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序言:应该这样教孩子

  当你看到别人洋溢幸福笑脸赞美自己的孩子时,当你看到孩子学校里那些出类拔萃小同学时,除了羡慕是否还要感叹一番:要是我家孩子也那么优秀就好了。其实,你的身边也有一个优秀的孩子,你发现他(她)的优秀了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家庭对孩子的培养越来越重要,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优秀甚至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结果事与愿违。有句话说的很好“每个有问题的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的父母”的确是这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孩子,甚至是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现代提倡“学习型父母”“做孩子一生的好榜样”等等,而如何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优秀的孩子呢?我认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就象戏中的主角与配角一样,在什么情况下,父母是主角,孩子是配角,而又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是主角,父母是配角,但总体来说,父母一直是主角,在引导孩子,培养孩子。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该如何去发现孩子的优秀呢?

  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要用挑剔的眼光审看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常听见家长埋怨:谁谁的孩子一起上课,为什么别人就学的那么好?谁谁的孩子性格那么开朗,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那么内向?谁谁的孩子那么强势,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那么懦弱?于是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是不是太笨了?还是不用心?是不是先天有缺陷?其实,什么问题都不是,你的孩子,他不可能同时拥有张三的智慧,李四的性格,王五的能力,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他,没有人可以取代他,他也不可能取代别人,不管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愚钝的也好,内向的也好,懦弱的也好,作为父母,应该全盘接受,完全接受自己的孩子,他就是这么一个孩子!朋友问我:无论你的孩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都接受吗?我说是的。我绝对不能让我的孩子有这样的感觉:别人不喜欢她的缺点,连妈妈也嫌弃她的缺点。当你完全接受了他,你就不会觉得他的某些缺陷有多么重要,因为接受,所以变得宽容,因为宽容,所以更容易发现他的亮点,包容不等于放纵,接受不等于认同,接受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着急埋怨。

  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不要设想孩子的未来。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许就已经在心里对孩子有了一个目标,他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为孩子的成长定下一套套的成长方案,课程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目标,几岁开始识字,几岁开始算数,几岁开始培养能力等等,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免就会着急: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该学的该教的都做了,孩子怎么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成长呢?天才不是训练出来的,所谓天才,是特殊人群,不是每个人付出了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不要为了造就一个天才而失去了一个童真的岁月,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那么,我们就按普通的轨道运行吧,再普通的星星,也会闪烁发亮,你留意到了吗?

  对孩子进行赏识性的教育——多赏识鼓励,少批评打击。在父母眼里,哪怕是孩子的一个灿烂笑容,也是值得骄傲的,这是父母应该做到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善于发现他的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要对孩子的犯错表现出过度的急躁愤怒,谁没有经过童年呢?谁的童年不犯错呢?回想自己的童年,多么希望能有一个赞美我优点包容我犯错的妈妈,但是我没有,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还是传统的内敛的严厉的家庭教育,因为我小时候的愿望,因为我的童年没有,所以我想给予孩子,现在的我,尽力去做一个赏识她优点包容她缺点的妈妈,一个自信的孩子是通过鼓励和赞美慢慢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通过批评指责和命令培养出来的。

  不要拿别人和自己孩子作比较——很多家长会这样对孩子说:你看某某多棒啊,考试一百分呢,你才考多少分啊?你要向他一样。不要拿别人来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不要把某某定为孩子到达或者超越的目标,过多的在孩子面前赞美他人,不但增加孩子的压力,并且会令孩子对赞美的对象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更严重者,也许会令孩子孤立被赞美的孩子,这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友谊发展。如果希望孩子象某一个对象学习时,可以告诉他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别人需要向他学习的又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谓取长补短,而不应该说自己的孩子什么方面不如别人,别人是如何的好。

  让孩子学会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是进步。孩子自身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可喜可贺,能够超越自己,就是进步,也许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有一个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不能否认,压力也可以转化成动力,但是,我更希望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和进步。孩子的表现比自己上一次进步了,要表扬:你这次比上次进步哦,真棒!说不定下次会更好呢!孩子的表现和上次的一样,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也要表扬:和上次的成绩一样好呢,很不错啊,我想你下次会更好的,加油哦!孩子退步了,要鼓励:上次你都能做的那么好呢,这次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啊,一次失败而已,每个人都会失败的啊,既然你上次能做到,下次一定能做到的,妈妈支持你!他的对手就是他自己,他有过成功喜悦,也有过失败沮丧,他不会为追赶不上别人而备感压力,因为他只需要超越自己。

  身教胜于言传——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孩子,那么就应该从你做起,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从我做起!

目录

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1

序言:应该这样教孩子 1

目录 4

第一章 拥有一颗自信的心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关键 8

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8

认清自己,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 10

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鼓励 12

做今天的事,不要为昨天而哭泣 14

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 16

第二章 正直诚信是人生的基本品德 19

真诚做人,保持本然人品 19

正直的品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 21

从点滴的事情培养良好的品行 23

让诚实彰显自己的自重和尊严 24

一个有缺点的人是真是可信的 25

做一个有骨气、讲气节的人 26

把追寻真实作为唯一的目标 27

诚实的晏殊得到了皇帝的厚爱 28

严格去实行自己许下的诺言 30

第三章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父母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子中的独特作用 34

对孩子的教养要有科学的原则 38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关键的 41

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 42

从孩子们的需要去教育他们 44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46

宽严相济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48

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 49

正视对孩子的批评和表扬 52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 55

第四章 健康的体魄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关键 59

培养孩子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 59

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60

从做家务开始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63

让孩子养成爱动手的习惯 66

注重对孩子独立性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68

国外专家对教育孩子的建议 69

对孩子要给予鼓励和赏识 70

积极地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 73

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技能 74

第五章 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孩子的心灵健康 78

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 79

面对困难时,微笑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支持 81

用一颗淡泊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得失 84

保持平常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86

静下心来巧妙地解决问题 88

对明天抱有希望和热情 90

成长的经历是最重要的 92

第六章 自律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石 95

自律是高素质人员必备的一种能力 95

从小就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生存之道 98

第七章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2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 102

举止文明和行为礼貌能够增加孩子的内在修养 104

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礼貌和礼节 106

第八章 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109

宽容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09

尊重他人的本质其实在尊重自己 111

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理论 113

学会在的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116

学会宽容,是助你积累人脉的重要途径 118

真诚的态度总是能够帮助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120

及时的帮助他人能带来心灵的慰藉 122

第九章 自立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 125

让孩子从小就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125

给孩子尽量多的自主空间 128

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立自强 131

第十章 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 134

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去追求目标 134

在苦难中练就坚强的意志 137

练就钢铁般的意志 140

第十一章 学习——成就一生的人生事业 145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 145

学习有着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148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智慧和经验 150

知识是要学以致用的 152

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154

在知识面前,每个人都不能停下脚步 156

从知识中发现学习的快乐 157

第十二章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159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一种表现 159

给自己多多锻炼的机会和勇气 161

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164

第十三章 尊重他人是做人的根本 167

从小就树立自我尊重的心态 167

尊重是强化黄金规则的美德 170

培养平等对待培养尊重意识 172

第十四章 培养成就一生的好习惯 175

一定要注重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175

掌握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原则和方法 178

让孩子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181

让孩子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183

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185

重视对孩子良好兴趣的培养 189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91

让孩子坚决抵制和远离不良嗜好 192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 195

第十五章 培养勤劳节俭的人生美德 199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9

节俭,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要真实的行动 202

节俭也是保证持续不断消费的一门艺术 204

第十六章 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言谈技巧 207

让孩子掌握日常说话和交流的基本技巧 207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寒暄和问候开始 210

灵活运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技巧 213

表达感谢之情也有讲究之处 215

在交谈中要用规范化的语言 217

社交口才的三技巧 219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交谈风度的人 220

让自己的说话带有美感 223

接打电话时也有很多的礼仪 227

让孩子学会得体的拒绝别人 230

第一章 拥有一颗自信的心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关键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爬多高,在人生的战场上能够取得多大成就,除了其他因素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力的支柱。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能指望他能够做出实质性的成就。自信心也是打开一个人生命潜能大门的钥匙。没有自信心,就无法开发人的潜能,因而也不能使人成长为人才。因此,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而自信心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家长对男孩的教育培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他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富于创造、具有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完善能力的人。一个具备了自信心的孩子,他就会有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自然而然就会不断进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健康地发展,是我们每个为人父母者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以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以一颗平常心来培养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

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适合走的路也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去追随多数人的脚步。人应该学会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个性,不要盲目追随他人,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没有自己的风格,不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人不会走得太远。学会走自己的路,就是要让自己走得开心,走得安心,只有属于自己的路才能给一个人这样的感觉,如果一条路并不属于你,在这条路上你永远都找不到归属感,即使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走自己的路,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尽甘来的喜悦。

  在武汉某高校附近,有一家叫“清水情缘”的小水吧。老板郭刚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应届生。他开的这间水吧不大,不过布置得挺温馨,而且总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味,尤其是墙壁上用很好看的艺术字写着“一杯清水,清纯情缘”。

  几个月前,郭刚刚从学校毕业,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四处找工作,到处参加各种考试,当时只想着尽快让自己能够独立养活自己。但是他运气不好,找工作四处碰壁,考试总是差一点点。最后在朋友介绍下,他进入一家银行,做起了开办信用卡的工作,可是任务特别重,工资又特别低,而且在工作中到处碰壁。熬了一个月,第一次拿到的工资是六百块钱,把房租一交就不剩几个钱了。他觉得要是继续这样下去,所有的梦想就要破灭了,就连吃饭都将是个问题。所以他开始想着去创业,去经营自己的理想。他向父母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父母希望他再坚持走下去,有机会就去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比做生意要稳定得多,而且父母觉得他太年轻,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会吃很多的亏。郭刚也知道这些困难,但是他还是不愿放弃自己从小的梦想,他觉得自己就应该走这条路,所以他很坚决,即使遇到很多困难也想试试。于是他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出来闯,父母看他这么坚持,就同意了儿子的想法。最后,在父母和朋友的帮助下,他开起了这个水吧。生意做得不错,关键是他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郭刚是一个有理想的小伙子,坚持了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坚持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并且取得成功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的意义,因为这件事情是你愿意做的,是你喜欢的,这样更能激发你的热情。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才会全力以赴。

  走自己的路,就不要去理会别人怎样评价你。最了解自己的人肯定是你自己,只有你才知道心里想要什么生活,想做什么事情,所以既然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就要顶住别人的压力,别人说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你觉得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那么,就应该继续走下去。

  要知道,当你决定放弃自己的坚持,去选择和他人相同的目标和结果时,你自己的路已经偏离了它的方向,你得到的也将是一种虚幻的真实,那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人希望自己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去做一份工作吧?没有人希望仅仅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光就要穿一件自己觉得很不合身的衣服吧?

  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你应该注意养成自己的性格,注意自己适合什么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起码大方向要明确。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适合自己的风格,性格与风格是没有什么对错与好坏之分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追随他人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喜欢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也想象别人那样在另一方面做得好。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只要你学会淘汰自己的弱项,你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青少年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就学着做真正的自己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如果你努力去追求和别人一样的生活,即使成功了,那种欣喜若狂,倍感自豪的感觉也不会属于你。摆脱不必要的顾虑,不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要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走好自己的路。相信你会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认清自己,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

  古希腊的一座神庙,是一个每天都有无数人来顶礼膜拜的地方,墙壁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为了达成心愿,人们常常奔波万里去膜拜,寄希望于神灵,而人们心中所膜拜的那个神灵却在告诉他,希望之路不在神庙里,而在他自己的心中。“认识你自己”,这才是成功的真谛。

  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最不能看清自己的恐怕也是自己了。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如果能够尽早地认清自己,必将对将来产生良好的影响。只有对自己了解了,懂得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什么,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才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大的把握。

  小和尚很喜欢玩耍,但是他却不能和其他和尚很好地相处,所以他还是很孤独,很苦恼。于是他便向方丈请教,方丈听他叙述之后,什么也没说,把他带到后院的水井旁,让他向水井里看,问他看到了什么,小和尚不知道方丈有什么用意,低头向水井里望去,回答只是看到了井水,方丈微笑着摇了摇头,走开了。小和尚独自在井旁思索,他又向井里看去,这次看完他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便跑去找方丈:“我看到了我自己。”方丈拍拍小和尚的头,“你不仅要看到你自己,你还要看清你自己,这样做事才会好。”小和尚受到方丈指点之后,努力改掉自己的毛病,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不久,他和每个人都成为好朋友,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老和尚的一番话道出了认清自己的必要。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会对自己的美好未来产生重大的作用。

  一个人看清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认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就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那些最终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能看清自己的人,即使有的人看清自己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们还是看清了自己,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肯德基的创始人桑德斯,六十五岁才发现自己的天赋在餐饮连锁业;希尔顿,三十多岁才发现自己的天赋在旅馆酒店业;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三十四岁才发现自己的天赋在销售业;世界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十七岁便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在于帮助别人解除心理障碍,唤醒他们心中的巨人。

  不同的人喜欢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人喜欢跟人打交道,看到人就开心,不喜欢孤独,那么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群居动物;有的人喜欢安静的环境,不愿去那些热闹的地方;有的人喜欢独自一人去旅游;有的人喜欢画画,喜欢用自己的双手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有的人喜欢让自己的心灵装满一切美好的事物;有的人喜欢书,有书看,他就觉得充实、快乐、有希望、有力量。喜欢与他人交往的人就可以朝着公关、销售等方面发展;喜欢安静的人可以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喜欢旅游的人可以考虑当记者或者导游;喜欢画画的人可以当画家,等等。总之,不同特点的人就要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青少年朋友,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还没有看清自己,从现在起就试着思考下面的问题吧。

  (1)小时候,什么事让你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呢?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是重要的呢?什么活动让你感到特别开心,而且会有满足感呢?

  (2)在你七八岁的时候,什么事情能够让你专心致志,什么东西对你最有吸引力呢?做什么事情让你不知疲惫,甚至忘记吃饭呢?

  (3)小的时候,你最热衷的是什么?你的兴趣在哪里?你遇到哪些事情时会使你感觉自己很棒,很开心?在哪些方面,你表现得最优秀、最杰出,每次回想起来的时候都会感到愉悦呢?

  (4)小时候你最擅长的是什么?在什么方面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你经常梦想的是什么?你最希望自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什么事情能让你奋不顾身呢?

  人的一生好像爬山,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看清自己,提高技能,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一个人一定要认清自己,找到目标,然后才有权利去选择自己要的和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如果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也没有目标,而只是因为自己觉得目前所有的东西不好,就放下手里的,另外去拿一个别人的,那就只是没有主见和见异思迁,像这样彷徨犹豫,结果会是一事无成。

  青少年应该从现在做起,认真总结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要继续发挥,对于缺点要积极改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多投入些时间,把感兴趣的事情转化成自己的奋斗理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青少年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爱随大流。自己本来捧着金庸的小说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发现周围的人开始看漫画了,就扔下小说看漫画,也不真正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看着周围的人都学画画去了,自己也跟着放下自己本来挺擅长的钢琴,去画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事情,也有不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如果没有看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只是一味跟着大家走的话,那无异于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青少年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就思考上面列出的几个问题吧,找到自己的答案,给自己一个总结,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现在找到了明确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相信你会比那些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做得更出色。相信自己,时刻认清自己,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了。

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鼓励

  建立自己的自信,没有鼓励是不行的。一个人的自信与来自他人和自己的加油鼓励是分不开的。有了这种鼓励,会让你变得更加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大人夸奖小孩子乖,他就会表现得更乖,以得到大人的夸赞。一个在学习上得到大家夸赞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人给他鼓励,自己也不会给自己加油鼓劲,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动力,就会越做不好,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青少年朋友的自尊心是很强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受到大家的夸赞。别人的鼓励很重要,但是要知道自己的鼓励也非常重要。当别人还没有看到你的发光点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给自己打气,给自己呐喊助威,因为大家可能更看重结果,但是自己应该更为自己在过程中作出的努力感到自豪,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鼓励,跟自己说声:“你做得很好!继续加油!”这都会成为你自信的来源。懂得为自己呐喊加油的人是很聪明的,这样的人更容易坚持到最后。

  四个来自不同方向的青年找到鲁班,他们希望能从鲁班手里学到精湛的木工手艺。

  鲁班拿出四把没有柄的斧头,对四位年轻人说:“翻过西山的六个山头,有一片灌木林,我的每一把斧头上都需要一把灌木做的柄,你们四个人去吧。回来后,我会把我全部的手艺都传授给你们。”

  鲁班的家人从厨房拿出四个干粮袋,装入了等量的烧饼和鸡蛋。对四个人说:“去吧,这是你们路上的食物。”四个青年拿起斧头,背起干粮上路了。

  热辣辣的太阳,满路的荆棘,让四个小青年感到又渴又饿又苦又累。行到第一座山头的半腰,四个人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喝了几口甘泉,然后打开了干粮袋。干粮袋里有六个烧饼和六个鸡蛋。一个青年建议说:“我们应该爬到山头再吃!”另一个青年冲他笑说:“别傻了,现在我们又饥又饿,还要背着沉甸甸的干粮袋,吃点儿,既解决了饥饿问题,又减轻了身上的负担……”边说边拿起烧饼、鸡蛋塞进嘴中。

  看到他吃得津津有味,另两位青年咽了几口唾液,也拿起烧饼鸡蛋。一个青年吃了三个烧饼和三个鸡蛋,然后躺在草地上拍拍自己隆起的肚皮说:“好爽呀!我不上去了,又苦又累。一会儿我就下山,剩下的食物正好够我路上吃。”

  三个人继续前行。到了山顶,三个青年在树下歇息,半路没有吃东西的青年,打开干粮袋,拿出一个烧饼和一个鸡蛋,说:“终于爬到山顶了,这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奖励!”“对,我们已经过了一道关,是应该奖励一下自己!”另两个小青年也打开干粮袋吃了起来……

  到第二座山的半腰,一位青年的干粮袋空了。他躺在草地上懒懒地说:“你们两个走吧,我已经受不了这种磨难了。”

  两个人继续前行。到了山顶,两个青年在树下歇息。半路没有吃东西的青年,打开干粮袋,拿出一个烧饼和一个鸡蛋,说:“终于又爬到了一个山顶!”另一个青年吃完自己最后的一个烧饼和一个鸡蛋后,望望眼前还有四座山峰,说:“求师的路太艰难了,你一个人去吧!”

  每到一个山头,这个青年总会满脸笑容地打开干粮袋,对自己进行成功的奖励……

  翻过最后一个山头,青年终于看到了师傅说的那片灌木林。在灌木林旁边一块大石上,鲁班正笑眯眯地坐在上面。小青年忙上前叩拜,鲁班急忙拉起小青年,问:“其他人呢?”小青年说:“他们半路放弃了!”“那你为什么能一直坚持走下来?”小青年拍拍空空的干粮袋说:“因为有师父给我的食物做奖励,爬到一个山头,我就会尝到一份成功的喜悦……”不等小青年说完,鲁班就哈哈大笑起来,说:“好,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了……”

  到达最后一个山头的小青年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呢?因为他把自己带着的鸡蛋和烧饼当成是给自己的奖品,每到达一个山头就给自己一个鼓励,这样他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斗志和信心,这份信心一直引导着他走向了目的地,成为唯一一个被鲁班收下的徒弟。你会不会被他的聪明所打动呢?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被人鼓励,当自己的努力没有被肯定的时候,就觉得很失望,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努力是不会被别人看到的,而且别人也不可能总是把眼光集中在你的身上。当你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时候,当你陷入了困境中找不到出口的时候,为什么自己不给自己加油呐喊呢?要知道这个时候也许一个声音就能把你从失望的边缘拉回来,让你继续坚持下去。在自己陷入低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的做事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坚定的信心。如果我们懂得为自己加油呐喊,不断灌输自己一定可以走出困境的思想,那么自己就会更有动力去面对自己的处境。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正处于最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年龄,你们应该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走在成长的路上,不论遇到什么,都要学会为自己加油呐喊,因为你们为梦想而努力,为梦想而充满欢乐,为梦想而蔑视困难。为了自己的付出,为了自己的未来,你们有理由为自己加油呐喊,给自己一个灿烂的笑容,给自己一份坚定的信心,为自己的进步喝彩,不要吝惜对自己说一声:“加油!”即使现在的你还没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也不要忘了给自己加油,你今天为自己加油,就是为了明天能够听到更多人为你鼓掌。无论做什么事,无论遇到怎样的难题,无论是有很多人与你一起,还是只有你一个人在路上,都不要忘了给自己加油,你要知道,首先要得到自己的肯定,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亲爱的朋友,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把掌声送给最需要鼓励的自己吧!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好!

做今天的事,不要为昨天而哭泣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从昨天走来,又向明天走去。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我们能把握的就是今天。悲观的人喜欢活在过去,总是对过去的种种念念不忘,往往让昨天经历的失败成为自己继续前进的绊脚石。过去不是与我们无关,但是对于过去的事情,我们已经无力去改变什么,无论是失败也好成功也好,都成为历史了。如果经历过失败,那就吸取教训忘掉不愉快,如果是成功,那就总结经验继续今天的路,没有必要活在过去的影子里。虽然昨天会对你的今天和明天有所影响,但已不能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所以要尝试着忘记昨天,不要为昨天而哭泣。

  其实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如果我们能够正视昨天,在适当的时候和昨天彻底说再见,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成功的机会会更多。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走出昨天的阴影,让昨天的不愉快一直影响自己的今天甚至明天,这样的损失是不是很大呢?聪明的人不会让自己活在过去,在他们眼里,今天才是最该珍惜的,昨天的一切,他们会尘封在记忆深处,不会再让情绪的毒蛇影响自己今天的发挥。

  要想做到今天不会为昨天的事而哭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做事情之前,多想想,计划得周全一些,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小今天为昨天的事而后悔、而哭泣的概率。某位老师在一天早上的实验课上,给他的同学们上演了这样一个实验:做实验之前,老师什么话都没说就把一杯早已准备好的牛奶扫进了水槽,牛奶洒了,杯子也碎了。同学们非常不解地看看他,又看看水槽里的牛奶和碎片,老师大声地说:“不要为倒掉的牛奶哭泣。我要你们记住这一课,倒掉的牛奶是收不回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牛奶洒掉之前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牛奶洒了,杯子碎了,我们只有忘记这件事,投入到新的事情当中,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是的,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如果你不期望的事情发生了,就不要再责怪自己,不要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地走出昨天,尽量将损失减小,如果不能减小损失,就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陷入昨天,走不出来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影响今天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世界上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都顺水顺风呢?没有。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遇到各种挫折,就要承受各种残缺,甚至还要接受命运无情的打击。万事如意只是我们的美好心愿,现实总是会给我们这样那样的打击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要适应,学会忘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着去忘记昨天生活带给我们的不愉快。不要轻易说“想要把你忘记真的好难”,不要固执地摇着头说“痛苦的往事怎能说忘就忘”。其实只要你愿意,这些都可以做到,你只要能够找到新的生活目标,有了新的动力,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就不会再为昨天的事情烦恼了。

  一个经理,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项小型制造业。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大为沮丧,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后,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做生活的强者》的书。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当他找到作者,说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如果没有你的配合我很难帮到你。”他着急地问:“我应该做些什么?我一定会努力做到的!”

  作者说:“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破产的事情忘掉,从今天开始不要再为自己破产的事情懊悔了。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完全被你的昨天拖累了,已经不是真正的你了!”刚说完这几句话,作者就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里的他说:“你看看自己,就是昨天的失败让你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是你却不肯忘记,让它继续折磨你,你这样下去怎么才能东山再起啊?在你对自己做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作者在街上碰见这个人时,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你的一番话把我惊醒了,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他还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让我摆脱了过去,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让我看到了活在昨天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

  青少年朋友,人生终究要经历打击的,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如果我们能够抛开昨天的包袱,这些打击就只是停留在昨天,今天的你依然可以精神焕发的迎接新地太阳。《羊皮卷》中关于今天的生活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与青少年朋友们共勉。

  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

  今天,我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

  今天,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我出生在葡萄园中,园内的葡萄任人享用。

  今天,我要从最高最密的藤上摘下智慧的果实,这葡萄藤是好几代前的智者种下的。

  今天,我要品尝葡萄的美味,还要吞下每一粒成功的种子,让新生命在我心里萌芽。

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围起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个木桶的话,那么他身上的各种品格素质就是围成木桶的板,决定“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高于最短的木板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把短板变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增加“盛水量”的问题。人都不是完美的,身上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缺点可以忽略,不会成为影响你前途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具备某些品质,缺少了这些品质或者这些品质不是很突出,这就会成为约束自己发展的障碍,所以,每个人都有必要把自己的短板变长,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朋友身上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在校表现都很好,可是并不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某中学一个班有一名女同学,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老师每次都把她作为典范在班里表扬,可是每次评选班干部,大家都不愿选她,主要是觉得她特小心眼,很自私,有时同学向她借课堂笔记看,她都不借,就怕别人超过她,所以大家不情愿和她交朋友,也不评选她当班干部。

  这个女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优秀,在校表现也很好,但是由于她小心眼这个缺点就造成了同学们对她的反感,所以,选班干部大家都不愿选她,这个女孩子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吗?不能,起码她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一个人如果品德有问题的话,这对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必须要把自己身上的这个短板变长才能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有的青少年朋友只重视智育这块“木板”的长度,却忽视德、体、美全面发展,导致自己成了“问题孩子”;有的学习拔尖的孩子成了“豆芽儿”体形;有的缺乏审美能力;有的优秀的孩子不注重道德修养,变得自私自负等。这些都成了青少年朋友的短板,必须要克服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

  前面已经讲过要时刻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就包括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要继续发挥,对于缺点也就是自己身上的短板,要加以克服,把短板变长。要把短板变长也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做到的,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是次要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

  首先,每个青少年朋友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那么就要针对自己的这些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也许有的兴趣和潜力你以前并没有发掘出来,通过对自己的分析,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特长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让本来的短板变成自己的长板。具体来说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加一些特长班,多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对自己的将来是很有好处的。

  其次,要找到成长的幸福感。现在的你们是非常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很好,但是你们中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幸福感。这与自己没有自信和来自各方的压力是有关系的,如今“乏味”、“无聊”、“郁闷”成为一些孩子的口头禅,这就是一些没有幸福感的表现。一个没有幸福感的孩子很难有真正自信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要想找到幸福感,就应该多与家长、老师沟通,跟他们说自己需要什么,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点。

  再次,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现代社会,一个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人更加容易与人合作,也更加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青少年时期,对这一品质的形成相当关键,并会影响其一生。

  十五岁的小童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是一家人的宠儿。今年考进西安南郊某高中,喜欢踢球的小童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三个月被老师请了两次家长的夏先生非常苦恼。主要问题出在小童总是没有办法与人合作完成一场球赛,一个游戏。

  小童的班主任胡老师告诉记者,像小童这样典型缺乏与人协作的同学,应该更早地更多地去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学会分享和理解他人,不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只有多与他人交往,才能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

  最后,要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无论一个人一生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可以让一个人一生受用。只有培养了自己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随时补习,随时提高,这是受益终生的能力。

  青少年朋友们,要从现在做起,在认清了自己之后就要把自己的短板变长,改变自己的劣势,把束缚自己发展的性格改掉,把不好的习惯改掉,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为将来的美好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正直诚信是人生的基本品德

  诚实是金,它为我们的生活抹上一笔真实的色彩。你若想获得别人的信任与重视,就必须从父母那儿学会诚实。欺骗别人的人,最终被欺骗的还是自己。因为欺骗能得逞于一时,它却不能得逞于一世;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最终欺骗、谎言还是要被现实所击败。你要诚实地做人,把诚实牢牢记在心头,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丢失自己最重要的美德。

真诚做人,保持本然人品

  做人首先要真诚。古人称之为本然人品,率真人品。真诚做人,保持本然人品,是做人的起点,也是人品的极致。《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一个人的思想、品格、言行,都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表现来,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矫揉造作,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扭曲自己的本性。真诚的反面是虚伪,自欺欺人,靠戴假面具过日子。真诚坦率的人不失本色,自然有感人的力量。虚伪矫饰的人一生都在演戏,给人留下伪佞可憎的形象,自己也丧失心灵的本性,忍受心理上的折磨。

  正直也是做人的本分。正直的人品表现为襟怀坦白,秉公持正,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正直的反面则是伪善狡诈。正直的人,对人对事公道正派,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虚伪狡诈的人伪善圆滑,曲意逢迎,背信弃义,拿原则做交易。正直和真诚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只有真诚才能正直,反之亦然。观察一个人,可以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他是真诚直爽,还是虚伪圆滑;是光明正大,还是阴险诡诈。这是区别人品的重要标准。

  无私是真诚、正直、仁厚的思想基础。古人的所谓“有欲甚则邪心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都是说要做到真诚、正直。

  做人首先要诚实,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能靠矫饰伪装过日子。靠矫饰伪装、戴假面具过日子的人,“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愧赧”;“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他们不仅令人憎恶,自己也活得很累。因为他们时时提防假面具被人戳穿,或者受良心的谴责,经常处于紧张戒备的状态,很难获得心理上的轻松、安宁与平衡。

  诚实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一个人没有半点虚假隐瞒的东西,说话诚实,做事诚实,内心诚实,就会令人信服。故诚实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团结。古人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格言。这是说精诚的力量可以贯穿金石,何况人心呢。至诚之心的确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化解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长期积存的矛盾,便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今天,我们仍然要实行诚实待人的原则。上级要以诚对待部属,父母要以诚对待子女,企业经营者要以诚对待顾客,每一个人都要以诚对待同事和朋友。以诚待人,才能得到友谊和真情,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人际交往如果离开诚实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互相欺骗,尔诈我虞,那么,人世间便不会有真情友谊,不会有团结亲密的人际关系了。

  诚实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从小孩子的时候开始,就要培养这种品德。诚实是一切德性的基础。一个人连诚实都做不到,其他的品德都谈不上了。

  诚就是不自欺,不虚妄,诚实对待他人,诚实对待学习,诚实对待工作,诚实对待为人处世、立身修德中的各种问题。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力戒贪图虚名,不求实际。做任何工作,如果华而不实,有名无实,或名过其实,都是不老实的表现,结果终将误国误民,害人害己。力戒虚夸,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过去发生的浮夸之风,给国民经济和社会风气带来巨大的危害,我们应该切实引为教训。反对弄虚作假,盗名欺世。例如,伪造成绩,骗取荣誉,窃取别人的荣誉和成果,等等。这类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侵犯他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应该坚决唾弃。

  为人处世,首先是如何为人,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和素质。自身的品德和素质关系到能否立足于社会,应付自如地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个人的道德修养给予特别的关注,把它作为政治学说和人生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德行与事业看作人生追求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强调德是事业的基础。立业如果不注重品德,事业就没有根基。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毫无理想追求、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总是少数;但不重视修身的却大有人在。结果理想追求和自己的思想、知识、能力相矛盾,难免在现实生活中碰壁,被社会淘汰。许多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可能是社会埋没了他;也可能并非真正有德有才,而是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要求,志大而才疏,或者幼稚脆弱,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缺乏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临机处置的能力。这说明处于现代竞争社会,仍然要以修身为本,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正直的品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

  一个推销员每天按照经理的吩咐对顾客介绍产品的好处,他自己厌倦了这种工作方式。一天,当有顾客光临的时候,他在介绍产品的优点的同时也开始介绍产品的缺点,顾客听完后没说什么就走了。经理非常生气,决定解雇他。

  正当推销员带着行李要走出门口的时候,原来的那位顾客又回来了,他身后还带了一些人,这些人都准备买他的东西——这些人是冲着推销员来的,就因为推销员是个诚实的人。

  为此,有人悟出:一个人能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个人,也能在同一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他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小胜靠谋,大胜靠德。

  品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品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摆脱“投机”的心理,注重自己的品格。

  富兰克林也把它作为一个社会名流的崇高声望,归因于个人性格的正直诚实,而不是自己的才能或口才,因为自己在这些方面都只是一般。因此,他说:“正直诚实使我在人们中享有声望。我口才很差,根本谈不上雄辩。遣词造句还犹豫不决,很难说正确使用语言。不过我还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格就是力量,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没有灵魂的精神,没有行为的才智,没有善行的聪明,虽说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它们都只会产生坏的影响。我们或许会从中受到教育或者会觉得他们有趣。但是,我们不会去崇拜他们,这就像要我们去崇拜一位扒手的敏捷或一位在高速公路上跑马的骑士一样,是十分困难的。

  诚实、正直和仁慈,这些品质并不是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它却成为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说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实于自己的德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他的力量就可惊天动地,势不可挡。

  每个人都应该把拥有好的品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好的方法是使他获得努力的动力的保证。而刚毅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向上的因素,使他的动机保持稳定并受到刺激。人生最好是有一个较高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

  正直就是无论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和什么人在一起,都忠于自己、言行一致、坚守自己的信仰及价值观。如果你不正直,最终将失去一切,因为,别人无法相信你,不愿和你一起工作,或跟你进行交易。如果有足够的人不愿意和你共事,你的事业将会失败。

  一位推销员讲道:

  大学时,我曾经在一家销售牛乳代替品的乳清饮料公司工作,我是一名经销商,业绩达到全公司最高点,并拥有两个销售站,但是由于公司部分领导人员缺乏正直及踏实的精神,导致整个公司瓦解。即使如此,这个经验仍然使我学习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如贩卖商品的技巧以及如何和他人共事,而更重要的,我了解到如果一个人既无能力又缺乏正直,他便非常容易失去他已经得到的东西。

  自从有了那次工作经验,我对于加入传销组织显得格外谨慎。后来借由一些高层工作的经验,以及在各处演讲的机会,我遇到一些既有能力又正直的人,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品质优良,而且效果良好,因此我开始和他们合作,协助他们在行销方面的工作。

  任何一位进入销售业的人都知道,金钱是一切商业行为的出发点。人们进入公司工作是为了要赚钱,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地,对那些不这么盘算的人反而使我感到不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不需要花钱。当然,家人、友情及人际关系则是建立在一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事情上。但是在商言商,只要我们进入商业圈,不管是职员、顾问、老板、合伙人或消费者都和金钱脱离不了关系。

  一旦你从商,能力与正直的要求会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人们不希望购买劣质产品,或受到无礼的服务,当然,他们更不想和那些无知、没有技能以及不诚实的人来往,我不愿意,你不愿意,没有人会愿意这么做。

  专注于你是谁而不是你做了什么,因为你是谁正是你的价值所在。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重视什么?你怎么过生活?你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特质?这些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将决定你做什么样的事,而不是由于你做了什么样的事来判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正直的人会在适当的时机做该做的事,即使没有人看到或知道。亚伯拉罕·林肯说得好:“正直并不是为了做该做的事而有的态度,正直是使人快速成功的有效方法。”

  正直、诚实、一贯性、坚持、负责——这些都是使一个人成功的特质。这些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目标。

从点滴的事情培养良好的品行

  古人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中国历代仁人志士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认为,为人立身处世,总要心正行端,严以律己。立处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濯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良好品格的形成,需要从点滴做起,注意从小的方面下功夫,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还要靠自身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才能够做到。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不出现越轨行为,更不去做恶事,这才能表明正确的品格意识已在心中生根发芽,良好的品格已开始形成。

  古人认为,培养良好的品格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①善于自省。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苦练内功的品格修养方法。孔子的学生曾参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则要求“守气不动心”、“寡欲”和“尽心知天”,即要守住志气,不被利害得失、环境诱惑而动摇自己的志向;不要因为物质欲望而丧失良心,破坏“五伦”秩序;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把“善心”存起来以知“天命”,达到品格修养的最高境界。程颐则倡导诚敬、致知、集义,就是内心专一,不陷邪思。使不善之心无以感动,无以得发;积极求知;内心信仰“义”,行动符合“义”,从而产生浩然之气。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善小指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认真地培养自己心中开始出现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幼芽,使其不断积累和成长壮大,并能从点滴小事做起。三国时期的刘备曾告诫他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小隙沉舟”,“蝼蚁之穴,可溃千里长堤”。荀子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知,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高尚的品格不是一夜就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集成大善。平时不检点,不积善,随意性强,只想有朝一日碰上紧要关头,定会挺身而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平时不注意改掉小毛病、小缺点、小过失,对自己姑息原谅,日后必会酿成大错,出大问题。

  ③积极慎独,表里如一。慎独就是独自反思,自查自纠存在的缺点和毛病。先哲尤其推崇这种品格修养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强调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是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受外界的引诱,能做到“不动心,不伸手,不迈步”,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当人们独处单行时,他人看不见,听不到,最易放松言行,不注意用良知和规范来要求自己,最容易侥幸独行。因此,必须坚持积极慎独,表里如一,去除哗众取宠之心,做到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个样。不容许任何邪恶的念头支配行动,不去干任何不符合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事,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格经得起任何环境的考验,达到运用自如,至诚、至善的境界。

让诚实彰显自己的自重和尊严

  如果你是个诚实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信任你。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们会了解你说的是实话。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成功的公司经理和工业界的领袖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人诚实。国际知名的房地产经营家乔治便是以诚实著称的,他被称为“房地产大王”。

  乔治在伊利诺伊州开始从事房地产交易时发生过的一件事。有一栋房子由他经手出售,房主曾经告诉过他:这栋房子整个骨架都很好,只是房顶太老了,当年就得翻修。

  乔治第一次领去看房的顾客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说准备买房的钱很有限,很怕超支,所以想找一处不需要怎么修理的房子。他们看了之后,一下子就喜欢上那所房子的位置,想要马上搬进去住。这时,乔治对他们讲,这栋房子需要花7000美元重修屋顶。

  乔治知道,说出这栋房子屋顶的真相,得要冒风险,这笔生意有可能因此做不成。果然,他们一听修屋顶要花这么多钱,就不肯买了。一个星期之后,乔治得知他们去找另外一家房地产交易所,花较少的钱买了一栋类似的房子。

  乔治的老板听说这笔生意被别人抢走了,非常生气。他把乔治叫到办公室,问他是怎样丢掉这笔生意的。

  老板对乔治的解释很不满意,也不高兴他为那一对夫妇的经济条件操心。“他们并没有问你屋顶的情况!”他咆哮着说,“你没有责任讲出屋顶要修,主动讲这个情况是愚蠢的!你没有权利讲,结果搞坏了事!”于是,便把乔治解雇了。

  假若乔治是个失败者的话,他当时会想:“我把实话告诉了那对夫妇,真是做了傻事,我为什么要为别人操心呢?我再也不像那样多嘴把佣金丢掉了。我可真笨!”

  但是,乔治希望做个诚实人。他一直受到的教育是要说实话。他的父亲总是对他说:“你同别人一握手,就算是签了合同,你的话就得算数。如果你想长期做生意,就得跟人家讲公道。”所以,乔治最关心的是他的信用,而不是钱。他当时虽然想要把那所房子卖掉,但是绝不是以此而损自己的身价。即便丢掉了职业,他仍然坚信自己唯一的做事准则就是把所有真相统统讲出来。

  乔治向他帮过忙的一位亲戚借了些钱,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小的房地产交易所。过了几年,他以做生意公道和讲老实话出了名。这样做使他丢了不少生意,但是人们都知道他靠得住了。最后,他终于赢得了好名声,生意搞得很兴隆,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营业处。

  你在个人生活或工作当中,可能由于诚实而丢掉某些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失掉一次应有的回报算不了什么。你需要的是建立起信用,树立起正直诚实的名声。你应该使自己的话被人信赖,使别人知道你是靠得住而且值得信任的。

  你也许从来没有想到诚实是一种力量或有用的工具,但它确实是。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诚实具有吸引力,会把别人吸引到你的身边。人们可能搞不清楚为什么被你吸引住了,但是他们会喜欢你,这就是诚实的好处。

一个有缺点的人是真是可信的

  诚实,是人类的美德之一。每个人都希望在交往中遇到的人是诚实可信的。但是,由于世界上毕竟还存在着虚伪和狡诈,使大部分人都产生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戒备心理。这样,往往有的人满怀一腔真诚,却不能被他人理解和承认。

  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诚实”二字,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缺点,往往能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信任感。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出“不知道”三个字。殊不知,如果你勇敢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而且敢于说出不知道,其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

  如果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说出其他的话,别人就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才会说,因此对他也就会更加的信任。

  如果在交往中将自己的缺点明白地表示出来,往往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因为人的潜意识是隐恶扬善的。一般人都是想方设法地掩饰自己的缺点,宣扬自己的优点,所以如果有人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很诚实,从而产生对他的信任感。

  当然,暴露或坦白自己的缺点,也要讲究策略,不能把自己的缺点全部和盘托出,这样做不但得不到上述效果,反而会破坏自己的形象。

  最好的办法是:适当透露自己的缺点,否则会让人感觉你一无是处。而且这些缺点必须是与人无害,不会导致别人对你宣判“死刑”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有些缺点的人往往真实可信,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真正聪明的人常常有意承认或透露一些自己的无关紧要的缺点。

做一个有骨气、讲气节的人

  气节,是表示个体行为品性的概念,具有德行主体的积极态度的含义。具体地讲,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表现。气节是德行主体为维护人格、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所表现出的牺牲精神和斗争勇气。从某种意义来说,气节也就是骨气,但“气节”的适用主体稍有差异。“骨气”一般对维护个人人格尊严而言,“气节”是指德行主体维护民族尊严和利益而言。

  “骨气”是“气节”的基础,“气节”是“骨气”的延伸和升华。做文章,人们多崇尚“魏晋风骨”;学书法,人们多临摹颜柳体的丰筋多骨;画国画,人们不以绘出龙虎的头脚须鳞为极致,而是刻意追求龙虎的骨头与精神。为文习字做画尚且如此,做人更应如此。人无骨不立,民族无气节不存。穷不变节,贱不易志,就很好地道出了这种精神。一个人在困窘失意的时候,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在地位低下的时候,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就是骨气。骨气作为完美人格的外在体现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堪忍受屈辱,不甘落后,锐意进取。庄子甘为“孤豚”、“牺牛”,甘愿逍遥物外,不愿到楚王膝前为相;屈原不忍亡国之痛,毅然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不论是庄周,还是屈原,他们的思想并不一定要汲取,但他们的人格和骨气,却很值得称赞。

  骨气作为完美人格的外在体现,其内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由此可见,骨气是与志相关联的。而所谓“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志向与坚定的信念。叶挺将军的伟岸身躯不肯从“狗洞子里爬出”,正是出于他那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宁可倒下去,绝不屈服,正是出于他对民主理想的执著追求;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死绝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出于他对帝国主义的无比憎恨……

  骨气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和出于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与坚定信念,它可以使一个人自立、自主、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尚的操守。诗仙李白,在身处于逆境的情况下,以浪漫诗人的情调高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宋人周敦颐作《爱莲说》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言明自己的操守;林逋在《省心录》中说,“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死如鸿毛”;刘禹锡在《学院公体三首》中讲:“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张说在《五君·咏》中盛赞:“处高心不有,临节自为名”……这一切都说明了人格力量的伟大和人们对有骨气者的赞赏。

  做人有骨气、讲气节,是具有良好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以正直的形象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之一。

把追寻真实作为唯一的目标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送给世界的最好礼物就是真实的自己。越能够做自己,你对生命的体验就越深刻。为了奉行良好的道德,我们就要记住,永远不要尝试去扮演自己以外的其他角色,必须让自己活回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大声说出你的想法。我们必须说出生活的真相。

  可是,我们在成年以后总是处在压抑之中——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太坦率了。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只说可以被接受的话、听起来很聪明的话;只读那些教育专家认为有价值的书;从来不要信仰教育专家不承认的言论。因此,看起来做一个真实的人并不容易,有时候,它常常不能给人满意的回报。在人际关系中,率直和纯真总是含着冒险的成份。于是,我们忍不住并且是不知不觉地设计了一副面具,以避免坦诚相见可能带来的伤害。

  在压力下隐藏真实的自我可以一直持续到成人生活,并且其程度往往有增无减。仔细想想:一天之内,你共花了多少时间对你的上司点头哈腰,对你的同事报以支持的微笑?

  戴上面具是为了遮掩我们所担心的、自身的不可爱。面具、虚伪等各种不真实是用来向别人表露我们希望别人看见的自己,并且藏起我们不敢揭示的自己。在公共场合你总得扮演一个角色,假装自己是什么、不是什么。种种因素往往会禁止你在工作中永远拥有这份坚强。如果你表露它们,一定会让别人大吃一惊。你穿的衣服并不能代表你是谁,但是可以标明你的地位。在特殊场合,尽管你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但仍然要做到,衣服上不能起皱,夹克上不能有狗毛,每根头发都必须自然。人们的领导理论最后都可总结为这样一句话:那些正向上爬的人是永远能保持头发整齐的人——没有太多怀疑的目光,头发似乎波浪般有致。

  很显然,越是“成功”的人,自我的成份就越少,就越是做作。我们的衣服变成了“成功”的制服,我们的言论成了一连串聚会的一部分。我们的地位越高,揭示自我的困难就越大,说实话的困难就越多。

  其实,对自己的诚实并不复杂,只要你敢于摆脱既定的社会模式,避免陷入文化的陷阱,把追寻真实作为唯一的目标。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我们就达到了真实的标准。我们的个性是真实的、可信赖的,所以值得信任。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时候,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展我们的本性了。以个人成长的眼光来看,真实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从来不认识真实的自己,我们怎么能超越原本的自己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出真实的自我,说出和表达出我们的真实感受,然后使我们的想法和行动统一起来——成为我们自己。

诚实的晏殊得到了皇帝的厚爱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大家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大诗人,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

  晏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以博学多才出了名。后来,他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

  事情巧得很。当晏殊赶到京城时,正赶上科举会试。参加会试的都是各地选拔上来的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为“神童”选来见皇帝的,本可以不参加考试。但晏殊觉得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于是,他主动要求参加考试,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参加考试的有1000多人。有的是连考多年、两鬓斑白的老学者,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年龄最小的就是晏殊,他还不满14岁。开始,他心里有点不踏实,可他马上又想到,自己年纪还小,如果考试成绩不好,说明自己的学问还不够,那就需要自己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当考题发下来之后,晏殊认真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试题目自己曾经做过,当时写的这篇文章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

  这时候,晏殊的心里很矛盾。按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抄下来,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再说主考官和考生谁都不知道。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里写成的,写作的条件比考场上要优越得多。如果在考场上写,就不一定能够写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师曾讲过的话:做学问必须老实,如果对自己放松,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这里,他决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出一个题目。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太严了,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几天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宫大殿上,将接受皇上的复试。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对晏殊复试时,皇上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不料晏殊却跪下来,连忙自称有罪。接着,他把考试的经过讲了一遍,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重考。

  晏殊说完后,大殿上鸦雀无声。人们被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到极点了,别人想找这样的好事都找不到;他自己却要求另换题目,再考一次!

  过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来,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好吧,我就成全你吧。”

  当下,皇上与大臣们一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晏殊克制着内心的紧张,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写好交了上去。

  大家一看,交口称赞。皇上十分高兴,对晏殊赞不绝口,并当场授予他一个相当进士的学位,还吩咐人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希望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晏殊做官之后,开始只在翰林院里担任一个小小的秘书职务,官位低,薪俸少,日子过得挺清苦。

  当时,天下太平,京城里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朝廷官员几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游,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晏殊也喜欢饮酒赋诗,愿意同天下的文人们交往,可是他没有钱,无法参加这些活动。于是,他每日办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读书,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学的兄弟们一起讨论古书中的问题。

  过了些日子,朝廷要选拔协助太子处理公务的官员。条件是:学问高、品德好。负责选拔的大臣们非常慎重,反复筛选、考察,一直也定不下来。因为选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责备。

  一天,忽然传来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选拔官们把晏殊算上一个候选人。

  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谁。一打听,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个小秘书。大家都挺奇怪,皇上怎么就看上了他?

  原来,皇上听说晏殊闭门读书,从不吃喝玩乐,又想起晏殊在考场上的表现,认为他是一位既有才气,又忠厚勤勉的人。选这样的人到太子身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就亲自点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里去谢恩。皇上勉励他一番之后,又夸他闭门读书,不参加游乐,是个好青年。

  晏殊听完皇上的夸奖后却低下了头,并向皇上说:“臣并非不想和文人们宴饮游乐,只是因为自己家贫无钱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钱,肯定也会去的。我有愧皇上的夸奖。”

  皇上听后深为感动,一定要重用这样诚实的人!

  从此以后,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可他一直保持着诚实、勤勉的作风,至死都没有改变。

  一位著名的作家指出:“拥有诚实,人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阳光。”诚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讲真话,不讲假话。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每一个欲在事业上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应有的品德修养。周恩来总理曾深刻地指出:“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严格去实行自己许下的诺言

  三国时代,吴国大夫鲁肃在诸葛孔明的如簧之舌煽动下,一时错乱,轻率地许诺作保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岂知这一许诺,使得东吴伤透了脑筋。围绕荆州,吴蜀你争我夺,东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了周瑜,为难了鲁肃。

  轻诺别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守信的声誉,更会招致许多麻烦,而且有时还会严重地伤害别人。

  甘茂在秦国为相,秦王却偏爱公孙衍。秦王有一次曾经许诺公孙衍,将来必定有所提拔。他亲自对公孙衍说:“我准备让你做相国。”

  甘茂手下的官吏在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就去告诉甘茂。甘茂因此进宫拜见秦王说:“大王得了贤相,斗胆给大王贺喜。”

  秦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你,哪里又得到贤相呢?”

  甘茂说:“大王将要立公孙衍为相。”

  秦王问:“你从哪里听来的?”

  甘茂回答说:“公孙衍告诉我的。”

  秦王窘迫非常,于是就驱逐了公孙衍。

  秦王轻诺公孙衍,事后又不兑现自己的诺言,结果成了失信于人之君主,同时也伤害了一直忠心耿耿的良臣甘茂。

  要做到不轻诺,除了要有自知之明之外,还必须养成对客观情况做比较深入和细致了解的习惯。谨慎许诺!

  一旦许诺,就要做到。这样才能成为守信、诚实、靠得住的人,否则,就容易在生活和事业中遭受失败。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乐羊为大将,率领五万人去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国君姬窟利用此一父子关系,一再要求乐舒去请求宽延攻城时间。乐羊为了减少中山国百姓的灾难,一而再、再而三地答应了乐舒的要求。如此三次,三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未攻城。这时的西门豹沉不住气了,询问乐羊为何迟迟不攻城。乐羊说:“我再三拖延,不是为了顾及父子之情,而是为了取得民心,让老百姓知道他们的国君是怎样三番两次地失信于人。”果然,由于中山国国君的一再失信,失去了百姓的支持,结果一战即败。

  反过来,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则往往成功。

  《左传》记载,晋文公时,晋军围攻原这个地方,在围攻之前,晋文公让军队准备三天的粮食,并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过去了,原的守军仍不投降,晋文公下命令撤退。这时,从城中逃出来的人说:“城里的人再过一天就要投降了。”

  晋文公旁边的人也劝说道:“我们再坚持一天吧!”

  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的财富,是保护百姓的法宝。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我们以后还能向百姓承诺什么呢?我可不愿做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

  晋军退兵后,原的守军和百姓便纷纷议论道:“文公是这样讲究信义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投降呢?”于是大开城门,向晋军投降。

  晋文公凭着信义,获得了不战而胜的战果。

  三国时代,孔明在祁山布阵与魏军作战。长期的拉锯战,使士兵疲惫不堪,孔明为了休养兵力,每次把五分之一的士兵送返国内。

  战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将领为兵力不足而感到不安,便向孔明进言说:“魏军的兵力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以现在的兵力来看,恐怕难以获胜,恳请将这次返乡的士兵延缓一个月遣送,以确保兵力。”孔明说:“我率军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与部下约好的事情必定要遵守。”于是,依然如期遣返。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自动返回战场,英勇作战,结果大败敌军。

  在这次战争中,孔明凭着信义,唤起了士兵的勇气和斗志,取得了胜利。

  在生活中,真正聪明的人一定是诚实守信的。做到诚实守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没有把握的话绝对不要说,有把握的话,在不适当的对象面前也不要说。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也就是“不轻诺”。“不轻诺”是人守信的基础。轻率许诺者,必是少有信义的人。与其最终成为失信的人,不如一开始就不对人许诺。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那么什么叫守信呢?”焦急的儿子问道。

  “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而签字之后你才发现你将因为这份合同而倾家荡产,那么你也得照约履行。”

  “那么什么叫聪明呢?”

  “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这位商人指明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商业领域。既然你已经许下诺言,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你都不能反悔。假如你已经做了某个承诺,尤其是关于人们的未来及前途方面的承诺,你就必须履行诺言而不能失信。你的话将被人们一字不差地牢记在心里,直至它被履行的那一天。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不失信于人呢?“不要签订这份合同!”那位商人说。这是精明的商人留给儿子的第二份遗产!虽说为人是要言而有信,然而却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事事都答应,言出必行。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对于别人总是很少许诺,这样,才能减少诺言难于兑现的机会。

  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话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你必须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功地推销你自己。

  你无论对任何一件事许诺的时候,都必须慎重地掂量,无论对大人对小孩,对妻子对父母,对同事对朋友,对领导对下属,对名人对凡人,对老师对同学,对什么人都是这样。也无论大的许诺、小的许诺,眼前的许诺、将来的许诺,无论什么样的许诺都是这样。无论你的许诺在什么时候做出的也都是这样。你的许诺价值千金!

第三章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在五岁以前恋母,对父亲没有过多的需要;但是,在五岁左右,就由恋母转移到恋父,尤其是男孩,必须模仿和学习父亲的样子,才能增强自身的男性意识,否则就会使他以后的心理、人格等方面产生欠缺。今天的男孩之所以陷入困境,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尤其是父亲注意力分散、工作过度、筋疲力尽、烦恼不断、不关心孩子,或者是采取的教子方法不适当造成的。因此,为了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了不起的男孩,父母首先必须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从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并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父母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子中的独特作用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孩子时,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但在具体的角色中又应该各有侧重:

  (1)父母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而父亲传递给儿子的则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例如,在父爱不足和母性亲情过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胆小、意志脆弱、缺乏创新精神、过于依赖别人的性格。过于关爱的“保姆式”父爱,更会导致孩子情感和性心理发展方面的障碍。

  又如,当孩子提出问题希望父母解答时,父亲很少有耐心面面俱到地讲完,总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想,仍给孩子留下困惑和疑虑;而母亲却会把答案和盘托出,说出结论。从表面上看,父亲的方法有点“粗”,但促使孩子多思索,是一种很好的意志锻炼。

  由此可见,强化父爱在培养孩子的健全心理,这一作用是母爱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强化父爱,并非就要削弱母爱,淡化母亲的职责。相反,父亲和母亲都应该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让孩子既从母亲那里得到爱抚,感受同情心,又从父亲那里受到阳刚之气的熏陶,获得知识。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2)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

  许多妈妈都承认,现在的男孩子身上太缺乏阳刚之气,显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也许是因为现代家庭对男孩子的期望值发生了变化。过去,靠男孩子“传宗接代”的陈旧观念作祟,人们常常把男孩子看作是家庭的根本和支柱,对他们寄予着深切的希望,因为,家庭未来的担子要靠他们来承担。现在,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家长便把男孩子当成了宠物,不再对男孩子委以重任了,他们觉得,仅有的一个孩子很难以稚弱的肩膀承担任何责任。

  此外,在学校里,老师们总是愿意让那些听话的女孩子来担任干部,因此给予男孩子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很少;加之他们调皮、好动的天性又常常招致老师们的批评,失败的情绪越来越重,所以,他们变得胆小,变得唯唯诺诺。

  本来男孩应该是保护别人的,但是现在却在寻找别人的保护。他们已经被家庭的“爱”淹没了。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只要求他将来考大学、考托福。这些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就什么都不会做,缺乏自立精神和能力。

  对于男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要敢于把重担子交给他们,不要太庇护、娇惯他们。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当妈妈的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没有他们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了,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子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在培养儿子男子汉气质方面,一位母亲很有一些心得。在生活中遇到她确实不擅处理的事情或问题时,她便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地答应的同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作为男子汉帮助母亲、保护女性的自豪与得意。现在,家里像修电器、搬东西等技术活和力气活基本上都是他的事。

  今天的男孩子身上所表现的男子汉的阳刚气质,不仅是他们的母亲渴望看到的,也是他们未来的妻子所渴求的。对于他们自己,这种男子汉的气质,也是今后面对生活的无价之宝。

  (3)别忘记父爱的教育

  有人说:母亲生育了男孩,父亲则造就了男孩。父亲的行为举止对男孩的性格形成极为重要。

  心理学家指出:母爱可使子女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的功能则表现在教会孩子怎样应付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与父亲有关。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爱远远胜过母爱。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爱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有人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教师”,因此,孩子的成长、天才的培养,父亲绝不能袖手旁观!

  然而,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往往是父亲们忙着为一家的生计奔波,而把教育、抚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推给了妈妈。在这样单性教育的环境中,孩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了妈妈的温柔、纤细的性格,缺少爸爸榜样的模仿及学习,所以很难造就孩子勇敢、坚毅、豪爽、爱冒险等优秀的品质。

  与此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也几乎都是女性,女教师从自身天性出发,往往喜欢把“听话”、“守规矩”、“文静”当作好学生的美德,而把“调皮”、“好动”、“爱提反面意见”作为“坏学生”的标准。这种教育环境从小遏制了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独立意识与刚强性格的发展,从而变得听话、顺从,没有主见。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种种同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与爸爸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男孩向父亲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女孩则从父亲身上接纳、学习同异性接触和交往的经验。

  由此可知,父爱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母爱教育一样不可或缺。

  那么,如何科学地表达父爱,最大限度地发挥父爱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呢?爸爸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表达爱意。平时多采用握手、拥抱、击掌等方式来表达爱意在孩子的生日或有所成就、遇到挫折时,可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示祝贺,鼓励,激发其上进心。同时注意从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业、心理等方面来表达感情,经常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多方满足孩子的情趣需求,以此增进父子感情。

  ②共度时光。坚持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如经常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看影视剧、听音乐会、看球赛、踏青野炊等。那些疲于生计的爸爸更应如此。因为孩子的气质、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唯有爸爸同孩子相处时光达到一定的“量”,孩子的记忆深处才有父亲与其活动和交往的印象。如此,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享受了爱,而且可从中获取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人格等诸方面的影响。

  ③率先垂范。要强化男孩的阳刚气质,爸爸应先做好榜样。要想孩子刚强,就不能怯懦,做事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要想孩子豁达,就不能狭隘,要有心胸开阔的心态。

  ④开展活动。结合男孩的特点,开展一些粗犷、野性的活动。现今家庭生活条件好了,男孩子的游戏出现软性倾向,如在地毯上学舞蹈、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等,这类活动内容过于斯文。做父亲的,不妨同孩子一起多玩玩篮球、足球之类的粗犷且具野性的游戏,陶冶男孩子的阳刚之气。

  ⑤做孩子的榜样。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说”。你的孩子们需要你在每一天生活中做出榜样。做父亲的不仅应该为人正派、上进,更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以自己的行为告诉他应该怎样为人处事。如果你做错了事情,你应该向他们道歉,这是维护父亲形象的最好办法。

  ⑥不自我逃避。你的孩子可能会做错一些事情,这时作为父亲的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分担压力,弥补过失。

  作为孩子的教练,应该很多事情都想在前面。你不仅要帮助他们练好技术,练好身体,更要使他们有良好的心态,有坚强的性格,有宽容的精神,父亲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你这个“教练”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

对孩子的教养要有科学的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对家庭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的,是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它是在家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指导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家长教育孩子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方法得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方法不当,则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科学的教育方法必须符合教育原则,违背教育原则的教育方法决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为了掌握教育孩子的艺术,是不能不学习和掌握教育原则,熟悉教育方法的。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应把握住如下几点:

  (1)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

  对于现代家长来说,为了采用适宜、得体的家教方针,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做到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教育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要加强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家长要在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人际交往、情趣爱好等方面做孩子的表率。父母要有良好的品格,在家庭生活中言行一致,行为自律,要不断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善于观察了解孩子,善择教育时机,善用教育语言,提高教育技巧。父母要带头学习,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懂得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抓住人生的关键期

  人一生是有几个关键期的,孩子一般2岁学语言效果很好,3~4岁是树立权威的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内不能充分的把握,那过后对于孩子的培养就会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长在相应的关键期内应注意强化孩子相应的能力,这种强化应该通过鼓励的形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3)善于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帝之一。他不但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对臣子们说,教育孩子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遇物而诲,择机而教”。

  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的:

  太子吃饭的时候,我就趁机说:“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饭吃。”

  太子骑马的时候,我就趁机说:“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他过度劳累。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马骑。”

  太子在大树下乘凉的时候,我就趁机指着树干说:“木匠锯木头,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成直木板。你将来要想做个贤明的君主就得认真听取伺臣的进谏。”

  太子乘船游览时,我就趁机说:“你看,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沉下去。老百姓好比是水,君子好比是船。老百姓可以维护你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你的统治。”

  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他善于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启发,不空洞呆板,不抽象说教。这种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理解明白事理的结果,能使孩子把家长的外在启发教育转化为内在自我教育,而经过这个转化过程,教育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唐太宗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没完没了地唠叨。唐太宗分别利用吃饭、骑马、乘凉和乘船的时候教育太子不能养尊处优,要让人民休养生息,要注意纳谏,不要与人民形成尖锐的矛盾,犹如春风化雨,因此,太子就很容易接受他的教诲。而现在有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讲场合,不分时间,吃饭的时候数落孩子的学习,当着客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处,孩子正在学习时,还唠叨考试要取得前几名。家长的动机当然是好的,内容也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选对合适的教育时机,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4)实行家庭民主,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

  对于家长的教育,孩子提出不同意见,这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一方面,它说明这些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不管家长是否意识到,也不管家长承认不承认,这些孩子已经作为平等的家庭角色,进入了家庭这个舞台。一些家长听不进子女提出的不同意见,动辄斥之为“回嘴”、“嘴硬”、“你还有理了!”等等。这些做法说明家长还没有正视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心理变化,没有认识到以家长身分凌驾于孩子之上的一言堂的做法已不再被他们所接受,没有认识到孩子能提出不同意见是他们正在成熟的表现,而且这种成熟和要求充当平等家庭角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家长们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甚至明明自己的说法、做法是错误的,仍然听不进子女的正确意见,固执错误,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孩子的批评和不满,引起争执和对立,使自己从凌驾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从此失去在子女心目中原有的崇高形象。

  与之相反,也有不少家长能够在孩子进入到学龄阶段以后,有意识地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利用饭后散步等机会与孩子交谈。为了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他们除了谈学校、集体、老师和同学之外,还有意地将社会上的见闻,甚至任职单位中一些有启发意义的事情融入谈话内容,引导孩子给予正确评价。此外,他们还要求孩子评价父母的言行,欢迎对父母的批评进行反批评,对孩子提出的正确意见,家长除虚心接受外,还表示鼓励,对不正确的意见则给予耐心细致的分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思想,让他们在对事件的评价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赋予他们正义感、同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分析能力。

  现代家庭要形成宽松的家庭氛围,允许和倾听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强制孩子执行家长的意见。对孩子的缺点和过错,要耐心劝导,循循善诱,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体罚。

  (5)注重培养孩子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现代家庭要善于休闲,帮助孩子丰富闲暇生活,支持和指导孩子开展有益的活动,寓教于乐,强身益智。要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感受失败,不怕吃苦,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父母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现代家庭要充分重视信息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知识,学会抵制不良影响,增强免疫能力。要逐步加强家庭教育的硬件建设,购置有益的图书和报纸杂志,创造条件添置家庭电脑,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6)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有一个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这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是犯着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我们能够不动声色地将这个简单的道理通过我们的行动表现出来,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思维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古时候有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他们教子有方,为民族、为祖国造就了一代英才。而今日一些家庭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则素质极差,思想品质低下或行为不检点等,而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误入歧途,中国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本来模仿能力就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会染上各种恶习。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面打着麻将、一面督促孩子用功的父亲,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自身都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进取心;时常打打闹闹、在孩子面前恶语相向的父母不可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因此,为人父母应有一种意识:夫妻间相互尊重、相亲相爱是在培养孩子的爱心;对老人体贴关怀、嘘寒问暖是在培养孩子的孝心;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及时反应、耐心疏导是在培养孩子的细心;在生活中永不言败,在工作中努力进取是在培养孩子的信心。当我们勤奋时,孩子学会了刻苦;当我们坚强时,孩子学会了面对挫折;当我们豁达时,孩子少了一点斤斤计较;当我们与人为善时,孩子学会了协作。而这些品质、修养、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成长,是孩子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因此,教育孩子首先要完善自己,孩子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继承了我们的一切优点和缺点,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首先要给他一对“合格的父母”。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关键的

  要有效地实施家庭中的各种教育,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家庭中关系融洽和谐,孩子敬佩家长并乐于向家长倾诉,也乐于接受家长的教诲。所以,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几个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1)和孩子一起去拥抱大自然

  大自然对孩子们来说是充满无限生机,具有无穷魅力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鸣蝉,秋季的落叶,寒冬的白雪,这里汇聚了孩子们的多少情趣、多少好奇,家长何不把孩子们从狭小的房间里带出来,同他们一起去呼吸那清新的空气,去放风筝,去捉小虫,去飞跑,去踢球……

  (2)和孩子一起去参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去参观学习,在这之中去了解国情,增加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历史博物馆、去故宫博物院、去抗日战争纪念馆、去圆明园……让孩子了解祖国的过去、了解民族的兴衰、了解中华民族的骄傲,也记住过去的耻辱。寓国情教育于参观学习之中,让孩子们更珍惜今天、更热爱今天,激励孩子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去植物园、去自然博物馆……了解自然现象演变的规律,了解动植物的分类与习性,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看画展、去看摄影展、去看工艺品展……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邀游,让孩子去欣赏美、享受美。如果父子俩能久久地站立在一幅油画前,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共同沉浸在画面的意境之中,此时的教育恐怕是“无声胜于有声”吧!

  (3)和孩子一起去上街购物

  孩子将来是要独立生活的,与孩子一起上街购物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市场了解社会,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本领,也可以使孩子增进对父母的理解,懂得珍惜家里的物品。

  (4)和孩子一起去串门

  和孩子一起去串门作客,是指导孩子交往、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的好办法。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人对事的看法,无不有一定的社会性。

  (5)进行丰富多彩的家庭娱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娱乐工具也比以前丰富多了。电脑、电视机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不少家庭还添置了电子琴、钢琴等乐器,这都为家庭娱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周末或节假日,一家人唱啊,跳啊,笑啊,这不仅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也是丰富生活内容,消除疲倦,陶冶情操的极好方式。

  家庭中不能没有娱乐。唱一支歌,下一盘棋,看一场球赛,欣赏一部电视剧……都可以在两代人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让他们心心相印,情感相通,这时便会产生许多教育的机智,情操、美德也都可以十分自然地融入在娱乐之中。

  一家人的共同活动,是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气氛的,又可以寓教于共同的活动之中。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育意识,克服活动的随意性,经过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导演,日久天长,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

  为了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自幼就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准则。对男孩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家庭智育

  智育,指的是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精心训练有关技能、不断发展人的智力的教育。智育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培养现代人才不可忽视的教育构成部分。家庭智育,也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家庭智育要与学校智育、社会智育紧密配合,尽可能帮助孩子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活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技巧,使他们成为体劳结合、文武双全、全面发展、有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

  家长需要树立全面的智育观,既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既帮助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又重视引导孩子向生活实践学习;既重视孩子全面打基础,又要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面对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家长要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引导孩子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不仅是呆在家里闭门读书,更要利用可能的条件及机会,带着孩子多看展览、文艺演出、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敦促孩子投身各种社会实践,这样就能使孩子在

  家庭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家庭美育

  美育是一种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简称审美教育。美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美育,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像我国古代的文学家蔡文姬和苏东坡,自幼都接受过家长对他们进行的琴棋书画、作诗填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这就奠定了他们日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成才的坚实基础。不少家长关心孩子健康,督促孩子学习,重视孩子品德修养,但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显然,这是一种明显的片面性。

  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要把艺术美、伦理美作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内容。

  家长用健康的审美观点,指导孩子游戏、穿着;自己动手美化生活和学习环境;带领他们到公园、名胜去散步、划船、登山,欣赏自然风光美;还应指导他们听音乐、看画展、欣赏影视剧艺术、阅读优秀文学名著;有条件的还可以支持孩子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艺术特长(绘画、弹钢琴、练舞蹈等)。

  家庭体育

  体育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家庭体育可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也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家长要教育孩子自幼重视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恰当的生活节奏和作息规律,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严明的纪律,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以适应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能促使孩子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迅速发育及提高,每个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都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家庭体育应当在家庭教育里占有不容替代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阐释了体育之重要,他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育道德之舍也。”他敏锐地看到了体育、智育、德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体育作为人的智育、德育的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

  家庭劳动教育

  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文化、有觉悟的新型人才,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家长应当让孩子自幼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好品德,一定要防止孩子沾染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要从自己家庭及家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孩子学习劳动技术(工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公益劳动、家务等),让他们自幼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劳动技术和本领。

  教育孩子不应该使用那些容易忘却的规则。你认为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只要条件充许,就让他们通过一些必须的实践活动养成习惯;而只要可能,还应给他们创造条件。这样,他们就会养成习惯,而习惯一经养成,则无需记忆之助,他们也能轻而易举地自然行动了。

从孩子们的需要去教育他们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如果长期以这种倾向去教育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对少数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部分家长从年幼时起,对待各种事物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式,认识、解决问题一贯地不太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式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家长,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比较严重,“父为子纲”的思想仍在作怪,在他们看来,家长与孩子,家长就是绝对权威。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来自于认识原因和情感原因。在认识上,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家长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家长“一头热”,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由于家长超量的爱,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专家指出,家长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家长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家长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与封建家长制意识和“主宰”思想有关。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家长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2、使孩子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不正确之分。家长应分析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家长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家长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能有好效果呢?家长必须记住,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对于孩子来讲,家长是外因,家长的教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家长应该认真反思。

  3、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思考教育问题

  心理换位,就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会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减少主观色彩。

  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换位思考,特别要强调把自己当孩子。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动孩子,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但遗憾的是,一项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68分钟。它说明,我们没有给予独生子女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反,我们用功课以及其他有关学习的活动将独生子女的时间“安排”了,我们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他们疲于奔命,而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和能力。更可悲的是,他们几乎成了机器人,在“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致变得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儿童具有了热情地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独生子女有更强烈的成就需要。因此,家长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靠责罚和棍棒压服是懒人惯用的简单办法,也是教师们通常所知道的或所能想出来的唯一的管教手段,但却是用于教育中的最不适合的手段。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要努力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1)要认识到,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沟通的困境是正常的

  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而又一边写作业,因为他自小就在一个拥有各种各样的家电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因而产生了这种多点接收的习惯和技能。这样的系统刺激远比单纯的语言符号刺激要强烈得多,有效得多,所以家长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往往都成了厌烦的符号;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今天的孩子还有了接受超前意识的能力,比如说对于性知识的认识,家长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以启齿,而孩子却实际已经懂了很多。沟通的困境是每个家长必须正视的现实前提。

  (2)注意改进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由于他们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是很贫乏的。比如有个孩子抱怨说自己的母亲一天就和自己说这样几句话:早晨说:“快点儿快点儿,要不就上学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尽量多吃点儿,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儿车”;第四句是:“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这样日复一日地说,作为孩子自然而然的会感到厌烦,结果反倒事与愿违。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的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3)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很多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4)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家长不能仅仅立足于语言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孩子比较喜欢音乐,那就采取音乐的方式,要循循善诱。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面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家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种符号的出现,是否有些东西是不能为孩子接受的?家长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写着“孩子我爱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宽严相济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过:“幼儿时期是成长中的最主要时期。”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幼儿的家庭教育,但由于有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常识,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教育过严,给孩子定下许多清规戒律,这也不许干,那也不许干,把孩子的手脚束缚得紧紧的,使他变得唯唯诺诺,无所见识;一种是教育过宽,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一律满足,结果导致孩子放任自流,为所欲为。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儿童教育家和幼教工作者普遍认为: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这样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应有的威信,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表现出软弱无能、胆小脆弱的“宽”,或是以生硬粗暴、主观武断为基础的“严”,都是不足取的。

  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无可非议,但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父母根本不顾孩子的年龄,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大小而一味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由此产生的自卑感会阻碍孩子的进步,甚至会使孩子成为庸庸碌碌、没有个性甚至品行低劣的人。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处罚绝不应成为教育子女的唯一手段。因为经常处罚会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感情上与大人的疏远。

  同样,教育孩子的“宽”也要适度,不能超越理智的界限。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把他爱吃的菜一古脑都挑了去,然后偷看母亲的表情。当发现母亲仅仅是用眼瞟了一下而并未责备时,他就会自鸣得意甚至得寸进尺。又比如,有的家长饭前总要问孩子想吃什么,孩子说想吃香肠,当妈的就赶紧准备。但吃饭时,孩子却又说想吃点心,母亲又照办不误。如此下去,家长就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威信。

  宽严相济是家长对孩子的真正爱抚。家长教育孩子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一丝不苟,而不应仅仅在一旁下禁令、画圈子,处处挑剔,事事指责,或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许多人都把“父严母慈”看作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诀窍,以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相辅相成,就可以使儿童就范。其实不然。不难想象,一个家长过于严厉,一个家长过于慈祥;一个严格要求,一个迁就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当着“有严无慈”家长的面,像耗子见了猫一样,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做(即使是对的事也不敢做);儿童当着“有慈无严”家长的面,则是言行放肆。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一严一慈”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在对具体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上,会发生矛盾和争执,使儿童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进而藐视任何一个家长教诲的价值,失去家长教育的力量。

  “一严一慈”决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诀窍,正确的态度是任何一个家长都要有严有慈,“望之严然而即之也温”,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

  赛达斯是曾经一度被美国新闻媒体大吹大捧的超级神童。他6个月时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时他破格进入哈佛大学,14岁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成为一名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了极普通的店员呢?

  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可以按计划试验变得发达。

  赛达斯一出生,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随后,这位教授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这样一来,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期成了他苦读的时期。试验的初期结果确实令人吃惊,小赛达斯天资聪颖,知识面宽而深,在不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过度的教育使小赛达斯过早成熟,而且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傻笑,到14岁时不得不进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他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而热切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而成了一名普通店员。一代神童就这样无影无踪了。

  重视早期育,这是应该的。对个别成熟早的孩子,教育一定要跟上。智力上的早熟也有点像身体上的早熟,个别的孩子七八岁就有七八十斤重,身高就长到一米四、五。这样的孩子饭量自然比同龄的孩子、晚熟的孩子要大,倘若按照一般孩子的食量去限制他,孩子自然吃不饱,发育不良。同样的道理,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早,可以适当地比同龄孩子多学一些文化课,倘若学习的知识量不适应他智力发展的需要,他过剩的智力或者用于学无用的东西,或者受到压抑,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管怎么说,智力和身体明显早熟的孩子都属于特殊现象,百里挑一,或者更少。硬要通过外界的努力,大人的教育,催促孩子早熟的做法,恰如拔苗助长。

  赛达斯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一点超常教育是完全应该的。不应该的是,他的父亲希望孩子成熟得要早上加早,对他的教育——也仅仅是知识教育,不断超常规,超负荷,结果违背孩子的天性,终于使孩子不堪重负,酿成了悲剧。

  拔苗助长的寓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有的家长还是想拔苗,想造出一个神童来,结果只能是违背规律,害了孩子。

  有培训专家说什么:“只要家长肯努力,学校肯管教,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我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这话有没有道理。每个人都能成为神童,那还有什么可神呢?小学生都会觉得这话没有道理。

  孩子早熟,没能及时教育,对孩子是个损失。

  孩子不早熟,是个正常的聪明的孩子,可家长却希望他不正常,想方设法对他进行超负荷知识充填,希望他早熟,对孩子同样是个损失。损失天性,损失玩乐,损失童年应有的天真,实在是得不偿失。正常的孩子按正常的程序去学习、成长,会比跳级学得更快乐,更有效,德智体各方面都会发展得更好。

  早期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智力教育,在当今的世界上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人们把儿童早期教育看作是人的一生教育的黄金时期,于是,不少家长纷纷开始着手教儿童认字,计算等等。但是这样做也需要注意一些弊端。

  早在18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提出一个观点,并把它视为教育的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法则。这就是:“不适当争取到的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他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警告说:心急的父母和教师每每不正当地珍惜时间,希图给儿童灌输大量的知识,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这乃是一种危险的想法。

  在卢梭看来,“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当他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看不见的”。由此他提出了儿童的消极教育思想。他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还指出:“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和他的体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

  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思想,是不是叫家长或教师放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呢?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你教育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教。他认为,学习知识原是叫人聪明善辨,叫人能干有为,但流为纸上谈兵的书本教育就成了人类的灾祸。他抨击了当时把儿童培养成能懂五六种文字的神童的倾向。有不少人煞费苦心地去寻找教儿童读书写字的最好方法,采取强制的手段逼迫儿童去学,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儿童掌握这些知识了。事实上,这是在折磨儿童,除了使他感到厌烦,厌恶学习之外,是没有其他好处的。卢梭明确指出:“当读书对他没有用处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处?”他提出应当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儿童对读书发生厌恶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一种可怕的事情。”

  大量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儿童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厌恶的感情,并带有这种厌恶的体验,那么必将对他以后所从事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卢梭认为:教孩子学习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如果,“你使孩子们先有这个欲望,……这时候,随你用什么方法去教都可以把他们教得很好。”只要你能够增进他的快乐,即使你不许他学,他自己也会去学、去用的。由此可见,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并不是反对早期教育,而是反对对儿童施加强迫的教育,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教育。

  如何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呢?卢梭认为,要研究儿童,首先必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他指责当时的教育状况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始终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教育他们。他指出: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他认为,儿童不仅有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而且每个儿童还有各自的个性特点,教育者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按每个儿童的特点去指导,才能使你对他所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卢梭告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儿童教育“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在我们现在的早期教育中,仍然有不少家长热衷于强制性地教孩子在三四岁就识多少字、学多少算术题等等,他们以为早期教育就意味着学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事实上,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应当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应注意对儿童本身的研究。研究卢梭的早期教育的观点,可以给我们现在的早期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正视对孩子的批评和表扬

  男孩都喜欢“戴高帽子”。当他受到表扬时,就知道他做对了。爸爸妈妈对他这一行为是满意的、支持的,也会更喜欢他,他就会很高兴,在以后的活动中还会努力表现出相同的好行为。当孩子受到批评时,他就知道他做错了,爸爸妈妈对他的行为是不满意的,是不高兴的,在以后的活动中他会注意管住自己,尽量不再出现类似的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评价,听之任之,好的得不到表扬,不好的没受到批评,这就会使孩子是非模糊。好的不能得到巩固,坏的不能及时纠正,是培养不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

  (1)教育孩子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做父母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道理大家一般都懂,但实际做起来却往往对孩子批评指责多,有的甚至以为只有指责才叫“管”孩子,这是相当错误的。

  “疼孩子要疼在心里,不要疼在嘴上。”许多父母都不愿当面表扬孩子,恐怕这样会宠坏孩子。如果我们不是由衷地称赞孩子,只是胡乱称赞一番,那就确有宠坏的可能。不负责地夸奖孩子,会造成他的自满和骄傲的心理,以后就不再求上进了。

  称赞的作用犹如生命中的养料。它会使孩子得到很大鼓励,使他们雄心勃勃,信心十足地更进一步。父母的表扬比其他人给孩子的表扬作用更大,因为,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那里产生巨大的影响。称赞比责骂来得有效,父母们不妨慷慨地称赞你们的孩子。

  称赞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孩子已经达到期望中的水平了。比如:孩子图画得了“良”,做父亲的如果称赞他取得了好成绩,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良”就是父亲所期望自己能达到的水平,以后就会把“良”作为努力的标准。如果父亲这样回答:“这幅画真不容易画,你一定很努力才达到这样的成绩。”孩子因为父亲了解自己的原有水平和这次的努力,就会兴奋地说:“是很难,还有很多小朋友成绩也不好,我是做了很大努力,下次我会争取更好的成绩。”做父亲的没有对“良”表示称赞,而是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如果我们都很诚恳地称赞孩子使父母确实感到满意的地方,孩子会感到父母在分享他成功的乐趣。为了让父母更高兴,孩子就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就儿童的记忆来说,鼓励能强化记忆。鼓励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只有当儿童看到自己的力量时,才会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和情感,才会主动地求知。及时、适当的鼓励,是对儿童努力记忆的报偿,孩子体验到识记知识的愉快心情,就会强化记忆的效果。输出和输入信息,在鼓励条件下能得到最大畅通,这对12岁以前的儿童来说,则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对儿童坚持正面诱导,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导方法,是维持和发展儿童浓郁的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则。

  (2)赞扬孩子的恰当方式

  大多数父母都坚信称赞孩子,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安全感,树立起正面的积极意识。当然,要想使赞扬发挥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注意赞扬的方式和方法。

  ①赞扬努力。“你真的竭尽了全力!”“你花了不少时间与心血,真好!”这样的赞扬不仅表示父母欣赏孩子的努力尝试,而且还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并在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而不是仅着眼于成果。如果认为只有成果才是重要的话,那么孩子就只会急功近利,不肯花时间、花心思去尝试,而且孩子也会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忧心忡忡。

  ②赞扬天性。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这些优点与学习、工作成果可能完全没有关系。例如孩子会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别人,很有幽默感,脾气很好,善于交朋友等。对于这些优点可以大加赞扬,这就表示父母欣赏的是孩子本人,这样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就大有裨益,而且这种赞扬不会给孩子带来丝毫压力。

  ③无条件的赞扬。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爱本来就是毫无条件的,但是,有些父母不善于在这方面表达自己。另一些则错误地用迁就、纵容的方式来表达。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尊重他,无论他的学习成绩如何,你始终是爱他的。对他的缺点应该批评,要求他改正。但应该表示你不会因为他的缺点而不爱他。这一点,在孩子感到不愉快时,尤其重要。

  ④小事也赞扬。幼儿喜欢不停地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动机虽然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是若在活动稍有成就时,能立即得到父母的赞赏和鼓励,那么就会强化这种获得成就的情绪体验,激发孩子继续尝试的兴趣,以求得更大的“成就”。

  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在3岁前,每当智力活动方面有所成就时,如能适当地得到父母的鼓励,不仅能激起孩子当时的探索热情,而且入学之后,他的学习动机、兴趣、毅力和自制力都将比在3岁之前未获得过鼓励的孩子要好。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好学好问、尝试着施展自己的才能、使自己成长起来的欲望。孩子们的这种成长欲望,正是他们将来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父母的鼓励让孩子常常体验到“成功了”的欢乐。这种成功感,乃是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只要孩子怀有成功感,就会接连不断地燃起学习的欲望。因此,做父母的决不能瞧不起孩子的幼稚的成就,认为这微不足道,而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就”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3)常见的批评方法

  看着初通人世的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神气,做父母的,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但是,当孩子的淘气在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某种界限、甚至犯了“错误”的时候,身为父母,你就难免要责备或批评孩子。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在孩子的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越了轨”,又在什么时候“犯了错误”。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物做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态度。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好呢?

  ①直接式批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批评方式,特点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孩子平时思想基础好,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二是善于学习,对家长和对自己都能够一分为二;三是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过失,有了错,或转嫁给他人,或搪塞掩饰。对于前两种孩子,要注意抓住时机,直截了当,就事论事。对于第三种孩子,在批评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可以冲破被批评孩子的心理防线,但要防止矛盾激化。

  ②渐进式批评。如果被批评的孩子虚荣心较强,那么,作为家长就不要把批评信息一次输出,不要把错误缺点“全盘托出”,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做法是把其错误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出来,耐心地加以引导,逐步地去解决。这样做,可以使被批评的孩子有思想准备,从不适应、不够适应到比较适应,从而避免当面“冲突”,还可以减轻孩子的思想负担。

  ③发问式批评。就是把所要批评的事,用提问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方式适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年龄较大的孩子。当你把批评的信息用发问的方式传给他们之后,他们就很快地做出反应,而能在思考中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过失。

  ④商讨式批评。这是一种带有商讨性质的批评方式。通常是在商量和讨论中把批评信息传递给被批评的孩子。这种方式适用于脾气较为暴躁、否定性心理较为明显的孩子。批评时不要以快对快、唇枪舌剑,而应以商量和讨论的方式,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缺点,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处在和你平等的位置上,从心里愿意接受你的批评。

  ⑤参考式批评。即借助于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法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的孩子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从而促使其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理性薄弱,自我意识差,认识浅薄,盲目性较大的孩子。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

  有的父母认为惩罚是摧残幼儿,对孩子只能奖励,不能惩罚;有的父母则认为惩罚能很快取得效果,是一种教育手段;有的父母认为,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哪舍得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听起来是很诱人的。有的家长一切顺着孩子,结果孩子成了家中的“小霸王”。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后,对家长的批评、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毫无惧怕感。其实教育犹如医道,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不开刀不能割去肿瘤,否则生命就有危险。因此家长为改掉幼儿的恶习,有时采取强硬措施,也是必要的。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法律和规定所制约的行为,孩子自然应该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法规,那么这个人就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但是,在习惯培养中,很多好的习惯不是法律法规一定要求做的,但却是对人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好处的。这些行为,在孩子眼里也许不那么重要,因此它们对孩子的制约性也就没有法律法规强。这种情况下,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要和孩子讨论决定。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明白好习惯的意义,还能够了解到如果出现错误行为,父母会给予什么样的惩罚。

  惩罚虽然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父母要明白的是,惩罚仅仅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在有些错误行为不断出现时,父母方可以使用。这是因为,惩罚毕竟不是正面教育方式,过多或不当地使用惩罚,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有的孩子因为过度惩罚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变得说谎或逃跑;还有的孩子会因此产生攻击性倾向,把自己所接受的惩罚发泄在别的人身上。这些后果的出现,往往都和父母的不当惩罚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因此,建议父母们使用惩罚手段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

  (1)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时,内心里先要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这是因为,爱心是惩罚的底线。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孩子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2)平日要把你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建议父母们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背规定时你可以惩罚他。

  (3)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自我教育的机会。

  (4)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后,常常爱对孩子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这样的话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赶快执行你的惩罚措施。

  (5)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孩子进行惩罚之前,要先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不良行为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什么,让他明白你为什么要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6)惩罚前后要一致,说到做到。如果你告诉孩子,因为他犯了错而惩罚他,不允许他去看最喜欢的电影了,你就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要一时心软又改变了主意,那样将会使你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

  (7)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数错并罚。有些父母爱唠叨,一旦发现孩子有某些不良行为,就忍不住把孩子过去做错的事情都拿出来数落一番。在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中,孩子往往已不记得自己的哪一个错误才是需要惩罚的了。

  (8)惩罚尽量采用柔和的方式。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你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当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但是,无论怎样,体罚都是一种最无力的惩罚方法,既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难以让孩子真正感受惩罚的意义。因此,父母切忌体罚。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方式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麦克劳德的校长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借鉴的。为了使对孩子的惩罚把握适度的分寸,最好采用如下几种比较柔和的方式:

  ①谈话是重要的惩罚方式。许多少年在日记中写到:谈话比挨打、罚站还难受。他们所讲的“难受”指家长和颜悦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使孩子产生心理的愧疚感。少年的不良行为一旦在理性的天平上失去平衡,会引起强烈的精神反省。而家长越是心平气和,情理交融,越能产生效果。帮助孩子从高级感情中升华自己,如责任感、道德感等等,这都有助于少年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逐步用理智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②感情惩罚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孩子也一样。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向孩子露出不高兴、伤心的情感;或暂时冷落他,不理睬他,迫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前苏联著名青年英雄舒拉小时候,一次跟别人打架,把大衣撕破了。母亲了解到这一情况,十分气愤,但她没有打骂孩子,难过地将大衣拿在手里,久久地注视着它。然后,默默地一针一线地缝补大衣……舒拉“经受着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灵的鞭挞”,他低声地保证说:“妈妈,我以后永远也不再这样了。”

  ③将功补过惩罚法。惩罚的目的不仅是要制止某种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发好的行为。因此,让孩子用做好事来代替应该受到惩罚的“坏事”,将功补过,这样做是可取的。例如,孩子将一个比他更小的同学推倒在地,让孩子将小同学扶起,向他道歉,并将他送回家。

  ④取消奖励。如果已与孩子讲定,这一个月不骂人不说粗话,爸爸妈妈下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带你到动物园去玩。如果他没有做到即取消这个活动,但要讲清楚,下一次的目标与奖赏办法。这里要注意,孩子越小,内容要越具体,时间也不能太长。比如说对孩子规定不骂人就去玩一次,就不能把时间规定为一个月,一般几天、一周即可。使孩子逐步能自觉避开不愉快的情境,争取愉快的情境,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也就克服了不良的习惯。

  (9)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你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你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你会更喜欢他。