能力,细胞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锻炼自己以适应条件。这个过程没有选举的概念,如同船上的掌舵手一样,一个人要做好领导者必然先做好充足的准备。细胞完成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始终贯彻这一原则,自然我们也必定能从最终结果中看到这种原则发挥的巨大作用。

胚胎学的研究让我们产生了灵感,也给了我们指示。对于奇妙的胚胎,朱利安·哈克斯利这样总结说:“一个人从无到有、由简单变得复杂、从年幼无知到长大成人,生命的这个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假如发现这个伟大的奇迹却没有让我们震撼,那么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这个神奇的过程正在我们眼前时刻发生着。”

不论是研究鸟类、兔子,还是研究其他任何脊椎动物,我们都会惊奇地发现,组成这些动物的器官都非常复杂,而且器官之间的联系都非常紧密。我们从对循环系统的研究中还得知,整个系统被精密复杂并且完整的管道连接着,这个系统的结构是人类发挥最高端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模仿并建造出来的。再看人类的大脑,它更是神奇,它是一部装有人类思想的机器,时刻进行着处理集中在大脑中的感觉信息这个工作,没有一种现代化设备能完成哪怕是一点点大脑需要做的工作。同样,眼睛和耳朵完成的工作也是没有一种机器可以做到的。假如研究在人体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我们会发现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一样,在这里有装备精良且完备的试验设备,并且不需要借助外力,人体自身就能完成整个加工合成的过程。这一点,是任何人工技巧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对于传达各种命令的神经系统,我们是否可以用各种现代社会的通讯网络与之相比呢?事实上,神经系统是电话、无线电、电报、电视等人工通讯手段无法企及的,相反,这些手段在神经系统面前是多么小儿科的东西呀!

人体肌肉对大脑指令的服从就如同一个顺从的奴仆遵照主人的命令办事一样,它不仅随时准备接受大脑的指令,并且能迅速地完成大脑下达的一切指令。而这一点,即使是一支训练最有素的现代军队也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这些事实面前,我们不禁联想到传导器官、连接细小细胞的神经以及肌肉的神奇功能。再细想一下吧,它们最初居然都是由一个简单的生殖细胞发展来的。在神奇而伟大的自然界面前,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事实面前感到震惊。

Part 6 儿童的行为与胚胎学的形成

我们通过对胚胎的研究发现,每一个胚胎发育阶段的研究结论,都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高级动物。不过,由于低等动物在早期的某一个胚胎发育阶段受到阻碍而发展不完全,因此它们的胚胎发展阶段也会不同于高等动物。

比如,在海洋中始终都保持旋转的中空球体状的团藻,它的胚胎在发展成球形之后就停止继续发展了。在团藻的细胞表层外面,有一种不停震颤的须状物质使他一直保持移动和转动。

在适用于大多数物种的胚胎发育阶段中,细胞发展成为三层之后的过程会很相似。比如腔肠动物的细胞向两“面”发展的这个阶段就非常相似,细胞形成一个中空的球体之后,外壳开始向内弯曲,从而形成外胚层和内胚层,细胞完全发展出三层后的过程是极为相似的。虽然是不同动物,但胚胎的这个发展过程却极其相似,这也正是我们在分辨一些胚胎时容易混淆的原因。

这个事实最后被认为是能够充分证明动物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演化的证据,所以才有了人是从猿演化而来的观点。此外,诸如由鱼演化出了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又演化出了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又演化出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等,生物可以追溯到单细胞动物这种最简单的形式上。为了物种的遗传,所有的胚胎和它们的祖先一样,会经历祖先经历过的所有胚胎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个体的发生形成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物种演化的全过程能从胚胎的发育中明确地反映出来。

这也正是之前胚胎学被纳入达尔文理论的原因,而达尔文的理论被人们视为一种可信的证明。然而此后不久,在公布了德·弗雷斯的发现之后,人们认识到,胚胎学还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这样才能正确地解释生物。

在德·弗雷斯的发现中,我们先说突变理论,德·弗雷斯观察到由同一母体培育出了不同品种的植物,他由此发现,突变的发生并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这被人们称为自然演化。引起突变发生的诱因是什么?我们如果在外界环境中找不到这些诱因,那么原因就存在于胚胎的内部活动中。这就说明,在胚胎内部,也能单独而快速地发生演化。

也就是说,我们的眼光不应该受到达尔文“适应—变化”这个理论假设的限制,因为一个适应变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这与上面的事实不符。因此,研究者们还应该找到并接受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并自由地在其他方面找寻答案。

其实,生物并不是像机器那样是由众多器官组成的集合体,而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胚胎发育过程,不过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已。就像高等动物那样,在胚胎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发展过程之后居然神奇地长成了不同的动物,或长成鸟类,或成为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等,甚至还长成了人——这个复杂的动物。

当然,例如牙齿、肢体等这些动物发展到最后的形态,更多是由它们在生存环境中的行为决定的,而与它们的胚胎形态没有太大关系。

胚胎的发育的过程与人类活动有有点相似,就拿建筑来说,不论是简单的房屋还是复杂的城堡,在修筑所有建筑之前都会先将建筑材料(如砖、石块)准备好,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堆砌成墙,不过,这些建筑在最后会以不同的外形呈现出来,这并非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建筑材料,而是最初出于不同设计目标的原因。由此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特殊的生存规则。

不过,以上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胚胎学的内容已不再只是一些逻辑推理了,对这门科学的研究已经粗具规模。当然,我们并不是通过胚胎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但从中我们一条研究胚胎学的道路——实验,而我们也在实际运用这条道路的探索中,获得了很大的成果。

事实上,胚胎的发展也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表明,在实验中,可以对胚胎施与人为影响,以达到改变人的生命进程这个目的。在这方面已经有人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我们在对蔬菜或动物的基因及基因组合施加影响之后,就能改变它们的遗传过程。这个令人感兴趣的新领域已把大门向我们敞开了,它已突破了理论性的局限,就此具有了实践作用。这正是研究胚胎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在对还未长成各种器官的胚胎施加外界影响,这个领域已不再神秘,因为人类现在已经掌握其中的秘诀。

多年之前,世界上的第一个胚胎学领域商标在美国被授予。从那时起,人们可以通过影响蜜蜂的胚胎发育,这样实验培养出来的蜜蜂没有针刺,而且采集的蜂蜜比普通蜜蜂要多得多。同样,我们还能让植物去除带刺植物茎上的刺,同时让植物结出更多的果实。另外,还能减轻毒性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可以让根部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长出更多的根来。

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各种各样的花。另外还不为众人所知的是,科学家们除了将这种方法用于陆地上的动植物身上,还将科学研究的触手伸向了海洋生物。由此可说,我们人类的智慧已经可以达到美化并丰富地球的程度了。假设像生物学家那样,我们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按照我们的需求影响并控制它们的发展,那么接下来的发现就是令人吃惊的,因为人类已经成为一股可以改造宇宙的巨大力量,这是人类存在于地球上的又一个伟大意义。

我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延续了造物的过程,似乎完成加快造物进程就是人类来到世界上的任务一样。当然,如果这是人类的任务之一,那么,人类已经能控制生命这一事实就等于完成了使命。

由此可见,在胚胎学的研究方面,抽象、枯燥的理论想象阶段已经成为了过去。

让我们假设一下,人类今天已经能够用这些方法造出一种新物种,那么,明天不就能通过同样的方法控制人的心理世界了吗!

与身体发展一样,人类心理世界的发展也是从毫无差别向存在差异发展的,这个过程也会遵循一个同样的发展规律。

如同早期那些思想家们的错误观念一样,在人的原始生殖细胞里没有人的存在,而一个新生儿刚降生时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心理个性。通过研究得知,人类的心理刚开始都只是一个细胞的组合,它仅仅只是一个物质堆砌的平台而已。完成物质堆砌这一过程的,正是我所说的儿童的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在心理平台上完成堆积过程之后,会围绕感觉的中心点,按顺序逐渐形成心理器官。这是一个精密到我们根本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对其进行重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隐藏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心理的这些感觉能力并非产生于心理本身,它是由对应的心理器官产生的。在心理器官中,每一个器官都是独立发展来的,比如说,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他判断距离的能力以及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同时但又各自独立地完成的。另外,两腿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是同期完成独立发展过程的。

每一种感觉能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不过这些感觉类型都有活跃异常这个共同点,人类通过这些感觉类型完成了各种动作。这些感觉类型在心理器官形成之前,会一直将大量的能量供应给我们,但是当心理器官形成之后,这些感觉类型就随之消失了,它们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存在的。与这些感觉类型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对它们的记忆,在心理器官形成后我们会忘记这些感觉类型曾经存在过。当然,这些已经长成后的心理器官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组合。

除了在人身上有这种现象之外,我们还在昆虫身上发现了感觉类型曾经短暂存在的过程。在昆虫出生并经历了一系列活动之后,心理感觉开始发挥出它们的作用,而且昆虫必须在这些感觉类型的帮助下才能求生和发展,这是由提出突变理论的德·弗雷斯发现的。此前,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还仅限于人类,但德·弗雷斯向人们展示的这个发现却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其他动物身上。于是一时间兴起了很多学派以及各种理论,这一领域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后来美国的心理学家怀特森独辟蹊径,找到了一条研究的新路。

怀特森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说:“我们应该将那些无法验证的理论丢弃,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能够证明的理论上。如今有一点是我们非常确定的,那就是我们对动物的行为进行观察。这可以成为我们找到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

怀特森是从动物可以被我们看到的外部行为开始进行研究的。他最初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儿童的心理和人类的行为上,因为他认为,对这些行为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更深层地研究生命。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对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行为可以进行研究。于是,怀特森就认为在儿童身上没有从父母身上遗传本能和心理,而且人的所有行为是由众多特定条件的反应来决定的。人的行为逐渐增多,正是由于在一系列平台上,这些反映层层叠加不断增高。在这样的前提下,怀特森提出了“行为主义”学说。这个学说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美国,它得到认可,并一度非常盛行,不过却遭到了其他国家学者的反对,他们批评说这种观点十分肤浅而且不成熟。

当然,在众说纷纭之中,还是有人认真研究了这个观点。美国的两位学者对怀特森的学说感兴趣,为了探索和研究行为,他们准备作进一步实验,或者是进行新的试验。这两位学者就是考格西尔和盖塞尔。

费城的考格西尔在行为学的基础上,对胚胎学进行研究。盖塞尔则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成长发展,后来他在研究中还建立了一所非常出名并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心理实验室。

多年来,考格西尔一直在研究一种动物的胚胎发展。他用以研究的这种动物结构非常简单,甚至还没有进化到两栖动物的水平,但很适合做研究。虽然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但考格西尔一直没有对外界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直到1929年,考格西尔才发表了自己多年来的结论。这是因为他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当时生物学领域早就形成的思想完全不相符。这也是他用那么长时间反复实验的原因。考格西尔反复进行了实验,而且可以说一次较一次更加精确,不过他得出的结论仍然是相同的。他发现大脑的神经中枢系统的发育早于执行其发出指令的器官。比如,在视觉神经发育之前,视觉中枢就早已出现。然而如果按照生物学思想则认为,胚胎发育的规律应该是“在物种发展过程中哪一种结构先出现,那么,这种结构也会先出现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所以实验结果令考格西尔十分困惑,如果按照胚胎发育规律理解,神经中枢不是应该先于器官出现在胚胎中的吗?但自己的观察确实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视觉中枢为什么会在眼睛,甚至是控制眼睛信息传递的神经出现之前先发育出现呢?

动物行为的研究工作在这个发现的推动下,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考格西尔还提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观点,他认为假如器官是在神经中枢出现之后才发展的话,说明器官就必然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我们从中就能得知,行为不仅可以遗传得来,而且生物在行为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这就有器官的形成。

其实,从自然界的动物身上同样可以找到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动物器官的形态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些器官的工作内容,即使是一些对动物本身起不了太大作用的器官仍然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例如一些专吃花蜜的昆虫为了能够吸取到花蜜而长出了尖尖的嘴,与此同时,在它们身上也会长出一种表皮,这种表皮可能对它们采蜜时帮助不大,但却能在采蜜时施放养分给花朵,好让它们下次还能够采食花蜜。再如食蚁动物,它们的嘴虽然非常小,但它们的舌头却细而长,并且能分泌出可以粘食蚂蚁的黏性物质。

既然如此,为什么动物的行为方式却是有限的呢?又为什么在各种动物中有的只会爬行,但有的却会跳跃或是攀缘呢?还令我们感到疑惑的是,各种动物吃的食物也不一样:有的吃蚂蚁,有的以花朵为食,有的专吃活动物,有的却只吃尸体的腐肉,还有的食草,有的吃木头,有的永远只穿行于土壤的腐殖质中。动物之间为何会出现这些区别呢?在世界上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繁多的物种呢?而且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并且是固定的,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有的动物具有很强的攻击能力,并且表现得很凶残,而有的动物却表现得极其温顺,为什么动物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本性呢?这些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并不相符,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动物们可能并不是仅仅以存活在周围的环境中并从中获取利益为生存目的。动物的“生命力量”似乎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持续完善生命形态的过程,而且生命的最终目的好像也不是为了完善生命本身。

这个认知是对我们已有观点的巨大挑战,因为依照这个理论,与生命的目的关系更大的好像是环境的要求。如此说来,生命或许就是完成制造物种这个过程的一种手段,因此,每种生命都背负着特定的使命。如果将大自然比喻为一个大家庭或工厂,那么,每一个生命就像是其中的身负职责的仆人或者工厂的员工。每一种生命都有各自的任务,正是在这些生命的共同付出和努力下建造了自然和谐的地球。生物的一切行为并不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身体的需求,这种行为模式正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

假如这一点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长时间以来立足于科学界的达尔文进化论呢?这一理论就此不具备价值而被丢弃吗?并不是这样的,应该说这个理论从中得到了发展。有一点是明确的,进化论不可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逐渐进化、日臻完善”这种已有形式上。如今,在研究物种的进化时,应该扩展我们的视野,并将研究范围延伸到众多边缘领域。这个研究应该包括一些功能关系,这种关系不论远近,但能联系起不同形态的生命活动。

应该认识到,各种生命活动之间的这些联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互助关系,相反与整个世界环境都有关,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某种自然统一。只有当这种统一形成之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才能获得它们生存在世界环境中的所有必须要素。

有一位地理学家早在上个世纪(指19世纪,译者注)就已经认识到,生命具有的功能与地球之间具有某种联系,这位地理学家就是莱耶尔,与达尔文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莱耶尔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的动物化石对不同时期的动物进行了研究,人们从他的研究中看到了,生存在地球上不同地理时期的生物所具有的相应生存形态。继他的研究之后,通过其他一些科学家的研究也证实了一点,动物的行为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建设。本世纪初(指20世纪,译者注),德国地理学家弗雷德里西·拉兹尔发表的名为《地球与生命》这篇论文在我国就非常出名。后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和推理也在一些相关刊物中提出来。

科学家在研究喜马拉雅山以及阿尔卑斯山脉的岩层时发现了海洋动物的遗迹,最初,这个发现让人们大吃一惊。这些遗迹除了在高高的山脉岩层中被发现以外,还出现在常年由山顶冲刷下来的堆积物中。毋庸置疑,这些如今生存在海洋中的动物曾经为陆地建设作出了贡献。犹如我们所见的那样,现在这些动物在宽广的大海里如花般成长,它们仍然存在于数不清的珊瑚岛中继续做着同样的工作。现在的这些正是曾经建设地球的无名功臣们留下的足迹,为了日渐没落的地球走向复兴,这些功臣都为此起到了帮助作用。

如今正持续涌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研究结果和证据,以证明动物、植物及人类为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风和水的功劳。生物是怎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的呢?意大利地理学家安东尼奥·斯托帕尼通过研究向人们展示了这一过程。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动物逐渐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它们为保卫自然的和谐而战斗。”

如今,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生物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就是生态学,这就让我们已没有再对某个研究结论或某一部分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的必要了。生态学深入研究了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就好比经济学影响着自然一样。在生态学的帮助下,农村耕作中存在的很多实际问题我们都能进行解决。比如说,当在某一地区引进了某一物种但我们却不能控制它时,根据生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引进一种能够克制这种物种的昆虫,以此恢复自然界的平衡状态。类似的实例就曾在澳大利亚进行过。

生态学以物种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内容,并不只是单独对每种物种的特征进行研究,这门学科又被称为实际应用中的生物学。

实用性被认为是现代科学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根据现代科学的观点认为,生物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了进化的过程。这一观点让我们更接近真理,由此说来,现代科学的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物种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让物种能够在地球上延续下去,每一物种对其他任何一个物种都背负了生存的责任。

事实上,从现代科学研究得出的一切结论以及发现,还不能对生命这一奇迹进行解释,不过,我们却能从所有已有的科学成果中进一步了解生命。

我们正是从这些能够观察到的外在现象中得到了实用的指导,我一直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为人类的生命提供帮助,而与我持有同样观点的人们,现在就可以像研究其他生物那样对儿童的成长过程进行研究了。于是我们就会想,人类处于婴儿时期这一阶段,会在整个生物学乃至整个生物界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呢?从适应遗传和完善的这种传统的进化理论角度,对生物发展进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了。而另一种力量已被人们发现,这是一种以创造和谐而不是仅以生存为目的的力量,它凝聚了地球上一切生物作出的贡献,让所有生物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

由此可见,儿童不仅有能力创造自我,并完善自我,他们存在于世界上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创造世界和谐而努力,并服务于整个自然界的生物。

可能你会产生疑问:“人类的童年这个阶段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呢?”假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起初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我们如何能信心满满地采取所谓的科学教育呢?

在儿童身上担负有两大使命,我们不能单纯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个责任,假如我们只考虑他们的成长问题,那么就无法让他们身上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

关于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做过讨论,在儿童生活的环境中,这种创造力就得以发挥出来。

同样,虽然刚出生的儿童在精神物质上什么都没有,但他们却具有天生的巨大潜能,在儿童生存的环境之下,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具有的这种发展潜能。

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婴儿什么都没有的这种情形和生殖细胞的“一无所有”作比较。这种看法当然是不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正如通过实验证明了生物个体成长过程的伍尔夫一样,由于与此前哲学家们的观点不同,所以,当时人们无不对他提出的观点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