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好的方法,教出最棒的孩子

沈芳茹

前言

  一个人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社会的。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诚然,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还是孩子的朋友,更是孩子的引路人。每一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然而,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很多父母爱子心切,却往往找不到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从而让自己的教育工作“误入歧途”。要让自己的孩子积极快乐、活泼健康的成长,做父母的确实需要苦下一番功夫。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做到最棒呢?

  成功的父母总是用最简洁、最直接、最正确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的修养、习惯、自信、情商、财商等等,有礼貌、有修养、有自信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受人喜欢,受人尊重,将来才能立足于世间,成就美满家庭和成功事业。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礼仪教育,良好的礼仪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帮助孩子追求事业的成功;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习惯教育,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收获一种性格,多一份自信,多一种成功的机会,从而享受美好人生;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情商教育,良好的情商能让你的孩子重新审视自己,善待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谊;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财商教育,良好的财商让孩子提高理财能力,学会管理零花钱、如何投资,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表达教育,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帮助孩子赢得众人的喜欢,在未来的生活中无往不利;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安全教育,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让孩子远离危险,避免不幸,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价值观教育,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提升人格层次,打造人格魅力,保护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英国教育学家狄德罗曾说,“有了真正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运用它”。再好的教育方法也要被正确的运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希望父母朋友在学习这些教育方法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将它体现在日常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本书旨在培养父母正确的教育理念,为父母传授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在礼仪、习惯、情商、财商、信心、表达、安全、价值观等方面为广大父母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指导建议,告诉家长如何教出有爱心、有责任、有教养、有情商的孩子。本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在列举案例的同时,又在切合实际的基础上为父母提供了切实可行、易操作的指导方法和技巧,为父母朋友提供了一盏教子明灯,是父母培养最杰出孩子的黄宝书。

第一章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礼仪教育

  优雅的淑女,潇洒的绅士都不是天生而来。给孩子好的礼仪教育,让孩子知礼、懂礼,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公共场合,都能成为瞩目的焦点,被人喜欢。把家庭当成礼仪的课堂,选择一种适合的礼仪教育方式,来一场快乐的礼仪教育体验吧。

方法1:像赫本和邦德那样迷人、潇洒

  【关键词】独具风采 体态 优雅

  【要点提示】我们相信,只要家长们时刻注意孩子的体姿,并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孩子必定也会像赫本和詹姆斯·邦德那样迷人、潇洒。

  【范例】

  在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女主人公张曼玉用她那曼妙的姿态、淡淡的笑容、沉稳而平静的眼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正是她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她所有潜藏于心海之中的波澜壮阔,而只能从她那颤动的睫毛中读出其正在澎湃的灵魂。

  很显然,这是一种姿态的魅力。同样地,我们的孩子若想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优美的体态亦必不可少。它甚至比一个人的才情、容貌更具有吸引力。就像著名画家达·芬奇所说的:“从仪态知觉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的本来面目,往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的确如此,当我们的孩子学会用优美的体态来表达礼仪的时候,往往会比他们的语言更能让对方感受到真实、美好和生动。

  或许会有一些家长朋友认为,孩子天性顽皮,生活的世界也要讲究随性、自在,这样严格要求孩子,岂不是束缚了孩子吗?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可以很好地兼容在一起。

  我们都知道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尽管她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至今依然难有人超越她。

  在银幕上,赫本一直用自然的姿态来诠释银幕角色。在一本关于赫本的书中提到:《罗马假日》的导演在筛选演员时,曾经用戏中的一幕来测试演员:公主身着柔细华美的睡袍在一张大床上进行仰卧起坐运动。奥黛丽·赫本十分柔弱,她用双臂迎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接着,她还非常自然、淘气地做了一系列的特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有一架摄影机在偷偷地对着她拍摄,可她毫无察觉。

  测试的结果是赫本的姿态最令导演满意,原因无他,就在于她将一种最自然的姿态融入公主这个角色中。公主在做仰卧起坐的时候也是一个普通人,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少女,而赫本却将这些完美地结合,塑造出了俏丽清纯、流光溢彩的公主形象。

  再看一个例子。

  由美国人制作的“007”系列电影中,其中那位风度翩翩的主人公詹姆斯·邦德给无数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之所以如此,不仅仅由于他英俊的外表、先进的设备以及神秘而危险的工作,而且还和他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体态有关系。我们看到,不管什么情况下,詹姆斯·邦德都是以一种英俊、挺拔、干练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即使在走路的时候,他也是挺拔上身、表情自然、精神饱满,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活力无限的印象。

  【技巧】

  可以说,无论是赫本还是邦德,他们的独特风采靠的并不是完美的形象,而是优雅的姿态。

  体态语言学大师伯德惠斯戴尔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两个人的沟通过程中,有65%的信息是通过体态语言来完成的。体态语言的信息负载量远远大于有声语言,而且常常比有声语言更真实,它们能够表达有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感情,比有声语言更简洁生动。

  1.训练孩子的一举一动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站着的时候浑身抖动、摇头晃脑、耸肩、哈腰,有时还故意“耍帅”,玩弄打火机、香烟盒,这在外人看来是十分不舒服的。为此,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具备优雅的体态,家长就要严格监督并纠正孩子的类似行为。如果是男孩,就让他们站得稳健、挺拔,显示出男性的刚健和潇洒;如果是女孩,那么就要训练她典雅、娴静,体现出女性的柔美和轻盈。

  我们相信,只要家长们时刻注意孩子的体姿,并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孩子必定也会像赫本和詹姆斯·邦德那样迷人、潇洒。

  2.让孩子知道体态是内心的“外露”

  我们表达感情,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另一方面则可以依靠内心的活动。例如,当我们把某一物品递给他人,这时候不要随手递过去,而最好是双手递上;同样,别人送自己东西的时候,不管是多小的或者多不值钱的,我们都要用双手去接。

  我们还需要告诫孩子,如果去他人家中做客,不要将脚蹬在沙发的腿上,女孩儿穿裙子的话要把裙角收好,等等。要知道,仪表端庄、姿态良好,能使人精神饱满,有利于陶冶情操、增强健康,并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方法2:好的坐姿,成就孩子的气质美

  【关键词】正确坐姿 气质 端庄

  【要点提示】作为家长,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练就安定、沉稳的形象及将来有一番大的作为,那么就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坐姿。

  【范例】

  一位新上任的官员前去拜访一位身为当朝大臣的同乡。不巧的是,拜访的当天,天空下起大雨,等他到同乡家里的时候已经浑身湿透了;而更不巧的是,这位官员没在家,小官员扑了个空,不过他坚持等下去,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三个时辰过去了,同乡还没有回来,而此时天色已晚,这位官员只好起身告辞,打算改日再来拜访。

  没想到,他刚离开不一会儿,那位同乡就回来了,他询问家中仆人是否有什么事,仆人把同乡前来拜访的事说了一遍。

  这位大臣看了看椅子下面的两个清晰的鞋印,顿时大吃一惊,问仆人说:“他下午就坐这里?”仆人回答道:“是呀!就坐这儿。”听到这儿,这位大臣惊喜地吩咐仆人:“快!快!快去把他追回来!我们家乡要出大人物了!”

  的确如这位大臣所言,几年后,那位拜访过他的小官员真的成了朝廷重臣,他就是曾国藩。

  【技巧】

  难道这位大臣会算命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断,就是因为见到同乡在椅子上坐了3个时辰、在椅子下留的两个清晰而干爽的鞋印,因为这必定是心性坚定、不急不躁的人才可能做到的,正所谓“坐如钉石”。

  孩子们的一天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因为他们要坐着听课,坐着写作业、吃饭,等等。而坐也是生活中的基本礼仪之一,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美。

  一个孩子如果有好的坐姿,那么不但会让自己的身体发育更加良好,而且还会凸显出稳重端庄、自然大方的美感。而一个坐姿不好的孩子,即便在其他方面很优秀,也难以成就自身的得体之美,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小瞧了孩子的坐姿,拥有正确、优雅的坐姿是训练孩子礼仪的必修课程,是不容忽视的。

  曾国藩用一副“坐相”向身为大臣的同乡看到了其坚毅的心性和沉稳的心态,而这也正是他自身素质的折射。也正是因此,他才成就了后来的伟业。因此,作为家长,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练就安定、沉稳的形象及将来有一番大的作为,那么就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坐姿。

  1.课堂上孩子应该具备的坐姿

  首先头部要正,与地面垂直,同时让腰背部挺直、身体微向前倾,两脚自然地平放在地上。

  2.公共场合孩子应该具备的坐姿

  在公共场合,孩子的坐姿可以较为放松一点儿,但入座的时候要稳重端庄,不可以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更不可将脚踏在场前排的桌子上。

  3.乘坐汽车时孩子应该具备的坐姿

  有的孩子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往往会和身边熟悉的小伙伴打闹或者搂肩搭背,这样都是不雅观的。我们应该提醒孩子:乘车时,不能将身体靠在旁座人的肩上,手也不能搁在旁座的靠背上,腿更不可以跷到旁边座位的前面。坐下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碰了他人,要赶紧表示歉意。

  4.一些不该有的坐姿

  ①不要将双手乱放。坐下来后,应把双手放在大腿上,切忌将手夹在双腿之间。如果身前有桌子时,双手则可以自然地放在桌子上,单手或者双手放在桌子下面,抑或是双肘支在面前的桌子上,都是不雅观的行为。

  ②用脚蹬踏其他物体。就座后,双脚自然放在地上就可以,千万不要向后蹬踩椅子腿,也不要用脚在其他物体上乱蹬乱踩,这些坐姿都是非常失礼的,会严重损害自身的形象。

  ③对于女孩子来讲,不要两膝分开,两脚呈八字形;对于男孩子,不要让双脚脚尖朝内,脚跟朝外,呈内八字形。

  ④双手抱在腿上。使用这种坐姿也是分场合的,如果在家里等私人空间,双手抱腿会让人感到轻松、惬意。可是在公共场合,这种坐姿会给人懒散、不雅的感觉,所以,家长们应告诫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使用这种坐姿。

  ⑤不停地抖腿。很多孩子甚至包括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但这是不值得提倡的,这种坐姿会让他人感到心烦意乱,容易给人留下不稳重的印象。

方法3:大方得体的孩子,能驾驭情绪

  【关键词】修身养性 调节和控制 驾驭

  【要点提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早已不言而喻,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必须先善于控制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

  【范例】

  某商店要招聘一个助理,店主人便在门口贴了张特别的广告,上面写道:“本店欲招聘一位能够自我克制的男士。”

  看出来了吧,这个广告中有一个词叫“自我克制”,这样的招聘条件实在是不多见。于是,很多人带着好奇之心前来观望,自然也引来了不少求职者。

  前来求职的人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内容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求职过程:

  汤姆坐到店主人面前后,面试开始了。

  “您可以阅读一段文字吗?”

  “可以的,先生。”

  “那请您读一读这一段,好吗?”说着,店主把一张报纸放在汤姆的面前。

  “好的,先生。”

  “那我再问一下,您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

  “没问题的,先生。”

  “很好,那请跟我来。”店主把汤姆带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

  只见店主把这张报纸递到汤姆手中,上面的内容就是刚刚要求汤姆不停顿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接下来,汤姆开始阅读,可是还没读完一句话,店主就放出了五六只可爱的小狗,小狗们跑到汤姆的脚边蹿上跳下的。

  汤姆并没有因为小狗的侵扰而中断阅读,他在不受小狗诱惑的前提下,一口气将材料全部读完了。此前,已经有70个人失败了。汤姆作为第71个应聘者,被成功聘用。

  【技巧】

  这样的招聘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值得我们学习。它让我们看到,正是因为较强的驾驭情绪的能力,汤姆才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赢得面试官的信任。

  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大方得体、自自然然。如果遇到孩子发脾气,或者情绪激动,做家长的也会觉得脸面无光,甚至异常气愤,觉得这样的孩子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让家长束手无策。

  我们大人常说“修身养性”,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对情绪的控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情绪的疏导同样重要。不可否认,谁都不会一直被好情绪包围,不被坏情绪侵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快乐、幸福与烦恼的。有些人之所以整天总是乐呵呵的,似乎没什么愁事儿,其实那不过是人家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罢了。而这,也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慢慢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孩子自身意志发展的标志,更是孩子自身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由此可见,驾驭情绪对一个人来讲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自我驾驭情绪能力,是一个人大方自然、淡定沉稳的表现。可以这样说,当一个孩子真正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时,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1.延迟满足,不要让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急躁性格。相反,如果能够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学会克制。比如,当孩子想买某个很喜欢的玩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推后一段时间再给他买。当然,这种暂时的拒绝不能太生硬,而应选择一种温和的、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如果能够长期如此,就是一种对孩子自制力很好的锻炼方式。

  2.通过日常生活来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正是这些小事,是训练和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生活规律的保障。同时,这也是一种自制力的训练。比如,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用餐、什么时候该到学校。长期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逐渐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

  3.父母要做好表率,保持情绪稳定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早已不言而喻,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必须先善于控制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如,父母不要随便发牢骚,抱怨这、抱怨那,也不要只顾玩,不顾家,否则,孩子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让自己成为一个乱发牢骚、不能克制自己的人。

方法4:带点幽默,学会赞美

  【关键词】陶醉 阳光 满足

  【要点提示】赞美的效果常常会出乎人的预料,即使是简单的几句赞叹都会让人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范例】

  烁烁的妈妈一直忙于工作,极少有机会参加孩子在学校里的活动,每次都是由保姆代劳,回去之后再简单反映一下孩子的情况。

  前不久,烁烁妈终于可以放下烦琐的工作事务来参加学校里举办的运动会了,这让她兴奋不已。她知道,儿子体能不错,特别是短跑更是没得说。

  可是,到比赛进行过程中,烁烁妈发现苗头有点儿不对。原来,别的孩子到了比赛场后,看台上的同学都会大喊“加油”来助威,而轮到自己的儿子时,加油声却寥寥无几。

  烁烁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随后她和烁烁的班主任刘老师取得了沟通。从刘老师那里得知,原来烁烁是个特别不喜欢赞美别人的人,当别人取得了成绩,他总是看到人家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挖苦,为此同学们都对他有些意见。老师也就这个问题和烁烁谈过,但是由于精力有限,所取得的效果甚是微小。

  这下,烁烁妈才明白,原来儿子是这样一个人!她联想到自己在职场上,作为外企高管都需要时不时地赞美一下自己的下属,怎么就没把这一点往孩子身上考虑一下呢!

  带着遗憾和自责,烁烁妈开始了培养儿子学会赞美的行动。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烁烁逐渐学会了赞美,放下了挑剔。与此同时,喜欢他的同学和伙伴也越来越多起来。看到儿子的改变,烁烁妈欣慰地笑了。

  【技巧】

  从事例中可以看出,是否对别人进行赞美将获得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实,赞美的效果常常会出乎人的预料,即使是简单的几句赞叹都会让人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一个懂得赞美他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同时还可以使赞美者本身自我约束、克服缺点、积极向上。

  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去发掘别人值得称赞的地方,并让孩子用真诚的语言告诉别人,这样既能给别人的内心带来阳光与欢乐,也会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赞美对任何人来讲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交往技巧,它能够激发孩子与伙伴之间沟通的欲望,有效地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大家心里都感到暖洋洋。不仅如此,通过赞美,孩子还能够欣赏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同时无形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这种差距对孩子来讲,是一种潜在的激励自己的动力,有助于他们的进步。

  1.告诉孩子别对任何人抱有成见

  有的孩子很追求“完美”,每当看到别人存在的一点儿不足都要毫不客气地指出来,也有的孩子对待他人会一“见”定音,第一印象不好,就将对方全盘否定。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问题,那么请你耐心地加以引导,让他懂得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要对任何人抱有成见,而应客观地看待他人和周围的事物。

  2.让孩子尽量消除情绪因素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的情绪更容易阴晴不定。我们知道,情绪经常会左右我们的情感,例如,当我们感到愉悦的时候,就会觉得山水都在为自己而欢乐,而当情绪低落的时候,又觉得阳光都很刺眼。同样地,当我们心情舒畅时,我们看待别人的言行也会觉得甚是可爱,而当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又会觉得他人的言谈举止实在可憎。

  因此,为了避免情绪对孩子的情感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应该防止孩子将自己的情绪“嫁接”到和自己相处的伙伴或同学身上去,否则,我们的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情感扭曲别人的情感,对他与小伙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害无利。

  3.引导孩子对事不对人

  教育专家对于家长夸赞孩子都会建议夸过程不夸结果,夸具体不夸笼统。这种夸赞技巧同样适用于孩子们之间。因为赞美决不是阿谀奉承,我们应该教孩子赞美别人不能毫无根据,比如只对别人说:“你真是一个好人!”这样的赞美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让他学会赞美事情本身,比如,当孩子到亲戚家做客时,吃着人家准备的美味饭菜,可以让孩子这样说:“姑姑做的饭真好吃,我吃了两大碗。”而不要只是简单地说:“姑姑,你真好!”

  4.教孩子学会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赞美

  虽说赞美更多的是用语言来表现,但是有些时候,一个恰当的小动作或者适当的表情同样能达到赞美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教孩子用微笑、惊叹或是夸张地瞪大眼睛表示对别人的能力的欣赏和赞美,这种方式是容易被对方接纳的。

方法5:让孩子养成文雅的吃饭习惯

  【关键词】饮食习惯 礼貌 细嚼慢咽

  【要点提示】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说不礼貌,那么就请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培养文雅的饮食习惯吧。

  【范例】

  不久前,乔乔一家搬入了新居。为了给新房子增添些气氛,爸爸妈妈特地邀请亲戚朋友们来参观,并且要在装修别致的开放式厨房里给大家露一手厨艺。

  当天一大早,乔乔的爸爸就去菜市场买了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接下来该是妈妈尽情发挥的时刻了。

  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奋斗”,妈妈做了满满一桌子美食,亲戚朋友们都说太丰盛了。

  就在大家从客厅沙发上离开,准备进餐厅落座的时候,人们发现乔乔正一个人站在餐桌旁,一只手正伸向盘子里的糖醋排骨。

  这一情景被乔乔的爸爸妈妈看到了,他们顿时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很后悔没有及早培养孩子好的饮食习惯,才弄出这么尴尬的事来。

  琦琦的妈妈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同样是在家里宴请宾客,而女儿琦琦在饭桌前坐着的时候,时不时把自己喜欢吃的那盘松鼠鱼往自己这边拉一拉。客人看到后,急忙把松鼠鱼端到琦琦旁边,琦琦妈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也非常后悔自己在这方面的教育太失职了。

  【技巧】

  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嘴巴响个不停。对此,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吃饭香的表现,也就不会去制止。也有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专门挑自己喜欢吃的菜,用筷子在盘子里翻腾来翻腾去。还有的孩子嘴巴里嚼着食物还无所顾忌地说话……诸如此类的吃饭行为都是不文明的。作为家长,有必要引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吃饭文雅的好习惯。

  孩子对于一些礼仪习惯的获得,大多来自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如果父母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不够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出现上述事例中乔乔和琦琦这样的现象。

  说到底,吃饭是一门学问,吃饭的礼仪看上去不算什么了不起的问题,但它却着实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说不礼貌,那么就请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培养文雅的饮食习惯吧。

  1.让孩子懂得先后顺序

  告诉孩子不要先动筷子,而应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再动筷。

  2.告诉孩子吃饭时的规范动作

  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端起碗,然后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住碗底,手心空着。告诉孩子,如果不端碗而是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夹菜的时候,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如果嘴角沾有饭粒,不要用舌头去舔,而应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抹去;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3.告诉孩子在夹菜和吃菜时的注意事项

  正确的夹菜方式是: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通,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自己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只有当别人都表示不吃了,自己才可以把它吃光。

  4.让孩子学会“闭嘴”吃饭

  有的孩子吃饭时爱说话,或者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这样既不文雅,又不利于消化。家长们应该告诉孩子,吃饭的时候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方法6:教孩子学会西餐的正确吃法

  【关键词】用餐规矩 左叉右刀 利落

  【要点提示】在享受美味西餐之前多教给孩子一些用餐的礼仪知识,让孩子在用餐过程中体现出讲文明、懂礼仪的状态。

  【范例】

  萍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由于生活条件有限,爸爸妈妈从没带萍萍去西餐厅用过餐,即使是中餐馆也很少去。

  去年期中考试,萍萍一举摘得全年级第一的桂冠,并且被评为“三好”学生。

  看到女儿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萍萍的爸爸很是兴奋,他和妻子商量,要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犒劳一下萍萍,于是他提出来去西餐厅吃一顿“洋餐”。

  妈妈建议去吃一顿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可爸爸说那些洋快餐不健康,干脆多花点儿钱,吃一顿健康的西餐。

  决定下来之后,萍萍的妈妈想起她看电视剧里人们吃西餐时,似乎是颇为讲究的,而且用餐的方式也和吃中餐非常不同,她怕到时候全家人“露怯”,于是就恶补西餐的用餐知识。

  经过几天的学习,萍萍妈掌握了基本的吃西餐的礼节,并且把这些告诉了丈夫和女儿。

  等到去西餐厅用餐的时候,他们熟练地运用了刚刚掌握的用餐知识,特别是女儿萍萍,一点儿都不像是个从没吃过西餐的“门外汉”,全家人别提有多开心了。

  【技巧】

  看完这个事例,我们不得不感慨萍萍的妈妈真是个用心的好妈妈,她能够在用餐之前学习相关知识,并告知丈夫和女儿,让全家人顺利、愉快地享受了这一顿从未有过的西餐盛宴。

  那么,西餐和中餐都有哪些不同呢?吃西餐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和礼节,那么就请继续往下看吧。

  1.告诉孩子吃西餐要“左叉右刀”

  能够正确使用刀叉是西餐最为基本的礼仪,一般是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由上方握住刀和叉,两手食指按在刀叉上使用。简单来说,就是用右手拿着刀先把食物切开,然后用左手把食物叉起来放入口中。

  2.让孩子知道正确的姿势和适当的角度

  当坐在餐桌旁时要端正,肩膀和手腕放松,两臂贴着身体,手肘不要太高或者太低,刀和餐盘的角度应在15度左右。另外,还要告诉孩子把刀子拉回来的时候不要太用力,而是在向前压下去的时候用力,这样才能利落地把食物切开。此外,当叉起食物食用的时候,要让叉子的背面向上。

  3.用餐完毕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西餐和中餐的上菜方式不同,菜是一个一个地上。家长应告诉孩子,当吃完一道菜后,把刀叉并拢并且让刀锋朝向自己,叉背朝下,以4~10点的方向并排斜放到盘子上,这时候服务员会收掉盘子。

  4.喝饮料时需要注意的

  食用西餐时喝饮料也颇有讲究。在喝之前,先用餐巾擦一下嘴巴,然后再喝,不能在嘴里塞满食物的同时喝饮料。

方法7:教会孩子有礼貌的接听电话

  【关键词】不急不慌 温和 和谐

  【要点提示】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尚雨洁这样客客气气地接电话,那么就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他一些指导吧。

  【范例】

  周五放学后回到家,尚雨洁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正准备写作业,忽然电话铃响了起来,而爸爸妈妈都还没下班,他就跑到客厅接了起来:“喂,您好!”刚说到这里,尚雨洁就听对方慌忙地说道:“尚雨洁,今天老师留的作业我给记在一张纸上,那张纸让我给弄丢了,你快告诉我是什么作业吧,要不等我妈回来就完蛋了。”

  尚雨洁答应了一声,说:“你别着急,请稍微等一会儿,我拿记录的作业内容来告诉你。”接着,尚雨洁忙回到自己的书桌前翻开自己记录的作业内容,然后又拿起听筒一项一项地告诉同学。

  把作业内容说完后,尚雨洁刚想礼貌地说声“再见”,可已经传来“嘟嘟”的声音,对方已经挂断了。尚雨洁摇摇头,笑了笑,然后重新回到书桌前写作业。

  写了将近一个小时,尚雨洁把作业都做完了。这时候,客厅里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急忙跑过去接起来,原来这个电话是多日不见的爷爷打过来的。尚雨洁都已经快半年没见到在另一个城市的爷爷了,不过他知道爷爷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使,所以他就特意提高一点儿音量,并放慢语速,耐心地和爷爷说起话来。尚雨洁先是问爷爷奶奶身体好,然后汇报了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最后又跟爷爷说转达他对姑姑和叔叔们的问候。直到爷爷把电话挂断,尚雨洁才轻轻地放下听筒。

  【技巧】

  看得出,事例中的尚雨洁是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在接听电话的时候不急不慌、说话礼貌、态度温和,而且还很为对方考虑,这样的孩子哪个人能不喜欢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话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在和对方通话时语气温和、语言文明、态度热忱,而有的人则在接听电话时态度冷淡、言辞粗鲁。想想看,如果让我们选择通电话的对象,会选择哪一种呢?

  很显然,后者不会在我们的选择之列,如果真的不幸遭遇了这样的人,那么我们只能自认倒霉,或者生一肚子闷气了。

  大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尚未长大的孩子,他们在和别人通电话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客客气气,有的孩子毛毛躁躁。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懂礼仪的小绅士、小淑女,那么就接听电话而言,就得让他们学会用温和的态度、和蔼的语调、文明的语言来与对方交流。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尚雨洁这样客客气气地接电话,那么就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他一些指导吧。

  1.告诉孩子接电话的几点注意事项

  ①在电话铃声响过两声之后再接听,拿起听筒来之后要微笑地说一声“喂,您好!”这时候,对方通常会讲话。不要以为不是面对面地交流是看不到表情的,但是是否微笑会通过语气表现出来,让对方的感受有所不同,所以,即使通电话,我们也要提醒孩子面带微笑,就像是和对方面谈一样。

  ②和对方通话的时候,要注意语速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当对方说话的时候,自己要认真地听,同时多注意用礼貌用词,比如“请问”、“请等一下”,等等。

  ③接电话时能够做到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应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应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④在将要结束通话的时候要说一声“再见”,然后再挂电话,切忌只顾自己讲完就把电话挂掉。

  2.接听电话要适可而止

  电话毕竟是一种通信工具,是用来解决一些问题的,而不应该用它无休止地聊天。另外,不要在太早和太晚的时候打电话,而这时候接电话也要注意只说最紧要的,以免耽误彼此的时间或者影响家人的休息。

方法8:鼓励孩子打祝福电话

  【关键词】祝福 温和 和谐

  【要点提示】让孩子学着给亲人打电话送祝福,可以让他体会到亲人之间的关怀和呵护是如此的温暖和可贵。

  【范例】

  在这方面,思思就做得不错,她在妈妈的教导下懂得怎样通过电话给长辈、同学、朋友们拜年。我们一起来看看思思是怎么做的吧。

  6月的一个周末,正在外地出差的爸爸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父亲节快乐!”爸爸听了,别提有多开心了,对女儿表示了感谢,并说了一些嘱咐孩子的话。挂断电话后的思思爸心里藏不住欢喜,不禁拿出来和身边的好友分享,大家也纷纷夸赞他有个懂事的宝贝女儿。

  再比如,住在老家的奶奶过生日,思思因为期末考试没能回去,但她没有忘记通过电话送去自己对奶奶的祝福。电话里,思思笑着对奶奶说:“奶奶,今天是您的70大寿,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奶奶听了顿时心花怒放,真为有这样一个会说话的好孙女而感到开心和幸福。

  【技巧】

  看完思思的事例,想必每个家长朋友都会称赞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又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森林”里,很少懂得与长辈进行浓厚的亲情沟通。久而久之,他在与人交往中会逐渐变得冷漠、自私。让孩子学着给亲人打电话送祝福,可以让他体会到亲人之间的关怀和呵护是如此的温暖和可贵。

  俗话说:“好语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这个意思不仅适用于任何人面对面的谈话,也适用于通电话双方的交流,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句祝福的话能让听者心情愉悦、备感幸福,可是一句难听的话会让对方情绪暗淡、心怀悲伤。

  那么,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电话线另一端的“快乐使者”呢?其实说来也不难,只要让他学会一些打电话的祝福用语就行了。

  当然,祝福的电话同样需要打给同学、伙伴,等等,只要把话说得真诚、漂亮,每一个接到祝福的人都会因此而开心不已,也会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这样的孩子,不受周围人的欢迎和尊重才怪呢。

  1.打电话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①打电话的时间要合适。

  我们知道,做销售的人员打电话都非常注意时间的安排,我们的孩子给亲戚朋友打祝福电话同样也要考虑时间是否合适。白天一般在上午8点以后,节假日在上午9点以后,晚上就在21点以前。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要在中午休息和就餐时间打电话,这表示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家人。

  ②打电话时首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

  ③不打恶作剧电话,不打骚扰电话。

  2.告诉孩子打电话时的称呼要恰当

  当遇到熟人,我们让孩子问候对方的时候,都会先告诉孩子这是“张阿姨”或者“孙叔叔”等,孩子知道了怎么称呼对方,问候起来也就容易了。打电话同样需要这样的问候,因此需要父母们事先告诉孩子对将要和自己通电话的长辈怎么称呼。如果还存有顾虑,可以事先让孩子“演练”几次,等孩子熟悉了这些称谓,打起电话来也就流畅多了。

  3.鼓励孩子为亲人朋友打祝福电话

  很多孩子对于自己的长辈可能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打电话问候的时候也会流露出腼腆、难为情的样子,这时候需要父母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同时也不要担心孩子会说得语无伦次,只要他敢于说,那么就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方法9:真诚接待来客

  【关键词】推己及人 尊重 礼貌待人

  【要点提示】不管是家长的朋友、同事,还是自己的小伙伴,只要来到家中的,都应该礼貌地对待,而千万不能像事例中的壮壮那样不懂礼貌,让家长难堪。

  【范例】

   “五一”劳动节放假的时候,杨先生邀请了自己的几个同事来家里打牌。由于房间较小,客人们只能在客厅里打牌。可是,这下让儿子壮壮不开心了,因为他还要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超兽武装》呢。

  在客人们到来前,爸爸就做壮壮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够让出客厅,先到卧室或者小区里玩一会儿,等叔叔们打牌结束后再来看动画片,壮壮勉为其难地答应了,爸爸很是欣慰。

  可是,当客人们到来后,爸爸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而壮壮却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叔叔们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可他就像没听到似的。爸爸看在眼里,非常气愤,就狠狠地瞪了壮壮一眼,并命令他去卧室里玩。

  这下可不得了,壮壮哇哇大哭起来,边哭还边嚷:“爸爸坏蛋,爸爸坏蛋,凭什么你在客厅打牌,不让我看动画片?我就要看,就要看!”见儿子这样的反应,爸爸的脸上非常挂不住,情急之下,他夺过壮壮手里的遥控器就朝地上摔去。

  同事们一看这情景,忙说改天再玩,大家不无沮丧地离开了。

  【技巧】

  事例中的壮壮做得实在不好,他没有遵守和爸爸的约定,更没有在客人到来的时候热情地打招呼,这样的孩子是很难让周围的人喜欢的。尽管壮壮爸也不应该对儿子大发雷霆,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还真能考验家长的耐力,恐怕很难有父母能“淡定”吧。

   “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唱出了热情的“温度”——像火一般。其实,当一个人以客人的身份被招待的时候,无不希望对方有饱满的热情。不妨想想看,当我们去别人家做客,主人流露出的是一张冷若冰霜的脸或者不周到的照顾时,我们的心里会做何感想?这样的主人在我们心里会留下什么印象?

  俗话说:“来的都是客。”不管是家长的朋友、同事,还是自己的小伙伴,只要来到家中的,都应该礼貌地对待,而千万不能像事例中的壮壮那样不懂礼貌,让家长难堪。

  推己及人,换作我们是主人的时候,前来做客的客人同样希望我们能够用热切的笑脸、周到的招待来对待他们,这样对方会觉得我们重视他、尊重他,从而更愿意和我们打交道。

  因此,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喜爱的人,作为家长,有必要提早教会孩子用火一般的热情来迎接和招待前来的客人,这不但体现出他的礼仪修养,而且还会积攒更高的人气,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

  1.让孩子热情迎接前来的客人

  客人到来后,我们要面带微笑问候客人,然后请客人进屋落座,同时注意把客人的衣服、换下来的鞋子等放好。如果客人来时,家里还有别的客人,那么要彼此进行介绍。

  2.教孩子懂得礼貌待人

  招待客人的时候,我们要主动为客人敬茶、递水等。同时,倒茶水时要把握好量,不应太满,俗话说“深酒浅茶”,就是这个道理。对待客人,要时时处处为对方着想,不可三心二意,更不能冷落客人,即使是无意也不行。和客人聊天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翻看书籍或者报纸,也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谈话。假如客人到来的时候正赶上自己吃饭,应主动询问客人是否吃过,如果没吃,应邀请客人一起用餐;这时候,要先安排客人坐下,看电视或者读报纸,待自己吃完饭马上接待客人。

  3.家长不在家时,“小鬼”来当家

  有时候客人的到访很偶然,而爸爸妈妈又恰巧没在家,这时候作为小主人,应该礼貌地向客人问候,并邀请至室内落座,然后为其倒茶水。如果家长很快就会回来,可以告诉前来的客人稍等一会儿;如果家长一时回不来或者客人急着要走,那么则应该询问客人有什么事需要自己向父母转告。当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当父母不在家,突然有客人到访,一定要先确定是熟悉的并且是关系友好的人,才为其开门,以防有坏人上门偷盗或者做其他不法之事。

方法10:让孩子做个知礼的小拜访者

  【关键词】彬彬有礼 文雅大方 相邀

  【要点提示】对拜访礼仪的培养不太重视,其实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文雅大方的人,拜访的礼仪可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范例】

  妍妍特别喜欢去姑姑家做客,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姑姑与姑父也都很喜欢这个乖巧可爱的侄女,每次妍妍过来,他们都会带着她出去吃好吃的,或者玩好玩的,甚至有时候就陪着她聊天。12岁的妍妍和爸爸妈妈没太多话,可是和姑姑姑父却总有说不完的话。

  然而,前不久的暑假里,姑父的妈妈生病了,住进了医院,需要动手术,妍妍妈知道这一情况后,便告诉妍妍暂时别去姑姑家玩了,妍妍点点头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现在去姑姑家,会给他们添麻烦的。”妈妈欣慰地点点头。不过,妍妍似乎想起了什么,接着说道:“不行,我还得去。”妈妈很惊讶,便问为什么?妍妍回答说:“姑姑姑父照顾奶奶,肯定没时间做饭。妈妈你不要忘了,我可是从8岁多就开始会做饭了,我要去给他们做饭。”

  出于对女儿的信任,妍妍妈答应下来,然后和姑姑沟通了一下,姑姑也正求之不得呢,便爽快地答应了。

  正是因为妍妍的到来并及时为他们做好了饭菜,让疲惫了一天的姑姑姑父及时地吃上了家里的热饭,恢复了体力。

  【技巧】

  看得出,事例中的妍妍的确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姑姑姑父如此喜欢她、信任她。而妍妍的所作所为应该和妈妈的教导也是分不开的。

  作为人际交往中最基本和最常规的形式,拜访是人与人之间获得沟通十分重要的方式,然而拜访有时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进入别人家的时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内容,古人就曾提到,将要进门的时候,不能不经允许就随便闯入,要问清是否有人在家,进入主人的厅堂时,一定要让主人知道有人来,同时报上自己的准确姓名。

  如今,有很多孩子对拜访别人没有概念,去同学家玩的时候,常常会不经大人允许就私自闯入家中,不小心就会碰到尴尬场面,这不仅显得很不礼貌,还会让别人感觉孩子的家教不严谨,因此,父母一定要尽早教给孩子拜访的礼仪,才能避免在拜访过程中出现疏漏,从而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拜访者。

  现实中很多父母,他们总觉得,孩子出去拜访,有些事情到时候再交代也不晚,因此对拜访礼仪的培养不太重视,其实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文雅大方的人,拜访的礼仪可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1.让孩子知道拜访中的相邀礼仪

  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去别人家拜访都要事先和被访者进行电话联系,提前沟通,让别人做好准备,这主要包括4点:第一,告诉对方自己是谁,第二,询问被访者何时方便,第三,提出拜访的理由,第四,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时间和地点。

  在相邀礼仪当中,需要注意拜访别人并非强迫他人接待,而应在别人自愿和统一的情况下进行,同时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时间,并向对方表示感谢。

  2.要孩子懂得拜访中的举止礼仪

  ①要遵守时间,约定的是几点,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到达,有特殊情况要提前告知主人。

  ②讲究敲门的艺术。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要教孩子按响门铃或敲门后耐心等待。如果是敲门,要用食指力度适中地敲击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回应,可稍加力度,再敲三下,有人开门则隐立于右门框边,等门开的时候再向前迈步,和主人握手。

  ③进门后引导孩子主动将鞋子摆放整齐,主人不让座,不要让孩子随便坐下,假如主人是长辈,则必须等其落座后才能坐下,同时称“谢谢”。若主人给孩子糖果,要让孩子说感谢的话,并双手接过,即使是去很熟悉的朋友家,也要让孩子随时注意,以培养良好的习惯。

  ④和主人谈话时,语言要客气,不要太过随便,同时交代孩子不能随便乱动别人东西,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允许,玩耍时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后要将东西放回原位。

  ⑤谈话时间不要过长,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和打扰,出门后说:“请留步”,并告别。

  3.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做客拜访应选择对方方便的时间,一般为假日的下午或平时晚饭之后,同时尽早通知,以免扑空或打乱对方的日程安排。约定时间后,不要轻易失约或迟到,假如确有特殊情况,则一定设法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以免耽误别人时间。

  ②拜访时要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避免敲门声太重太急,或不停按压门铃,即使主人家的门是敞开的,不经允许也不能进入,必须要得到主人首肯才能进门。

  ③进门后,要将随身携带的外套等物品放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对室内其他人,无论是否认识都要主动打招呼,并教孩子如何称呼。

  ④告别的时候要提醒孩子对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谢,并热情地说:“再见”,邀请主人到自己家做客。

方法11:尊重:对待他人的最基本礼仪

  【关键词】精神品质 自尊心 自我

  【要点提示】只有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才可能去跟别人交往,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人也会因此而更加尊重自己。

  【范例】

  一位名叫拉凡·斯蒂恩的美国男孩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从父亲对一个贫苦孩子的尊重中懂得了如何做人。故事是这样的:爸爸开了一家小商店,主要经营五金家具产品。

  圣诞节前的晚上,正当我们在店里的时候,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走了进来,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也乱七八糟的,还有一绺头发立在前额。

  在我的印象中,他当时脚上穿的那双鞋子已经磨损得非常厉害了,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了的。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贫苦的小男孩,穷到买不起任何东西的程度。他进来后,走到玩具柜台前左瞧右看,时不时拿起一件玩具看一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时候,爸爸走到他的身边,看着他那微笑的眼睛以及脸蛋上两个漂亮的酒窝,温和地问他想买什么东西。

  只见小男孩回答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和接待成年人没什么两样,他告诉他随便看,尽管挑,而小男孩听了后,也确实这样做了。

  挑了大概20分钟,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我爸爸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你有多少钱呢?”

  这时候,只见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伸开手掌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一下总共是27美分,而他看中的那款玩具飞机的价格是3.98美元。

  只听爸爸对他说:“你的钱正好够。”说着,接过了他手中的钱。

  多少年过去了,当时爸爸回答那个小男孩的话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畔。

  我永远记得,在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脏旧的衣服和他那一头乱蓬蓬的头发,还有那只断了的鞋带,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抱着宝贝一般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也正是这件事,让我懂得了要想帮助一个弱者成功,不要去施舍,而是给他尊重,帮他获得自信。

  【技巧】

  看完这个故事,想必家长朋友会为其中的这位爸爸而感叹,他能够用如此特别的方式给予一个小男孩尊重。同时,也为他自己的儿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对每个人来说,尊重是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他就会对你尊重的那一个方面焕发出巨大的热情,成为你的好朋友。”

  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根本不懂得尊重他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懂得去关注周围的伙伴,甚至有时候还发生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比如给别人起外号、看到别人出丑就嘲笑,或者看到别人倒霉就幸灾乐祸。

  虽说有些时候孩子这样做是由于好奇心作怪,想开个玩笑,或者只是想看看热闹,但是不管怎样,孩子的这些做法都已经伤害到了别人。假如孩子还比较小,自己又无法察觉到,再没有家长的及时指导的话,那么孩子就很可能没有是非分辨能力,不能纠正自己的种种行为,因而也就不会尊重别人。相反,只有家长及时引导和培养,才会让孩子的错误行为尽快消失,而让正确的行为取而代之。

  事实上,尊重别人是每个人的人生中必备的精神品质,难怪有人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就是在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换句话说,只有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才可能去跟别人交往,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人也会因此而更加尊重自己。

  1.家长要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这是鲁迅先生关于尊重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的观点。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

  因此,家长们要认识到,要想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品质,那么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2.帮助孩子建立起同情别人的态度

  当看到别人身上发生的某些情况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想象一下假如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有何感受?这样,孩子就会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从而学会尊重他人。

  3.让孩子体会不尊重人的后果

  当发现孩子有不尊重他人的情况时,家长可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他尝到不尊重人的后果。比如,制止孩子玩正在进行中的游戏,或者让他把已经放入购物车中的冰激凌放回超市里的冰柜。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的行为,那样就会变成你不尊重孩子了。

方法12:让孩子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关键词】助人为乐 价值观 爱心

  【要点提示】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父母不要抹杀孩子的这份善良,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心态,使他们享受助人为乐的乐趣。

  【范例】

  有一位英国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12岁,另一个7岁。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教他们懂得和不幸的人分享幸福,这位妈妈在厨房里放了一个大篮子来提醒孩子们,要他们在里面放满容易保存的各种食物,然后捐献给镇上的紧急救助中心。

  每次她和孩子们去购物,都会额外买些东西放进篮子里,等整个篮子装得盛不下的时候,她就会带着孩子们把这一篮子的食物送到紧急救助中心,然后再重新开始为篮子添食物。

  每个月月初,7岁的儿子都会从老师那里拿回要求买的书的清单,上面列举的书目大多比较便宜,所以她们除了购买单子上的书籍外,还会多买几本书捐给慈善机构。

  每当挑选要买的书籍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知道,会有一些和他们同样大的孩子因为得到这些书而感到快乐。为此,他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这样做,可以帮助那些不像他们这么幸运的家庭中的孩子们。

  【技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孩子具备怎样的品格和习惯,是与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的。可以说,父母所给予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态,假如父母能够经常教导孩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那么这不仅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还是生命价值的升华。

  古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就是帮助别人能让自己也有所得,但是我们的孩子尚且不懂得这样的道理,要想让他们体会到这点,就只能靠家长多给予一些引导和培养了。

  那么,为什么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快乐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帮助别人之后,会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让自己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还真是不简单呢!

  作为父母,我们要想让孩子懂得关爱别人、帮助别人,那么就要注重对孩子爱心的培养。

  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爱的本质就是相互依存,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而构成的。乐于助人,就是要我们的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情感和需要,并尽己所能地去支持别人、关心和帮助别人。

  俗话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父母不要抹杀孩子的这份善良,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心态,使他们享受助人为乐的乐趣。

  1.帮助孩子树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懂得体贴别人的心理动机。例如,家人休息的时候,孩子不要出声制造噪声;在厨房忙碌的妈妈需要用毛巾擦一下汗的时候,孩子赶紧拿一块递给妈妈或者帮助妈妈擦掉汗珠。

  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的爱心从家庭内部扩展到家庭外部。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让孩子把座位让给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邻居老爷爷、老奶奶需要人帮忙,到小店铺跑一趟买点东西,叫自己的孩子主动帮忙去跑一趟,等等。通过这样一些做法,孩子自然而然地丰富了感情,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

  2.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我们会注意到,有些孩子在发现别的小伙伴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冷漠或者迟疑的样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原本希望自己提供帮助,可是由于缺乏自信心,从而不敢确定自己能不能对别人起到作用。

  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相信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帮小他3岁的邻居小朋友捡回落到草坪里的气球。另外,平时父母还要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感觉自己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这样便会激发他助人的行为动机。

第二章 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最棒的习惯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话非常精辟:“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好的习惯培养,从来都不是小事,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让他拥有一些好习惯,收获幸福美好的人生。

方法1: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走

  【关键词】自强 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要点提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不要太在意阶段性的结果,试着让孩子从实践当中获取经验,当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孩子就会依靠经验解决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

  【范例】

  以盈不到6岁就上了小学,算是提前入学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碌,又加之去的这所民办学校离家较远,所以选择了住读。

  一个年仅5岁多的小孩子能够离开父母,独自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盈家的很多亲戚朋友表示不解。他们觉得可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找个保姆接送孩子,或者以盈妈妈辞去工作等等,因为孩子毕竟太小了,这样做有点太“残酷”。

  但是,以盈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孩子出生以来这5年多的时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已经培养了以盈很强的独立性。比如,4岁多的时候,以盈就只身一人乘坐飞机从北京去往远在广州的舅舅家;平时,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孩子都表现得很好;以盈也能够独自完成生活中一些小事。所以,他们在孩子在没有闪失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几个月之后亲友们聚餐时,大家得知了以盈在住读期间的各项表现后,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没想到以盈居然真的如她爸爸妈妈当初所认为的那样,各方面表现良好。以盈的大姨不由得感叹:“看来年龄不是最重要的,独立性才是最重要的啊!”

  【技巧】

  随着父母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孩子培养的独立性问题,成了大多数家长充分认识并密切关注的问题。可当作用于具体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又忽略了本来的原则。

  殊不知家长过度地关怀是给孩子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因为如果过度呵护孩子,那么孩子就必然会失去独立做事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

  这样的孩子怎么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呢?他们将来面对的可是社会变化加剧、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是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但是,孩子如果有了依赖的习惯,他就不再具备时代所需的能力了,这样他将难以生存与发展。

  从以盈的例子就能看出实际上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进步往往能够超过家长的预期家长不要过于小心谨慎,孩子的成长是很快的。如果家长总是放不开手脚,那么孩子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因此,要想培养孩子学会独立自强,那么家长放开双手才是先决条件。

  其实放开双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很多时候父母不让孩子独自做一些事,家长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孩子做不好,也就是对孩子不信任。所以家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能把事情做好。给孩子信任比给孩子惩罚更能激发他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即便孩子真的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父母也不必埋怨,只需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给予指导。

  2.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因为经验丰富,父母们往往认为孩子依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去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因此他们会帮助孩子去选择,甚至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来进行。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自己作决定的机会。事实上,孩子从自己错误的选择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父母正确的指导中学到的还要多。

  实践出真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不要太在意阶段性的结果,试着让孩子从实践当中获取经验,当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孩子就会依靠经验解决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

  3.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很多家长都看不得自己的孩子着急上火,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施以援手。从长远来看,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害了孩子。

  小新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比女孩子还娇气,遇到事情只会哭,因为这样他也时常被同学笑话。其实小新并不是天生的爱哭鬼,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有疼他、宠他过度的家人。小新的父母习惯性地帮儿子打点好一切,时间长了让小新有了极强的依赖感,每当父母不在身边、而他又遇到挫折的时候,除了无助地哭之外他什么都不会。

  如果父母总是帮孩子面面俱到地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依赖的习惯。遇到本来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也懒得去解决,甚至没有解决的意识,而是将其推给父母。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孩子面对何种问题,我们都应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想帮助孩子完成。如果问题对于孩子而言过于棘手,那么父母应该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方法,给予少量的提示,让孩子自己探索出答案。

  一旦这种情况多了,孩子就会形成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的习惯,独立性也就随之增强了。

方法2:对孩子进行“信用”教育

  【关键词】诚实守信 品质 立足

  【要点提示】家长应该要培养孩子守信用的品质,像事例当中的妈妈那样教育孩子的话,那么迟早孩子会变得自私,认知出现偏差,认为信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范例】

  客厅里,妈妈正在训斥7岁的儿子,时钟已经指向了晚上11点,儿子竟然还不睡觉,拿着剪刀和胶水做飞机模型。妈妈劝孩子赶紧睡觉,儿子却说:“不行,我答应冲冲明天带给他!一定要做完!”

  “明天再做也一样,快去睡觉!”

  “不行!”

  母子的争吵惊动了书房的父亲,他问明原委:原来,孩子答应帮邻居家的冲冲做手工作业,明天一早就要把这个飞机模型交给老师。

  “那你更不应该帮他做,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完成,马上去睡觉。”妈妈说。

  “让他做吧。”父亲说,“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过下一次,你不能再帮别人做作业,要让他自己完成,知道吗?”

  儿子点头答应,又做了一个小时才把模型完成。妈妈心疼睡眼惺忪的儿子,父亲却说:“咱们家孩子这么小就知道守信用,这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

  【技巧】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人愿意相信,因为不守信用就像是一张口头支票,是一种变相的欺骗,自然没有人愿意和骗子打交道。将心比心,守信不分大事小事,如果在一件小事上失去了信用,那么就失去了坚守的原则。

  家长应该要培养孩子守信用的品质,像事例当中的妈妈那样教育孩子的话,那么迟早孩子会变得自私,认知出现偏差,认为信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认知已经出现偏差,那么一切都已经晚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信用这个词可能不好理解,但是他明白什么叫作说到做到。有的孩子或许很难遵守自己的诺言,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帮助孩子了,对孩子进行一番“信用教育”。让孩子认识责任和信用是什么,从而让孩子学会守信。

  1.父母要先说到做到

  对于成长当中的孩子们来说,学以致用是最常见的,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守信,孩子才能学会守信。

  茜茜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她上次考得不够理想,茜茜妈为了女儿能够获得好成绩,跟女儿承诺,如果这次考试能够排进前十名,妈妈就带她去一直想去的海洋馆。为了达成目标,茜茜非常努力。然而在考试过后她妈妈一直以工作忙为由,迟迟不履行诺言。到了期末考试之后,茜茜的成绩有所下降,妈妈质问茜茜怎么成绩保持不住,茜茜回答说:“你说话不算话都没什么,我一次没考好怎么了。”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最忌讳的是言而无信。答应孩子周末去公园,但到了时间却又找各种借口推辞;许诺孩子给他买玩具,但到了商场却只字不提……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会作何感想?相信他一定不会再信任父母,一定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父母。所以,言而有信是成为一个成功父母的根本,也是教育孩子讲信用的基本前提。

  2.谁的责任谁承担

  不守信用其实就是一种撒谎行为,有了开始如果没有及时制止,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不讲信用是如何发展到习惯的呢?不得不说,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家长的纵容。

  孩子的责任意识还不够,而家长又习惯于给孩子收尾,什么事情做不好家长都来担责任,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自然就会越来越散漫,不将承诺当作一回事了。

  举例来说,孩子因为虚荣心向朋友吹牛或是承诺什么又无法实现的时候,家长不要帮孩子圆谎,他自己做的事就应该要自己去承担责任。在孩子受到现实的教训后,家长应适时点拨,让孩子明白责任和信用的重要性。

  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时孩子不讲信用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规矩,给孩子一个自由的范围,他通常都不会逾越,最起码的就是时间观念的培养。

  对于孩子而言,遵守承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应该从小事做起,比如在孩子做事之前给孩子设定一个时限,和孩子约定到了时间一定要完成;或者当孩子和朋友约定玩的时间的时候,要告诉孩子遵守时间;平时规定孩子起床和睡觉的时间,不要轻易改变,也不要有例外。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有了原则,守信也就不难做到了。

方法3: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关键词】拖沓 珍惜 合理利用

  【要点提示】家长需要教导孩子,当孩子学会如何把握时间之后,才算是真正有了时间观念,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范例】

  雯雯都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她从小养成的拖沓的坏习惯还是没有改变。每天在上学之前,雯雯都要和妈妈进行一场“内战”。妈妈催促她赶紧刷牙洗脸、换衣服和鞋子,雯雯则慢慢腾腾,注意力也经常转移到别处。妈妈就冲着雯雯大喊,雯雯要么气鼓鼓地不予理睬,要么和妈妈对抗。如果妈妈再严厉一点,雯雯就会很不情愿地表面上答应,而行动并没有跟上,依然是磨磨蹭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进行这样一番“较量”,结果经常是雯雯上学迟到,雯雯妈上班迟到。对此,雯雯妈很无奈,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

  【技巧】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被孩子拖拉、磨蹭等行为习惯折磨着,很多家长都想要改变孩子的这个问题,但是就像雯雯妈那样,总是觉得无处入手。实际上,只要家长付出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改掉拖沓的坏毛病。

  事实上,有很多家长存在这样的误解,就是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时间观念会逐渐增强。其实不然,只是知道时间的概念并不等于有了时间观念,怎样支配、掌握时间这方面,家长需要教导孩子,当孩子学会如何把握时间之后,才算是真正有了时间观念,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时间搭建起来的,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人浪费,所以时间观念的培养最好趁早。孩子越早学会珍惜时间、懂得合理利用时间,他们的进步越大、越容易领先一步。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那么就应该马上行动了。

  1.让孩子正确地认识时间、提高效率

  对于喜欢玩闹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时间。在他们眼中,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家长可以利用这点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做事情的时候时间在流逝,不管是玩还是学习,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要对时间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教会孩子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前提和基础。

  李梦是一个容易走神的女孩子,无论是吃饭还是写作业,总是不专心,不知道她天天都在想些什么。对此,她妈妈说了她很多次,可就是没有效果。后来她妈妈发现,李梦学习的时候总看表,原来她等着磨蹭完学习的时间看动画片呢!知道了这点之后,李梦的妈妈给李梦定了个规矩,如果专心写作业,写完以后她的时间是自由的。这样一来,李梦写作业的时候专心了,效率也非常高。渐渐地她走神的毛病改了,也懂得珍惜时间了。

  孩子通常都会觉得学习的时间很漫长,尤其是家长给他规定学习时间的时候。家长不妨从另一方面入手,规定任务量,而不是学习的时间,让孩子早完成早休息,这样孩子自然就懂得抓紧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会慢慢体会到专心的好处,也会加强对时间的关注。时间久了,珍惜时间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他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学会合理利用时间。

  2.至少让孩子误一次事

  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因为家长为孩子安排得非常好,孩子根本不需要自己动脑筋去安排,在他的心里一定会这样想:我慢一点也没关系,爸爸妈妈一定知道我磨蹭,会给我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如果时间快来不及,他们会提醒我。

  家长应该打破常规,改掉孩子的这种惯性思维,不管他几次,让他自己承担误时的后果,这样第二次他就会牢牢记住,渐渐地他就会学习自己管理时间了。

  3.你要先做个守时的父母

  如果家长做事拖拖拉拉,孩子很难当机立断。因此,家长要先拿出一个干练的样子来,做一个表率。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在家长的影响之下,孩子无形当中就会意识到要珍惜时间,从而学会安排时间。

  家长除了平时要懂得守时之外,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共同安排时间,这样孩子就会通过实践学会安排时间,懂得怎样分配时间更合理。当孩子做事提前安排成为一种习惯之后,那么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做事拖沓、没有时间观念了。

  4.偶尔用点计时器

  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有些抽象,他们不懂得时间的深意,家长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计时器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比如孩子做事的时候给孩子限定时间,然后用闹钟、沙漏等工具计时。这样孩子会感到紧迫,懂得珍惜时间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会逐渐正确地认识时间。

方法4:引导孩子学会直面批评

  【关键词】素质教育 最终目标

  【要点提示】孩子如果犯了错,那么家长就应该听听孩子的原因,然后引导孩子从这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范例】

  今年萍萍升入了五年级,即将面临她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大考。全家人如临大敌一般,萍萍更是铆足了劲儿要考市重点。孩子知道学习,而且很努力,这让萍萍父母感到很欣慰。但是他们渐渐发现女儿的思想压力有些太大了,情绪波动非常大,而且听不得反面意见。

  比如,萍萍学习到很晚,萍萍的妈妈非常心疼,就让女儿停下来睡觉,就说了一句这样对身体不好,萍萍就不高兴了,反驳妈妈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不要总是管我。再说了,你又不是我,不知道我的作业有多难,要我考好学校又不让我学到很晚,我怎么做你才满意啊?”

  听着女儿跟自己顶嘴,这么不受教,妈妈也生气了,批评起女儿来:“说你一句你反驳三句。我说错了吗?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不用学那么晚?不说你自己笨。你自己想想,我和你爸爸平时说过你吗?怎么这么听不进意见啊!”

  听到妈妈说自己笨,本来就生气的萍萍更恼怒了,她和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谁都不让步。最终还是萍萍的爸爸出面调解,母女俩都非常不高兴地去睡觉了。萍萍因为心里不舒服,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萍萍精神状态不佳地去学校了。上课时因为太困趴在桌子上睡觉,老师下课后批评她,她梗着个脖子不肯认错。老师叫家长,萍萍的态度反而更不好了。萍萍的新同学知道她这样后也不愿意和她在一起玩了,萍萍受到了孤立,但即使是这样,她也认为是同学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错。

  【技巧】

  虽说现在实行素质教育,家庭当中也不推崇粗暴的棍棒教育了,但批评还是免不了的。毕竟只靠奖励是不行的,只有表扬和批评并存,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但是我们也知道批评有时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也不难理解。就拿成人来说,大家也都喜欢表扬,而不希望受到批评,更何况是思想单纯的孩子们?

  但是,孩子们做错事在所难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应该批评。很多家长应该都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对待批评的时候很难保持平常心,或者是反驳,或者是不理睬,又或者是急忙认错,但是当问到孩子错在哪里的时候,孩子也不知道。这就说明孩子面对批评的时候态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难以把控自己,更没有自控的习惯,自然会本能地作出反应。

  说到底,家长之所以会批评孩子,是为了矫正孩子的错误,引导他走向正途,进步是家长们所期望的。如果孩子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那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教会孩子直面批评

  面对批评,躲避是一种本能,但实际上躲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家长批评孩子就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受教,但如果孩子连面对错误都做不到,那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让孩子适当地接受一些批评,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如果平时不怎么批评孩子,那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度”的把控,在批评前先想一想,以孩子的性格怎样表达他才能够接受,这样才能让批评发挥效果。

  孩子的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没有听进去,那么说多少也是枉然。家长平时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把自己当朋友,当倾听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那么在你批评他的时候首先就不用担心孩子马上火冒三丈地反驳,不能自制了。

  当孩子能够认真听家长的意见之后,家长就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找到改正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2.批评注意措辞和时机

  有时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接受批评,是因为家长首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劈头盖脸就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他也会本能地为自己找理由辩驳,这样批评就起到了反作用,因此,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时机,注意方式。

  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才能理智地和孩子交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方式。孩子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家长不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行了。

  父母端正了态度,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态度。当孩子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时候,在面对批评时自然能保持理智和平静了。

  3.解决问题是关键

  不管家长因为什么批评孩子,多数都是出于好意,为了孩子能够进步,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才是批评的最终目标。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说,道理孩子都明白。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解决方法。所以,在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听听孩子的解释,之后才好找出解决办法。

  小鹏是一个虚心受教的孩子,不管他的爸爸妈妈说什么,他都不会顶嘴。这并不是因为他胆小怯懦,而是因为他能虚心接受批评。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是因为他家很民主。当父母觉得小鹏犯错误之后,在批评他的同时也会给他“上诉”的机会,然后来判断他是不是真的错了,要怎么解决问题。

  孩子如果犯了错,那么家长就应该听听孩子的原因,然后引导孩子从这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方法5:让知识充盈孩子的大脑

  【关键词】垫脚石 精神食粮 读书环境

  【要点提示】有了动机,就有了开始,慢慢地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人生的一种积累。

  【范例】

  孙琳的女儿凡凡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凡凡比同龄小朋友在阅读、写作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都要高出一些,而且凡凡身上体现出一种淡淡的书卷气。对此,孙琳说这可能和凡凡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有关。

  孙琳透露,自己是这样来引导女儿凡凡的读书兴趣的:从2岁半开始,她几乎每天都坚持给凡凡念书。起初读的是一些优美的故事。每每听她读书,凡凡就会表现出安静而愉快的情绪。就这样,那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陪伴着凡凡成长的每一天。正是在这种熏陶之下,凡凡的语言、写作等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慢慢地,凡凡自己也感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了。

  上小学后,孙琳开始逐步“放手”,以吊吊女儿求知的胃口。开始孙琳还是坚持每天给女儿讲故事,但讲到一半时,就会找个借口让凡凡自己看完另一半故事,比如说:“真不巧,妈妈有点儿工作还没做完,要不你自己先把结局看完吧。”

  凡凡虽然不太乐意,可强烈的求知欲让她继续往下看,虽然还有很多字她并不认得,但没关系,有拼音帮忙,慢慢地,凡凡就养成了自己看书的习惯。

  因为喜欢读书,逛书店就成了孙琳和女儿凡凡常做的一件事。孙琳说,只要书的内容是健康的,她一般不会限制女儿购买。她说只有阅读范围不断地扩大,才能汲取到更全面的知识。

  于是,凡凡的书柜里,已经从原先的童话故事占绝大部分,到后来儿童小说、百科全书、儿童画报及杂志等分得了半壁江山。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凡凡的自信心也越发增强。如今,凡凡已经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着快乐。

  【技巧】

  也许父母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上学时,即使爱读书的同学不学习,他们的语文成绩也会特别好;而不爱读书的同学尽管很刻苦学习,他们的语文成绩仍不会很突出。进入社会后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身边那些有着知性气质的人,大多都有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习惯。

  现在的社会特别看重读写能力,它是我们成功接受教育和选择事业的垫脚石。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或者因为阅读能力差而灰心丧气,那么家长就应该想办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书是一个好东西。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就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如果小孩子常常接触书本,那么他们就会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于不知不觉中,学会书中的许多知识。时至今日,简直每个家庭,都不可无书籍。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并不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而是因为读书能让人积极思考。在作者的引导下,人们的想象任意驰骋,甚至超越作者的想象。这让人们不仅从书中了解世界、体验别人的生活,也会认识自己。

  书是滋润灵魂的精神食粮,而精神食粮永远也不嫌多。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过程当中,孩子认识多少个字这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重要的事。

  父母要知道,文字对于孩子来说是个新鲜的东西,如果单纯地让他学习某个字是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的。而如果让这些文字和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文字的孩子开始学习文字,体验到文字能给他增加生活的乐趣并带来方便,那么他就有了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有了开始,慢慢地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人生的一种积累。

  2.让孩子与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多接触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让自己的孩子和喜欢读书的朋友多交往,在他们的感染之下,孩子就会慢慢地喜欢上读书了。

  点点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怎么都静不下来,总是喜欢到处跑。但说来奇怪,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能变得安安静静。比如大家在专心看书的时候,他也能静下心来看。这下点点的妈妈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她时常让点点的朋友来家里玩,然后她会准备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书籍。慢慢地,点点也爱上了阅读,就算朋友不在身边,他也能静下心来阅读了。

  3.经常与孩子交流

  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父母可以与他一起阅读和创作;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和交流。如果孩子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应尽量回答他的问题。同时,在家里,最好常备一些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类的书籍。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引导他从书籍中寻找答案。启发孩子讨论思想、艺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孩子一旦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就会以阅读为乐,由此,他的知识面也就更加广泛,进而促进孩子进一步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此,你的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有着浓浓书卷气的人了。

  4.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孩子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为成长中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安静下来看书似乎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乖乖阅读也不是什么难事。

  具体来说,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家长尽可能不要打扰孩子,比如电视开很大声,或者很吵闹,等等。最好在孩子看书的时候家长也能看书,这样就有一个非常良好的阅读氛围。另外,在房间的布置上也不宜过于杂乱,这样会让孩子难以静下心来。有一个环境,让孩子能够沉醉于阅读,那么渐渐地他一定会爱上阅读。

方法6:让孩子的脑筋转起来

  【关键词】懒惰 上进心 独立思考

  【要点提示】多角度思考问题非常重要,家长不应该看到孩子解决问题就算完了,还要给孩子多点的可能性,让孩子知道,原来生活是“多选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

  【范例】

  思思是一个懒惰的孩子,她不喜欢做家务,也讨厌学习。思思的家长感到非常苦恼。孩子平时根本不会主动去思考,学习就像喂饭一样,喂一点儿学一点儿,一点儿都不知道主动。而且,教会她基础知识之后,稍微延伸一点儿她就不会了,常做的题变个形式她就不懂了。

  这并不是因为思思太笨,实际上思思很聪明,只不过在思考这方面她表现得太懒惰。她已经习惯于别人教什么学什么,根本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更不要说自己解决问题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和思思父母的教育分不开。

  思思小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问题专家”,什么都喜欢问,什么都要想。孩子一有问题,不解决那孩子是不会罢休的。所以对待思思的问题,她的爸爸妈妈一向会第一时间作答。不过也有被问烦了的时候,当思思想要深入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她的妈妈就会不耐烦地对思思说:“你记住这个就行了,再想就是科学家的事情,你不用知道那么多。”

  刚开始思思不依,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依赖。思思不会主动去问问题,因为如果有重点老师一定会说。她觉得什么都不用思考,因为只要有问题爸爸妈妈一定会给自己一个答案的。她认为自己也不用深入思考,因为还有科学家……就这样,思思越来越懒惰,不愿意动脑筋了。

  【技巧】

  人有七宗罪,懒惰也是其中之一。惰性是每个人都难以抵抗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懒惰会成为一种习惯,腐蚀人们的努力和上进。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问题爆发”的阶段,在孩子好奇心旺盛的时候,他们会不停地问“为什么”。实际上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他们有了思考的意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成长。但是有时家长意识不到,他们会觉得孩子无止境地问问题很烦,所以三言两语打发掉,就像思思的妈妈那样。这样一来,不但打消了孩子思考的积极性,也会让孩子的认知出现偏差,就像思思一样。

  思考是后天养成的一种习惯。作为家长,应该要懂得启发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而不是一味帮孩子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要知道,孩子是一个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家长应该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懂得自己思考,而不是事无巨细全部传教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成为家长的“复制品”。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呢?

  1.撤开保护网,让孩子独立起来

  独立的生活能力是独立思考的前提,家长如果过度保护的话,那么孩子永远也学不会独立。应该适当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慢慢不再依赖父母的时候,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诚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他在同学当中就像是一个中心一样,因为面对问题他总有办法。诚诚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孩子,因为在他还小的时候他的家长就开始着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了。诚诚的父母不会总是插手孩子的事情,还会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渐渐地诚诚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依赖父母,如果家长给予解决,那么孩子就永远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再次遇到问题找家长的时候,不妨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这样家长才能慢慢放手。

  2.和孩子交流,挖掘孩子的好奇心

  思考要以兴趣为前提,如果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浓烈的好奇心时,就会有思考的意向。因此,家长应该要保护和挖掘孩子的好奇心。这样,对孩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平时可以通过和孩子多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从而进行引导和启发。

  另外,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要经常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多以启发式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然后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孩子善于思考习惯的养成。

  3.思考也需要氛围

  家长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才能让孩子懂得独立思考。这个条件是需要家长来创造的,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让他懂得自己动手,比如衣服脏了的时候要孩子自己动手洗,不要只让孩子一味地学习,要让孩子懂得照顾自己的生活,比如收拾房间,等等。在动手的同时,孩子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他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不要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

  4.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